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宸也測試過光用這種磚做出來的牆,要是足夠厚實話,還是挺硬的,至少用腳也不是那麼很容易弄倒,用來做些要求不高的建築是再合適不過。
宋宸準備用黃土磚把部落裏外麵所有的建築都加固一邊,這樣也能節省一些木頭的用量,木頭可都是用柴刀一刀刀砍出來的,每一刀都是會有不小的磨損,現在的柴刀已經消失了快四分之一了,非常有必要節省著用。
土坯相對於燒出來的磚頭是要大上很多的,每一塊簡直就是一塊大石頭,宋宸也嚐試過做一些小的出來,但是這東西一下就非常容易碎掉,還是做大些比較好,其實也就是搬的時候比較重罷了,其他的也沒有什麼問題。
脫土坯,練習投石索,大家雖說是在部落不用出去,但是時間依舊是被安排的滿滿當當的,加上部落裏的一些雜事,也很少能有休息的時間。
十幾天的漚製,這一捆麻終於到了宋宸想要的效果,不過這味道就太上頭了些,哪怕是宋宸帶上了自製的兔子皮口罩,臭味還是一陣陣的往腦袋裏麵鑽,忍著肚子裏麵上湧食物,用毅力不讓它們吐出來,這也是做麻布所必須經曆的,習慣了就好,宋宸隻好這樣安慰自己了。
好在量也不是很多,撈出來了挑回了部落裏,放進缸裏稍微清洗了一下,洗去上麵多餘的東西,接下來就是剝皮了,漚製過後的麻,果然是要容易收拾了許多,用手可以很輕易的就把麻皮從麻杆上剝離下來,輕輕一撕就好,一捆麻很快就被剝了出來。
這樣就得出了宋宸想要的麻纖維,一捆麻最後出來的纖維也就是一小把,數量並不多,和直接從麻上麵剝下來根本就沒法比,這樣的做的損失還是非常大的。
這樣麻纖維要比麻皮細上很多,宋宸用手將它們搓成了一根根的細線,由於數量也不是很多,麻線的長度就要短上很多了,直接就按照麻纖維的長度來的,一根也就是七八十厘米的樣子。
搓完之後,宋宸才反應過來,自己還是做的長了一些,畢竟這些可做不出來多長布,可是仔細想想這也已經是按照麻纖維長度能做的最短的了,再想短一些也不是那麼容易可以做出來的,反正以後也不會隻做這麼一點長,倒也不用太過糾結,隻要是部落裏的麻產量跟上來,宋宸肯定是想全部都用這種麻線的。
這種完全用纖維搓出來的線,韌性要比普通麻皮做出來的好上很多,宋宸稍微捏在一起試了一下,把這種細繩做到麻皮能做的最細的,抗拉能力要好上很多,最細的麻皮繩用力還是能掙斷的,用這個就完全沒有什麼希望。
一上午的忙活,宋宸才把這些纖維全部做成了麻線,每一根麻線也就是一毫米粗的樣子,這也是宋宸能做到的極限了 ,再細上一點也不是說不可以,但是心裏麵肯定是沒有譜。
再說這個粗細也不算太過分,第一次能做成這樣也已經是非常難得的了,成線之後就是絞團了,總共也才隻有兩百來根麻線,倒是可以省去這一步。
接下來就是做麻布的最後一步,把這些線按照經緯排列起來,就是一塊布了,宋宸的記憶中,做布是需要織布機的,可是後世都是機器織布的時代,哪能見到手工織布機這種傳說級別的東西,就算是一些博物館裏會有收藏,也不會讓人去好好研究研究,不過如果隻是排出一塊布來的話,光憑手工就可以了。
織布機這玩意還是得仔細思考思考才能跟公輸去商量,不然光說“織布機”這三個字,仍誰也是一臉懵逼,難的織布機肯定是一時之間做不出來,但若隻是簡單的經緯織布機,想來仔細琢磨一番並不是沒有可能研究出來。
而且如果想要部落裏成功做出布來的話,織布機肯定是必備的東西,好在今年的麻已經全部收割完畢了,剩下的最快也是明年收,時間上還是很充裕的,至少有一個冬天的時間用來研究。
沒有織布機,宋宸就隻能使用最笨的方法了,橫豎各固定兩根木頭,經線是用兩根木頭繃緊的,兩根線之間稍稍留了一些縫隙出來,一百多根線也就是十幾厘米的長度,按照這個樣子,這些麻線也就能做出來一個手帕的樣子。
豎著的緯線一頭也栓在了木棍上,剩下的就需要宋宸一根根的從經線上穿過來了,一百多根線雖然並不多,但是真要穿起來的話還是非常費時間的,尤其是每一根線都是錯開來的,一根壓著,下一根就要被壓,來回得穿一百多次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