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他們三個,還有兩個捕魚小隊的人,漁,和獲,她們才是專業的,沒有她倆光靠壯他們也弄不上來多少魚,這麼長時間了,哪裏有魚她們才最清楚。
至於壯他們還是去幹活的,地籠的誘餌還是動物的內髒和蚯蚓,一般來說動物內髒是比蚯蚓好用的,腥味更大,誘魚力也更強,不過這幾天一隻也沒有出去打獵,自然就沒有新鮮 的內髒了,總不能向圈裏麵的動物下手吧,估計宋宸要跟他們拚命。
不過雨天蚯蚓很好找,不少大蚯蚓都自己爬了出來,甚至猖狂的還跑到了山洞裏,都成為了孩子們的玩具,外麵更多,都不用挖,直接撿撿就行,再從部落裏拿上點前幾天還沒完全風幹的內髒,誘餌就出來了。
準備妥當,幾人拎著地籠在眾人羨慕的眼光裏走了出去,今天要小上不少,估計獸皮也能擋上不少時間。
放地籠的地點已經變化不少次了,也越來越遠,河裏的魚經過一年多的捕撈明顯不如以前好捕了,不僅是數量上少了不少,魚兒也更聰明了,地籠也越來越大,放置的地籠也更加多,隻能用數量來保證質量了。
在小河裏圈的魚塘數量也有當初的兩個發展到六個了,不過魚的數量也隻差不多提高一倍左右,這樣魚才能更好的生存,存活率非常高,這都是為了冬天準備的,輕易不會亂動。
地籠放在哪裏都會有一個小標記,插個樹枝,給岸邊的草打個結什麼的,也是防止放下去了不好找,有的地方水還是很深的。
現在的地籠也是經過不斷的改進的,做的要更加合理一些。
放地籠的地方最遠能離最開始的地點有三四百米遠,放地籠也是有講究的,水太急的地方肯定不適合,最合適的就是河流的凸岸了,水流緩,沉積物多,食物也就相對多一些,常常是魚群的聚集地。
放地籠跟釣魚有異曲同工之妙,春秋淺灘釣,冬夏釣深潭,現在就是夏天,所以地籠放的地方會深一點,這些都是宋宸以前釣魚的經驗,也都傳授給了漁他們,但是效果也不是特別明顯,本來就是靠運氣的,時多時少。
壯他們按照漁的指揮在有標記的地點把地籠,放下去,還要把之前d地籠給收上來,放地籠一般都會有一點點露出水麵,這樣就算裏麵氧氣不夠,還能露出腦袋吸點氧。
所以就算時兩天沒有收了,但是魚死的並不多,大部分都還有一口氣,像黑魚這種生命力比較頑強的甚至還活蹦亂跳的,大家都知道這是神使喜歡吃的魚,壯挑了一條最肥的單獨穿起來,留給神使吃。
黑魚就算時這個時代也不是非常多,而且還是這種傻瓜式的捕撈方法,一般幾天才會有一條,像這麼大的就更少見了,可能是這次地籠放的時間比較長,魚都還蠻多的。
一躺下來收獲很不錯,放了一半到魚塘裏,剩下的也夠大家好好吃一天的了,這兩天吃的都是幹肉,雖然也香,但是論味道的鮮美還是差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