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六章 盜墓賊第一次盜墓(1 / 2)

且說那瘦子與黑胖子死裏逃生,繞小路回到車站上的小旅館,沒有停留片刻,就帶上背包,結清手續,連夜回西安去了。

瘦子原名叫馬三財,河南滎陽人,25歲,中等身材,膚黑,奇瘦,亮鼻,招風耳大而外翻,三角眼小而有神,全身單薄,但兩臂長且粗壯有力。

據說他的瘦是“餓”出來的。小時候家裏窮,三個兄弟和兩個年邁的爺爺奶奶,全靠父親一個人在煤礦挖煤養活,所以經常挨餓。

八歲時煤礦上出了事故,他父親死了,大哥去礦上接了班繼續挖煤,小弟跟著母親改嫁,家裏隻剩下他與爺爺奶奶過活。大哥不是父親,接班以後從來沒回過家,也從來沒有給家裏寄過一分錢。

好在父親的撫恤金中有一部分是給爺爺奶奶養老的,見家裏的日子實在過不下去了,就買了七八隻羊,算尋條活路。

馬三很愛他的父親,因為隻有他的父親疼愛過他,拿他當個孩子。

“馬三財”這個名字是爺爺給取的,希望他將來能得到三財,即偏財、正財和劫財。馬三財卻很不喜歡這個名字,他覺得這個“三財”與“散財”音近,如果加上他的姓,像是“馬上散財”,很是不吉利。後來走上社會了,朋友問他名字,他就說叫“馬三”,將那個財字直接省去了。

馬三的第一次盜墓是羊帶他去的。

馬三的村子地處黃河南岸,邙山餘脈。村子周圍群山起伏,溝壑縱橫。盡管這裏幹旱少雨,山上的植被稀少,但荒山野嶺眾多,供養七八隻羊還是不成問題。有了這些羊以後,馬三的日子好了些。羊奶擠下來賣給公社裏的奶廠,換回的錢勉強夠生活的日常開支,如果運氣好,母羊多生幾隻羊羔,到秋季去縣城賣了,還能節餘出來一些。

當然,節餘出來的錢絕不會落到他的口袋裏。每次賣羊爺爺奶奶都是親自去的,賣多少錢他根本不知道。在爺爺奶奶的眼中,他隻是個放羊的,給他一口吃的餓不死,就是很仁慈了。

馬三放羊期間還是經常吃不飽,依然那樣瘦,當然瘦也有瘦的好處。記得有一次為了去救困在土崖壁上的一隻羊羔,他冒險去攀崖,結果一腳踩空,向崖下滑去。崖下是深溝,足有近百米,摔下去非死即傷。情急之下,求生的本能使他拚命抓住了半山腰的一根藤蔓。那根藤蔓很細,如果不是他人瘦身子輕,肯定支撐不住。

因為山上荊棘多,馬三的身上和衣服經常被劃破。身上皮肉破了還好說,找一些“刺荊芽”用石頭搗碎了塗抹在上麵,幾天就好了。隻是衣服破了,沒有人幫他縫補,就隻能露著肉,讓人恥笑。

馬三最怕人恥笑,因為恥笑的背後是“遺孤”,是“拋棄”!

試想一下,有爹媽的孩子,誰敢恥笑!有爹媽的孩子,又怎麼能讓他人恥笑!

後來村子裏的一位善良的老婆婆見他衣服常年破破爛爛的,有時連屁股都露了出來,實在可憐,就給了他一個裝著針錢的小鐵盒,並教他如何縫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