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第五十四章 成長(2 / 3)

入侵者完全是模擬的M軍編製,使用的是16人為一小隊,設小隊長和隊副各一名,這種編製的好處就是戰術靈活,既可以整隊推進,也可以隨時分為兩支8人的戰術小組相互掩護,必要的時候,甚至還可以以4支4人小隊或8支2人小隊的方式分兵合擊,在最先進的數字化指揮係統的幫助下,每個士兵都可以清楚的了解自己的任務和應該所在的位置,隊伍的情況全都一目了然的顯示在戰術地圖上,既便在複雜的地形條件下也能完美的保持隊形。而小隊長和隊副,也可以隨時用左臂附帶的小型折疊鍵盤和觸控屏快速精確的完成隊伍指揮,甚至,還可以通過配屬在每個士兵頭盔上的攝象頭身臨其境的觀察到某個隊員的視野。

更為重要的是,在隊伍遭受到沉重打擊,出現大規模傷亡時,每個隊伍的指揮員都有權就地重組編製,將打殘的多支隊伍重新整編。要把那些非本隊隊員的數據輸入自己小隊的係統,他們要做的不過就是在鍵盤上敲幾下,而標準化訓練出來的士兵在強大的數字指揮係統幫助下,基本上不存在配合不當的問題,就像是一件件從流水線上下來的標準零件,隨時可以互換。

不要小看這個功能哦,可以說,它的作用和意義甚至超越了最引人注目的瞄準輔助係統。真正了解軍事的人都明白:兩支被打殘,傷亡過半的隊伍和一支滿編滿員的隊伍,雖然在人數上沒什麼差別,但所能爆發出的戰鬥力卻絕不是一回事。

在小隊中,薑軍擔任的是副隊長的職務,所以,他可以指揮一支8人小隊,或是在隊長陣亡與授權的情況下接管整支小隊的指揮。與單打獨鬥時不同,這時的他,更多的則是要考慮團隊的戰術。

一開始,隊長陳玄首先出動了無人機進行偵察,很快,對方的兵力部署就出現在每個士兵的戰術地圖上,雖然僅僅隻有十多秒,無人機就被對方的防空火力擊毀,但這已經足夠他們作出相應的戰術判斷。

戰鬥是沒有懸念的,就算失去了無人機的監控,在配備到了每個士兵的先進偵測裝備幫助下,已經暴露了位置的目標很快又被找了出來,然後一個個被定點清除。其間,唯一的亮點就是他們發動了一次突然襲擊,因為沒有準備,小隊損失了三名隊員,但通過數字指揮係統,隊長立刻調整戰術,反過來將對方包了餃子,一舉殲滅……這就是數字化步兵和普通步兵的區別。

或許這樣說還不太直觀,好吧,舉個例子:

在推進中,一名隊員通過熱熊探測儀發現了數百米外一個隱藏的敵火力點,隻裝備有輕型武器的他很難對這個火力點構成威脅,在傳統的戰術模式下,隻能通過對講機向指揮員報告火力點位置,然後,由指揮員調來重火力手與他彙合,在他的指引下找到並摧毀那個火力點。不算這其中層層命令傳遞浪費的時間,就算重火力手在得到命令後,他也隻能憑著簡單的數據,如:X點鍾方向,XXX米,先找到那個火力點,或是冒著槍林彈雨在戰場穿梭,與發現目標的戰友彙合後,才能發動攻擊。

而數字化步兵呢?同樣的情況下,不需要戰士作出任何舉動,被發現的目標會第一時間的出現在整個隊伍的數據鏈上,在判斷了目標的威脅程度後,指揮員會選擇最安全,最合適的方式將其清除,他的命令會通過指揮係統即時傳遞給相應的隊員或單位,如隊伍裏的狙擊手和擲彈兵,或是後方的支援火炮,甚至是空軍轟炸機,整個過程,可以在短短的數秒內全部完成。

與此對應的,是數字化部隊的任何一名隊員既使是受到了不明襲擊突然陣亡,甚至來不及發出警告,他身上的數字化裝備同樣會發出信號,這樣,其他的隊員則能夠在最短的時間內通過陣亡戰友的位置判斷遇襲的方向,及時作出調整,而不會像某些戰爭片中演的那樣,一整支隊伍被某個高手一個個摸光了都不知道。

這是一種與我們傳統的戰略思維完全不同的戰鬥模式。很多練了一輩子兵,一生全都在戰爭和準備戰爭中渡過的軍人們甚至連想都沒想過仗原來還可以這樣來打。他們早已習慣了大兵團的推進,用鋪天蓋地的炮火和子彈把大地與敵人一起撕碎,在這種利用了高科技手段形成的單方麵打擊下,他們顯得不知所措了,就像是在跟一個看不見的對手戰鬥,一舉一動全在對手的掌握之中,往往是還不知道怎麼回事就已經輸掉了戰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