度人經雖原屬玉清,可此經由於道魔相爭,如今已有數十派係以此為根本大法,並且釋義各不相同。
我山門距離太清分係最近,多年往來,道義互釋,五萬年來,就與太清形成了一脈。
實際上,除了根本大法之外,大多體係並無根本矛盾,這也是我道門求同存異的基礎。
靈根不同,修煉門徑就有不同,以我木靈根為例,就是以生入道。而若是金靈根,大多以爭入道。若是水靈根,則以順入道,此乃修道常識。
可各派根本大法有異,我雁蕩門有三百四十一種入道之法,卻也不能說包羅萬有。
你如今身懷通玉龍髓靈根,龍尚威,尚勇,尚猛,尚淫,尚躁,尚混,尚沌,尚恍,尚惚,尚虛,尚疾等共計二十一法。
吾與諸位祖師以你靈根,體質,為你斟酌比較,此二十一法卻都不適合你,決定以始入門。”
雁蕩門與龍有關的靈根入門就有二十一種,可如今,竟然認為都不適合趙山河,而是另辟蹊徑,由始入門。
趙山河不知道為什麼,但是在修道領域,元,始,極,道,真,太這些字,都代表了一種極致的領域。
青雀又道:“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衝,其用不窮。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躁勝寒,靜勝熱。清靜為天下正。為何意?”
趙山河搜索到了後世的注解,回道:“最完滿的事物,卻似有殘缺,但它的影響永遠不會衰竭;最充盈的東西,卻似空虛,但是它的作用是不會窮盡的。最正直的東西,卻有彎曲組成;最靈巧的東西,卻似笨拙;最卓越的辯才,卻似不善言辭一樣,能一語中的。清靜克服擾動,寒冷克服暑熱。清靜無為才能明持道心。”
青雀頷首笑道:“故此,你通玉龍髓之靈根,乃圓滿之根,當不可求缺而應求全,任取一門,此乃浪費。”
趙山河道:“天下有始,以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複守其母,沒身不殆。塞其兌,閉其門,終身不勤。開其兌,濟其事,終身不救。見小曰明,守柔曰強。用其光,複歸其明,無遺身殃,是為習常。”
趙山河的身體突然被一股力量吸取,飛到了一位太上長老的元神麵前。
這元神雖然是虛體,可是這個時候與本人相差不大,分辨不出真假。
趙山河身體不能動,卻依舊說道:“見過惠通師祖。”
他開口問道:“此經何處得知?”
趙山河道:“弟子在大能處觀閱,名曰德經。惜弟子法力太淺,大能不待弟子細看,就收回此經。”
此言一出,大殿內一片嘩然。
這個世界的經書,以字數就能看出層次高低。
比如道經,就是天下道門總綱,也是所有門派的基礎。
單字,是最高的層次。
德經,能以單字命名,即使比不上道經,可也絕對不會低。
眾人皆歎,青雀有些尷尬,卻隻能開口道:“此言道盡始之精髓,你可領會其意?”
“弟子以為此言講天地萬物本身都有起始,這個始是為天地萬物的根源。知道其源,就能認識萬物,認識了萬事萬物,又掌握著萬物的根本,那麼終身都不會有危險。塞住欲念,閉起欲念的門徑,終身都不會有煩擾之事。打開欲念的門徑,就會增添紛雜的事件,終身都不可救治。能夠察見到細微的,乃‘明’;能夠持守柔弱的,乃‘強’。運用其光芒,返照內在的明,不會給自己帶來災難,此乃萬世不絕的‘常道’。
青雀歎道:“大能偏愛,你之道途已經點明。吾現在能教你的,隻有法與術了。”
這才是自己現在真正需要的啊。
他也沒有想到,在另一個世界的哲學主義道經,到這個世界如此重要。
但他已經拿出了老子想爾注,剩下的道經,不能一下子全部拿出來。
因為任何道義,都隻能分門別類拿出來,一下子一鍋燴,對雁蕩門沒有好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