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隻羊光煮湯就煮了兩大鍋,加上還有烤的肉,最後也沒有吃完,剛好明天還可以用來做早餐,早上來一碗羊肉湯,給個神仙也不換。
真不愧是男人的加油站,部落裏一直到後半夜才漸漸消停下來。
第二天宋宸一起來,發現大家都沒有出去,一看山洞外麵,陰沉沉的,還有淅淅瀝瀝雨聲,走到洞口一看,果真是下雨了,不然大家這麼晚了是不會還在部落裏的。
真慶幸昨天趕著工把豬圈給弄好了,不然這麼大的雨肯定要遭。
對於部落來說,下雨的影響僅次於冬天,反正都是不能出去打獵,采集,尤其是有的時候一下就是好幾天,到最後都沒東西吃,隻能冒著雨出去踩點,出去了有很容易就生病,這個時代就是簡簡單單的風寒甚至都是要人命的。
不夠現在部落好了,就算下雨也還有東西吃,部落裏存的夠吃好些天的了,下雨才是枯燥的,隻能窩在小小的山洞裏麵。
健擔心畜牲們餓著,趁著雨小點還披了塊皮子出去給他們找草吃,宋宸這才想起來還有防雨的雨具要做出來啊,現在打獵不出去是沒有辦法,不過以後大規模開展水稻種植業就不行了,雨下大了肯定是要去照顧照顧的。
而且現在就做出來還可以用來采摘,捕魚,這些下雨都不會有什麼影響,至少不用就這樣再部落裏幹等著老天放晴,還好部落這裏沒有後世江淮地區的梅雨季節,不然一個多月的雨季部落裏肯定是撐不住的。
後世常用的雨具就是雨傘和雨衣了,之前都是鬥笠,蓑衣之類的雨具,當然也有雨傘,不過如果要幹活的話,雨傘就不是很適用了,打雨傘需要用掉一隻手, 幹活時非常不方便的。
而且想要製作雨傘就需要有防水的油紙或者油布,這兩個部落都沒有,而且屬於短時間弄不出來的那種,雖然要好看一點,但是現實就這,根本搞不出來的,雨傘的工藝相對也最複雜,就用一把柴刀想要做出來估計很難。
所以現在能做的就隻有鬥笠和蓑衣了,這也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最常用的雨具,就算是科技發達的後世,也沒有完全消失,當然更多還是作為工藝品出現了。
蓑衣一般跟鬥笠是同時出現的,一個擋住上方的雨,一個保護身子不濕,能做蓑衣的材料很多,稻草,棕毛,棕葉,茅草,這些都可以用來編蓑衣,鬥笠相對來說就單調的多,基本上都是竹子編的,有的為了提高防水性能,還會鋪上一層箬葉,也就是那種用來包粽子的葉子。
蓑衣的材料裏,茅草是最好找的,稻草等這一季水稻成熟了也不缺,但是編蓑衣是一盒複雜又費時的活,一個熟練的手藝人想要做出一件完整的蓑衣每個兩三天也弄不出來。
而且編織蓑衣還需要幹燥的茅草,活的冒著雨出去還能找點回來,幹的那就完全沒法了,總不能砍回來烤幹吧,說不定還沒等烤幹天就放晴了,那還不如等到天晴了再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