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看清形勢再下手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盟軍在北非的登陸作戰,曆時4天,以損失2225人的代價奪取了北非登陸場,為爾後進軍突尼斯,殲滅非洲大陸的德軍和意軍,並進而向歐洲大陸反攻創造了有利條件。這一行動,也是盟軍開辟反法西斯第二戰場的重要步驟,有力地痛擊了德軍的戰略軟肋,在一定程度上減輕了德軍對蘇軍的壓力。北非登陸是二戰期間盟軍組織實施的第一次大規模登陸作戰。盡管盟軍在兵力數量及武器裝備上占有明顯優勢,但由於登陸美軍大部分人員是剛從本土參戰的新兵,且部分指揮員缺乏指揮大型登陸作戰的經驗,因而出現了不少的失誤和不足。但此次戰役盟軍的政治攻勢發揮了重要作用,這也是該戰役成功的關鍵所在,也是該戰役的一個閃光點。事實上,正是有效地瓦解了法軍的抵抗意誌才使盟軍未付出較大代價便迅速贏得了戰役的勝利。相反,如果法軍從戰役開始就進行頑強的抵抗,即使盟軍最終能夠獲得勝利,也要付出巨大的代價。尤其是德軍利用法軍所贏得的寶貴時間,便可大舉增援,其戰役結局更難以預料。這個戰役告訴人們:攻心為上,攻城為下,不戰而屈人之兵,是戰爭指導的最高境界。盡量以小的付出爭得大的勝利,先靜觀敵方內部彼此爭鬥,自己則“隔岸觀火”坐收漁人之利,這也是一些高明的人所經常使用的手段。彼特、傑克和布朗同在一個公司供職,並且在同一部門,於是爭鬥就是免不了的。其中彼特和傑克更是一對死對頭。而布朗則不同,表麵上看來他與其他兩個人的關係都不錯,彼特和傑克都願意和他搭檔工作,並且都願意和他私下裏聊天,發發牢騷。聖誕節過後,部門要進行大的人事調整,他們三個人所在的部門經理由於在上一年的“政績”不佳,因此成了調整的對象,但由誰來接任公司卻沒有定下來。彼特和傑克就開始了又一輪爭鬥。互相在上級那裏告對方的黑狀是最簡單的手段。有時甚至當著上級的麵就爭吵起來,誰也不給對方麵子。而當他們兩個詢問布朗是不是有意去競爭這個位置時,布朗隻是淡淡一笑:先把自己的工作幹好,至於當不當經理是上級決定的事。兩個人都覺得布朗無意和自己競爭,於是都拚命地巴結布朗,以換來布朗在上級麵前說自己的好話。過了一個月,經理任命宣布以後,彼特和傑克都傻了眼,布朗成了兩人的上司。在這裏,布朗的做法不可謂不高明。他並不加入兩個人的爭鬥之中,隻是遠遠地站在一旁,靜觀其變。同時也不刻意表現出對經理位置的渴望,隻是努力先把自己的本職工作做好。上級的眼睛都是亮的,每一個人的表現都看在眼裏,做得好自然有好報,布朗接任經理可謂是水到渠成。
從這一個例子中我們可以得出結論:對於公司中的爭鬥,千萬不要“以身飼虎”,主動地投身其中。先不說你能否從中得利,至少這樣做會分散你對工作的專注程度,從而影響你的成績。公司內部的爭權奪利是永遠的主題,然而如何名正言順地爭得權、奪得利卻是一個高深的話題。麵對兩個小幫派的爭相拉攏,明智的做法永遠是置身事外,不給兩方以任何機會來算計你,這樣,你就可以坐收漁翁之利,成為最大的贏家。
“好的開始等於成功的一半。”尋找正確的突破口,以便為順利達成自己的目的奠定基礎是非常重要的。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盟軍登陸意大利西西裏島的戰役是盟軍的一次大型登陸戰,其意義重大,不容有半點閃失。於是,盟軍製訂了嚴密的計劃來保證戰役的順利實施。
在西西裏島周圍散布著大小不等的島嶼,班泰雷利亞島就是其一。為了掃清登陸作戰的障礙,盟軍於1943年6月實施了對班泰雷利亞島的進攻,作戰代號“瓶塞鑽”。
對於這樣一個防禦薄弱的小島,盟軍本可置之不理,直接在西西裏島登陸。然而該島對德、意軍而言是屏護西西裏的屏障,對盟軍而言可作為攻擊西西裏的跳板,因此盟軍決定在西西裏島登陸之前,先奪取類似的一些小島,順便也鼓舞一下士氣。
盟軍在連續數日的大規模空襲以後,同時還以大量軍艦的艦炮進行了襲擊,島上守軍的意誌已經瀕臨崩潰的邊緣。
6月7日,島上守軍的指揮官帕韋西少將經過請示以後,決定投降。然而,由於盟軍海空火力襲擊非常猛烈,四下彌漫的硝煙遮掩了那麵用來標誌投降的白旗,盟軍沒有能及時發覺。
在5艘巡洋艦、8艘驅逐艦和8艘魚雷艇的掩護下,盟軍一個師向班泰雷利亞島衝擊,由於全島都被濃烈的硝煙所籠罩,登陸部隊還是沒有發現白旗,按照預定計劃占領了全島,俘虜了全部守軍,而盟軍卻無一傷亡。這是戰爭史上以海空兵力實施猛烈襲擊從而迫使守軍投降的一個成功戰例。
這個戰役成功的意義並不僅僅在於占領了西西裏島的外圍,從而為正式的登陸作戰提供了一個很好的跳板,更重要的是通過這一小型戰役的勝利,使得缺乏登陸經驗的盟軍積累了一定的經驗,並且在一定程度上鼓舞了盟軍的士氣,為未來的大型登陸戰的勝利奠定了很好的基礎。在人生叢林中行走,總免不了要有碰撞,這時,選擇什麼樣的人作為對手就要看一個人的智謀如何。聰明的人總是會先選擇相對較弱的對手先行“消滅”,特別是在對方人多勢眾和自己的力量不足以對抗的情況下,如果硬是要去碰個頭破血流,那是蠢人的作為。“先破的雞蛋總是皮較軟的一個”這是一句美式諺語,它類似於國人們常說的俗語“柿子先揀軟的捏”,是你在人生中能夠屢戰屢勝的保命法則,也是高明的人的首選。運用這一策略,要注意以下兩點:
(1)首先,要看清楚對方的實力這一策略要求你選擇的對手是最弱的一個,以避開可能遭受的損失,以最小的代價換取最大的勝利。倘若一上來你就選錯了對手,錯把一個強者看成了軟弱可欺之人,那你的下場就是輸得很慘。
(2)一旦認準對手是相對較弱的一個,那麼,接下來就要充分運用你的優勢,發揮你的強項,對對手窮追猛打,不可心慈手軟,以免給予對手喘息的機會,最終反誤了卿卿性命不要去想你這一招是否符合“人性本善”這一教條,其實許多人都是敗在這一死板的教條之下,那麼多失敗的例子應成為你的前車之鑒。另外,若是命運不幸和你開了一個玩笑,送給你一位相對強大的對手,那也不要氣餒,因為戰局還沒有開始,誰贏誰輸還不一定。這時你就要先行防守,去發現對手的弱點。這是這一策略的另類應用方法,目的還是為了戰勝對手,保住自己的小命。
總之,對付不同的對手要有不同的策略,這樣方可保證百戰百勝,順利過關。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諾曼底登陸戰進行到關鍵時刻的時候,艾森豪威爾卻在為蒙哥馬利的固執、任性感到頭疼。不過,德軍“B”集團軍群總司令隆美爾的日子似乎更不好過。
這倒不是隆美爾對每天從一個陣地跑到另外一個陣地感到厭煩,主要是他已經對戰爭失去了信心。盡管在希特勒“寸土必爭”的命令下,隆美爾在苦苦支撐,但他心裏很明白,“B”集團軍群不可能長期守住諾曼底海岸,失敗是不可避免的。
7月3日,隆美爾就瑟堡半島和瑟堡要塞等地向希特勒提交了一份報告。在報告中,隆美爾詳細陳述了無法堅守的原因:德軍駐紮在諾曼底的部隊實力太弱,很多部隊的士兵都是超期服役的,第709師的士兵平均年齡已經36歲;德軍裝備極其落後,不能滿足戰爭的需要,彈藥量太少,要塞的防禦工事也未能按期完成,給養補充情況也很差,德軍的指揮係統混亂,集團軍群總部對於西線裝甲兵團、多管火箭炮旅和高炮部隊,都沒有指揮權,無法統一調配和部署部隊。
7月15日,隆美爾再次以“B”集團軍群司令的名義致電希特勒,痛苦地訴說:
諾曼底前線的情況越來越糟了。戰況非常慘烈、敵人的進攻非常凶猛,再加上他們擁有製空權,我軍傷亡很大,每個師的戰鬥力量都在迅速減少。而國內補給的兵員數量本來就很少,由於運輸困難,到達第一線的就更少,現在我軍傷亡人數已達97,000人(其中軍官2,360人),平均每天傷亡2,500到3,000人,而到目前為止,補充總數隻有10,000人,真正到達前線的隻有6,000人。前線的物資損失也很大、補充不足,以坦克為例,我軍共損失了225輛,可補充的隻有17輛。新到的步兵師都是新兵,他們的火炮、反坦克炮和反坦克武器都很少,很難抵擋敵人強大的炮火攻勢。事實上像這樣的物資消耗戰,再勇敢的人也無法打贏。由於我們的鐵路運輸係統被破壞了,而大後方的交通也受敵人空軍的威脅,所以我們的補給越來越困難。現在隻有極小部分的補給品可以送上前線:所以所有的戰場上,都必須厲行節約,尤其是炮彈更得節約。此外,由於敵人攻勢的增強和空軍控製範圍的加大,這種補給困難的情況會越來越嚴重。諾曼底前線的兵力極需補給,現在隻有抽調海峽方麵第15集團軍的兵力或抽調在法國南部地中海防線的兵力。可說實在話,即使調來部隊,諾曼底前線的局麵也很難有起色。敵人方麵,每天都有大量的精銳部隊和作戰物資從海上或空中運進登陸場,所以敵人對我方的壓力正日益增強。鑒於上述情況,可以預料到不久的將來,敵人就會成功地突破我軍薄弱的防線,特別是第7集團軍的防區,向法國廣闊的內陸地區插進,而我們除了正在卡昂西線裝甲集群地帶打得不可開交的那部分預備隊外,我們再沒有機動預備隊可以阻止敵人在第7集團軍地段的突破了。我軍在各處都作戰頑強,但是這場寡不敵眾的戰役將接近尾聲。在我看來,最後采取政治措施已勢在必行。作為集團軍群的司令官,我覺得有責任講清這一點。但是,希特勒已經瘋了,對隆美爾的話他充耳不聞。接連作出了一個接一個的錯誤決定,最終,把德國一步步地推向了失敗的深淵。在此次作戰中,惟一看清了形勢的德軍將領隆美爾卻沒有實權,處處受製;而看不清形勢的人卻偏偏大權在握,德國怎能不敗呢?這就是不知“勢”,不明“形”的應得下場。所謂“勢”,是指那些促成某件事情成功的各種外部條件同時具備,即由恰逢其時、恰在其地集合而成的某種大趨勢。具體說來,這種“勢”也就是由時、事、人等因素交互作用形成的一種可以促成“畢其功於一役”的合力。
這裏的“時”即時機。所謂“彼一時,此一時”,同樣一件事,彼時去辦,也許無論花多大氣力都無法完成;而此時去辦,可能“得來全不費功夫”,這裏的“事”即指將辦之事。“一定的時機辦一定的事情,同樣的事情此時該辦亦可辦,此時也許不可辦亦不該辦。可辦則一辦即成,不可辦則絕無辦成之望”。這裏靠的就是分析問題的能力。一件事不同的人會辦出不同的效果。即使能力不相上下的兩個人,這個人辦得成的事情,另一個人卻不一定能辦成。還有一個是否“順勢”的問題。所謂乘勢而行,也就是要在恰當的時機選擇恰當的人去辦理該辦的事情。
當然,應該看到,這三個因素當中,看準恰當的時機是最為重要的。要真正能夠把握自己看準的機會,使這機會變成活生生的財源。除了行動迅速,敢想敢幹之外,還要看清應當怎樣辦。實際上,這是一種比較綜合的能力,除了要看到、摸準之外,還要看到種種條件的輔助或製約。這就是深一層的眼光了。這就正如人們日常交往中發表對某件事情或者某項決策的看法一樣。即使你是一個已有了舉足輕重地位的人,即使你的意見絕對是正確的,要使你發表的意見發生根本性影響,也必須看準恰當的時機。同時想好怎麼辦,否則,說早了沒用,說遲了則徒然自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