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中秋,河南鞏義,大黃冶村。
夕陽已經隱去了她最後的霓裳,晚風裏夾帶了一絲愜意的涼爽。一輪朗月懸在天空,鋪天蓋地的蟲鳴開始登場。
村東頭的一個農家小院裏,董爺、老錢在喝酒聊天,一起的還有馬三。
老錢是這個院子的主人,七十歲左右,黑瘦,幹練,精神矍鑠,做了幾十年的村幹部,是遠近聞名的能人。兒女早已成家立業,又都住在城裏,家裏如今隻剩下他與老伴兩個人。
老錢所在的村子叫大黃冶村,與黃冶河下遊的小黃冶村一起被稱為唐三彩的古窯遺址。黃冶河發源地青龍山峽穀,長約11公裏,從上遊往下分段命名,其中有兩段被稱為“白冶河”和“黃冶河”。“白冶河”是因唐代在此燒製白瓷而得名,“黃冶河”則是因為燒製以黃為主色的三彩器而得名。
唐三彩,中國古代陶瓷燒製工藝的珍品,被譽為“東方藝術瑰寶”。曾被人們遺忘了一千多年, 1928年修築隴海鐵路時被重新發現,引起日本、歐美各國人士之注目,進而以高價購藏,從此唐三彩遂被列入世界藝術之一部分。
黃冶村不僅水陸交通非常方便,而且附近蘊藏著豐富的白色高嶺土和大量的煤炭資源,是燒製三彩器絕佳之地。民國時期此地就成為唐三彩的“聖地”,作坊眾多,客商雲集。後來因為政治原因,唐三彩被列為四舊受到批判,黃冶村唐三彩的作坊和窯爐隨之消失。八十年代初,改革開放帶來了市場繁榮,唐三彩的作坊和窯爐又重新開了起來。
董爺就是衝著這些作坊和窯爐來的。上次見到姚四爺也栽在了“高仿唐三彩”上,他便覺察出了其中的商機。
老錢對董爺的到來表現出了極大的熱情,房間裏收拾的一塵不染,被褥床單換成新的,連先前滿院子亂跑的雞鴨也給圈了起來。每月一百元的收入讓他高興,有事可做、有人能與他聊天說話則更讓他快樂!自打從村書記的位子上退下來,就很少有人上他的門了。農村人眼窩了淺,都爭著去巴結新任的村幹部,誰還會理他這個落了架的鳳凰。
董爺是以大學教授“考察研究”唐三彩製作工藝的名義到黃冶村的。雖然離開了大學,但教授的名頭他一直都戴著,這有時候這個名頭比官帽子都管用。
老錢就很迷信“教授”這個名頭。在他的眼中教授是天上的文曲星下凡,是有大學問的。對於董教授能住進自家的院子,能和他這個土老冒喝酒、聊天,這都是上天賜予的福份。
董教授讓老錢去找一個趙姓的窯工。大、小黃冶村共計十八家作坊,家家他都熟悉,個個作坊主都受過他的恩惠,從中找出一個窯工應該手到擒來!然而跑了半個多月,他硬是沒有找出來!
今天與董爺喝酒聊天,老錢就有些沮喪。
董爺卻沒有任何責怪他的意思,反而寬慰他,不著急,慢慢來。
“可以從製作技藝方麵入手,不管他現在有沒有當窯工,隻要他的手藝最好,它就有可能是!”董爺給出自己的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