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根本不把康熙的聖旨放在眼裏,他原本顧慮的也就是鼇拜而已,至於康熙,在他眼裏不過是一個毛頭小子,根本無需考慮。
夏雷是一個十分冷靜的將領,在他領兵協助的第三天,華山大軍就來到了關下,等他登上城牆見到防守山海關的大將張鳴之後,來不及說話,就被遠處煙塵滾滾的敵軍震驚了。
一波波騎軍如飛而至,一個個旗號如雲層滾動,滾滾的旌旗遮天蔽日,猶如滾滾濃煙席卷天地。
起碼二十萬!
二十萬大軍君臨成下,令夏雷、張鳴惶恐不安。
關內隻有大軍兩萬三千人,最重要的是,他們知道現在天下大勢如何,而夏雷經過野狼原一戰,更是認出了關外的敵軍,絕對不是與自己作戰的敵軍。
想到還有近二十萬的援軍,夏雷背後就一陣陣的發涼。
華山聯盟大軍來到關下三天後,開始對山海關進行了攻擊。
在一係列例行的勸降之後,華山聯盟發動了攻擊。
戰場上,華山聯盟大軍部署了一千台重型、中型、輕型石炮,五千台連弩炮、弓弩炮、弩炮,三萬張強弓,武力驚人。
在震耳欲聾的戰鼓聲裏,在幾十萬將士、民夫們的呐喊聲中,密密麻麻的矢石衝上了天空,一時間戰場如海嘯一般,驚天動地,氣勢恢宏。
華山大軍持續轟擊,矢石如狂風暴雨,猛烈無比。
戰鼓狂擂,低沉而猛烈的鼓聲響徹了十裏戰場,震撼了無邊無際的天穹。
戰旗狂舞,五彩繽紛的旌旗掀起了層層駭浪,波瀾壯闊。
十幾萬將士吼叫起來,幾十萬民夫們吼叫起來。巨大的叫喊聲彙成了滾滾驚濤,一陣陣炸響在天地之間,山崩地裂。
所有人都在這一刻深切感受到了華山大軍無堅不摧的力量。
山海關上十分平靜,幾乎沒有聲音。
浮雲為路皺起了眉頭。
留棄、耗子、樂語等人的神情也是非常凝重。
浮雲為路和華山諸將早就已經預料到山海關難打,為此他們做了大量的精心準備。但目前看來,情況並不樂觀,山海關的防守遠比他們想象的要堅固。
山海關上遠射武器之所及便是城防的邊緣地帶,城內有石炮,這個邊緣地帶至少在兩百步到三百步之間。但城內清軍很自信,在距離城牆兩百步的地方才開始挖掘護城壕。兩百步的範圍,也就是城內石跑、弩炮可以有效射擊的範圍。
護城壕寬約五十尺(大約為今十二米),深二十尺(約今五米),壕內鋪設長短不一的竹刺、木刺。這種護城壕有五道,華山大軍想在清軍猛烈射擊下,順利攻到護城河,需要付出很大代價。
五道護城壕之後,就是護城河。護城河寬約十五丈(約今三十五米),這是華山大軍一個難以逾越的障礙。
護城河距離牆根還有四百五十尺(約今百米)。在護城河之後,還有一道更寬的護城壕。這道護城壕上設有轉關橋。這種橋隻有一根梁,梁的兩端伸出,架在壕沿的橫木上,當敵人行至橋上時,拉動機關使橫木縮回,橋麵便會翻轉,令敵墜入壕內。
這道護城壕之後是甕城和馮垣。甕城是主城門外的半座小城,牆高七十尺(約今十六米)。甕城城門偏設,當城門遭到敵軍攻擊的時候,城樓上的守軍也能射殺攻城敵卒。敵軍一旦攻破甕城,同樣會陷入守軍居高臨下的四麵夾擊之中。馮垣是用泥土夯實的矮牆,高約十五尺(約今三米多),守軍伏在矮牆後,射殺翻越護城壕的敵卒。
在馮垣之後,就是拒馬帶。這條拒馬帶寬有十尺到二十尺,主要是阻擋敵軍架設雲梯。在守城士卒出入的地方,拒馬和鹿砦都埋得比較淺,以方便守軍移動,並加以顯要標誌,讓城牆上的守軍重點防範。
拒馬帶之後就是城牆根了。又高又陡的城牆雖然不利於敵軍攀爬,但也是城上守軍的射擊死角。然而,清軍利用一年多的準備時間,在城牆上修築了大量的“馬麵”和樓台,彌補了這一缺陷。
馬麵突出城牆外側,與城牆合為一體,守軍可以居高臨下射擊,消滅城下死角裏的敵軍。馬麵上設有可供士卒休息的戰棚,戰棚四周有木樁圍護。這種防禦設施過去隻有邊塞要隘和邊郡大城才有,但清軍竟然把它應用到山海關的防護,這讓華山諸將大為驚訝。
修築馬麵的工程顯然大了一點,清軍在延牆上按照正常防禦辦法,修建了大量臨時樓台。
樓台的作用很多。雖然山海關的城牆頂部很寬,一般在五十尺到七十尺,足夠守軍靈活自如地機動和戰鬥,而且延牆兩側的女牆又高又厚,尤其是外側女牆,都開有密集的外寬內窄的射擊孔,城角也還建有堅固的角樓。但這些防守設施在戰時根本不夠用,必須添置臨時樓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