這官場真是令人費解,都什麼人啊!
像極了現代老師對好學生和壞學生之間的態度,一個是教師證白考了,一個是科舉‘花了錢’考上的。
還沒回話,兩位大哥又開始嘮嗑了。
“真希望他趕緊離開我們西大縣。”
這個他,當然是縣令。
“誰不是這麼想的呢!可是他都在位3年了,誰知道他什麼時候走。”
聽到另一位大哥說這話,房奕身旁的大哥長歎了一口氣,“別想那麼多了,指不定那天皇上微服私訪,把他一鍋端了。”
“也對,不管了,先過好眼下吧!”
吃過飯,房奕和兩位大哥告別後,就帶著小石頭去了外麵閑逛,“你要多看,多聽,少說話,知道沒?”
“知道了。”小石頭手上全是房奕買的東西。
很多都是給李令月帶的,回去了派人把東西送回去,反正西大縣離長安也不是很遠。
路過一家首飾店,房奕聽見有人在閑聊,內容還是他感興趣的。
“快要收稅了,你怎麼樣了。”
“還能怎麼樣,交完稅收,家裏一家老小又要勒緊褲腰帶過活了。”
“也不知道這樣的日子,什麼時候是個頭。”
“現在稅收越來越多以後,我的首飾店也沒什麼人光顧了,賺不了幾個錢了。”
“現在哪有人還買金首飾,有那個閑錢,還不如去買糧食呢!”
聽到這,房奕就離開了,一路上皺著眉頭,麵容愁色。
一旁的小石頭也感覺到了,“少爺,你怎麼了。”
“你沒聽到剛剛的對話嗎?這縣令是個人嗎?是個好父母官嗎?我都懷疑科舉是不是摻水了。”
房奕簡直一個大無語,怎麼會有這種人,壓榨百姓,可恥!
“少爺,這種人也是很多的,以前在我生活的那些地方,很多這樣的人。”小石頭頓時覺得手裏的糖葫蘆已經不香了。
房奕也是點點頭,他也是知道的,畢竟這不僅僅是在古代,現代也是有很多這樣的官員。
所謂“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句中的“清”,是“清廉”的“清”,不能理解為“清朝”的“清”。“清知府”即清廉的知府。此諺的原意是:即使是不貪贓枉法的清廉知府,一任三年下來,僅例所應有的各項陋規收入也有十萬兩銀子的進項。如果是黑心貪黷的知府,那就不知要撈多少了。
在唐朝也有很多貪官案例,例如最著名的:
和珅家產超過朝廷十年收入。和珅,原名善寶,字致齋,鈕祜祿氏,滿洲正紅旗人。乾隆去世後,嘉慶下詔令和珅自盡,並抄了和珅的家財。有人估計,和家產值8億兩白銀,超過朝廷十年收入。和珅聚斂財富之多,在曆代文武大臣中首屈一指。嘉慶下諭,定了和珅20條大罪,其中講和珅的財產有:夾牆私庫有金餘兩,地窖內埋藏銀300餘萬兩。更有房屋田產無數。他的確是中國古代最大最富的貪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