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三十四章 青銅(2 / 2)

之前的斧子在實踐中也是發現的確沒有木柄的好用,還更加的費力氣,所以逐漸的也就被棄用了,不過用的銅都是實打實的,重新融化後就能繼續用,這也是金屬的好處,就算是千瘡百孔了,回爐重造之後就又是嶄新的了。

相比較錫,銅的融化就要慢很多,尤其是裏麵還有那種塊頭比較大的東西,這一燒就是兩個多小時,中間黑鐵也是多次往裏麵加了炭粉,將上麵的雜質都撈出來之後,就開始往下放銅水了。

現在高爐裏麵的銅水肯定是不能直接就拿來用的,底下還有不少的雜質,將裏麵的水放出來,然後取出一定量,兩種金屬混合一下也要更加的方便一些,宋宸也不知道青銅到底是怎樣做出來的,隻能先這樣實驗著來了。

這邊的錫一直都是放在火上烤著的,處於液體狀態,隨時都能拿出來用,不過銅水即使是放在火上也會很快就凝固,這中間時間就比較重要了。

所以這裏也是幾人同時上陣,不僅是宋宸和黑鐵他們倆,就連在隔壁燒陶器的陶和瓷也是被宋宸叫了過來,為了更好的觀察不同配比的合金各自的特性,宋宸也是準備了同樣的模子,幾個模子都是同樣大小的小刀,大小和匕首差不多。

這樣做出來的東西基本上部落裏能用的方麵都是能照顧到,比較追求硬度的刀還有箭矢可以通過刃表現出來,而斧頭這種要更加注重堅韌一點的,刀柄也可以勉強實驗一下,這也是在盡可能的減少浪費了,銅還好,要多少有多少,錫就不同了,開采出來的量並不多,尤其是和銅一比之後,就顯得更少了,這裏少用一點,以後做武器也能多產出一點不是。

除了準備模子之外,碗大的坩堝也是必備的,這是作為攪拌用的容器,現在沒有辦法精準的測量,隻能按照一個模子十勺金屬水,銅和錫在其中各占不同的比例,不過即使是這樣,也隻能得到一個大概的數字,隻要能夠實驗出來差不多的比例,後麵的慢慢來就好。

第一個自然就是九勺銅,一勺錫,攪拌之後,顏色並沒有什麼太大的變化,依舊是以銅的黃色為主,後麵自然就是兩勺錫,三勺錫,一直到五勺錫的比例,後麵宋宸就沒有想過繼續做下去,而且錫水也不夠繼續往下實驗。

稍微冷卻之後,能夠明顯看出來,錫加的越多,最後的顏色就要更淡一些,從最開始的赤黃色,到淡黃色,甚至五五開的那個顏色都變成灰白的了。

而且錫加的多,冷卻的也要快上不少,這倒是不難理解,錫的溫度本來就是比較低,冷的自然要快上一些。

宋宸以前所見到的青銅都是有著一層銅綠,所以也是不甚了解青銅最原始的色彩,這也隻能等到這些模子完全冷卻,才能比較哪一種配比更加的適合部落一些。

青銅的鍛造當然不止這麼一點工藝,華夏多次出土過兩三千年的青銅劍,經曆過幾千年的埋葬之後,出土時依舊保持的非常鋒利的水平,這就不是簡單的鑄造能夠達到的水平了,不過這樣的技術對部落裏來說還是有著很大的難度,宋宸暫時也就沒有想著追求這方麵的突破。

幾個模子裏的小刀都冷卻後,幾人將模子砸碎,露出了裏麵的小刀,即使是不知道最佳的配比,宋宸也是很直接就將五五開的那個直接忽略了,顏色實在是太不符合了,灰白灰白的,看起來就不太行的樣子。

部落裏做青銅最重要的還是需要它的高硬度,不管是平時用到的農具,還是做成武器,隊硬度都是有著比較高的需求,尤其是部落裏的箭矢這一類武器,硬度越高,對獵物,敵人造成的傷害也就越大。

硬度測試起來也不是很難,將打磨好的刀刃互砍基本就能看出來其中的差距,尤其是部落裏這一次其中的配比差別都比較大,這個光從顏色上就能看出來。

打磨是部落裏的所有人的基本功,幾乎每個人都有著自己的磨刀石,所以這幾把小刀可以同時開工,不一會兒就將它們都磨好了,這個時候也差多到吃午飯的時候,宋宸索性也就讓大家吃完飯再繼續幹,反正這個配比也不是一兩天可以琢磨出來的,也就不急這一會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