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壞孩子”也有許多夢想(2 / 2)

雨,還在繼續,我突然間喜歡上了這樣的雨季,喜歡上了這種雨中漫步回憶過往的感覺,生活中太多遺憾的事情我們總是想法設計的去遺忘,其實真的不需要忘記,你可以把那段回憶放在心中,無論是美好的還是悲傷的回憶,它將都是你前進的力量。

別忘了,給生活加點苦

煩躁的心情,沒有朋友間的交遊,隻有書山中的跋涉,也許,這日子過得太無聊,太乏味,太苦了!

忽地想起餘秋雨的《文化苦旅》,不禁有些疑惑:借講學之機到各地遊覽,但不用操心飲食住宿車船票之類的俗事,依然是一件十分愜意的事,怎麼談得上“苦旅”呢?原來,苦的是沉重的人生,苦的是我們悵然若失的麵對,義無反顧地背負這些重量的歎息,這苦,苦得有幾分沉重,有幾分責任。

周作人的書房先叫苦雨齋,後叫苦茶齋,都脫不了一個“苦”字,苦的是什麼?是“唯覺留得殘荷聽雨聲”,聽雨的枯寂?還是“唯覺兩腑習習清風生”,品茶時的閑適?還是兩者都是,抑或都不是?他後來跟了日本人,也許有他的苦衷?不過,他最後倒是越發苦悶了,隻好寫些飲食的文章聊以自娛。這苦,苦得有幾分無奈,有幾分悲哀。

生活中苦味的食品本不多,再除去黃蓮等難以入口的,也隻剩下了杏仁、蓮心、苦瓜等不多的幾樣了。可奇怪的是,東方人愛品的茶,西方人愛喝的咖啡,其味道竟出人意料的一致,都是苦。這也許是巧合,但也許是一種信息,傳遞和表達著一種普遍的體味和感受。記得讀過一篇關於酒坊的小說,文中的百年老店釀出百裏聞名的美酒的不傳之秘是在酒壇中加入幾枚奇苦的苦楝子!這苦,苦得有幾分縹緲,有幾分神秘。

莊周說,不順其自然就是苦,有為就是苦,無為才能清靜而安樂。釋迦牟尼說,生老病死都是苦,苦海無邊,回頭是岸,阿彌陀佛。又有人說,上了年紀的農村老太太大多喜?“苦”戲,常常走上幾十裏路前往,而且每看必哭,哭完後第二天又去看同樣的戲,樂此不疲。道士、僧人和老太太的生命航船都已駛入風平浪靜的港灣,可他們卻始終不能割舍那份“苦”。也許,苦已經成為一種必需?沒有苦的生活,也許像沒放過鹽的菜肴一樣淡而無味吧。這苦,苦得有幾分渴求,有幾分滿足。

泥土的味道是苦澀的,海水的味道是苦鹹的,樹林中清新的空氣也有著一絲苦津津的味道。這苦味的大自然,孕育了人們交織著各種苦痛的心靈,構成了我們這個世界。而這一切,竟都是苦的!這苦,苦得有幾分博大,有幾分深。

如今的社會是“苦役”的代名詞,一切都圍繞著苦,苦題目,苦分數,苦個好大學,一切都是苦。社會照例給我們出個題目《別忘了,給生活加點苦》,其用心也是良苦的。

除了讓我們苦中取樂之外,還要讓我們知道,其實,苦本身就是樂的源泉。苦,正是如今社會中沒有工作的工作者所在。

今天我們擁有苦,明天,我們將擁有受用終生的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