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自己能夠成功,往往自己就能成功,這是人的心態在起作用。人的心靈有兩個主要部分,就是意識和潛意識。當意識做所有的決定時,潛意識則做好所有的準備。換句話說,意識決定了“做什麼”,而潛意識便將“如何做”整理出來。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諾曼底登陸戰中,奧馬哈灘頭是一個相當難於登陸的海灘。在開闊的錨地裏,在“奧馬哈”海灘外海準備登陸的攻擊艦隊完全處於海峽內惡劣天氣造成的狂風惡浪之中。36英尺高的浪頭向戰鬥艦艇和運輸艦撲打過來。在漆黑的夜裏,讓登陸艦起錨困難重重,而且危機四伏。第5軍的步兵身負沉重的裝備,爬進劇烈顛簸的艦隻,很快就感到難以忍受:潮濕、寒冷和暈船。裝載64輛攻擊東、西灘頭的兩棲坦克的16艘坦克登陸艦,在海上劇烈地顛簸著,笨拙地移動著。負責把攻擊西海灘的32輛兩棲坦克送上岸的水手們機智地決定,因風浪太大無法在海上下水,把28輛坦克直接送上海灘。但攻擊東海灘的32輛坦克中,有29輛在離岸2英裏半的海上下水。除2輛沉入海底外,其他都直接送上了海灘。裝備105毫米火炮的幾十輛兩棲車輛也被照章辦理,結果盟軍就是利用這些坦克和裝甲車輛開始了奪取海灘的戰鬥。事後證明,如果沒有這些被冒險送上海灘的坦克和裝甲車輛,盟軍士兵將會遭受非常巨大的人員傷亡。在惡劣的天氣中,盟軍沒有等待機會的自己降臨,而是主動創造機會,從而贏得了戰鬥的主動權。當著名的軍事家亞曆山大大帝獲得勝利以後,有人問他:“你是不是等待著一種機會去進攻的呢?”他聽了大怒起來說:機會是要人自己去創造的。”創造機會,使亞曆山大大帝成就了他的事業。隻有能改換環境、創造機會的人,才能達到他的期望,實現他的人生價值。
也許有人以為機會是事業的鑰匙,獲得了鑰匙,於是事業便會一帆風順。但是,事實並不是這樣。不論做什麼事,即使有了機會,還是要用你的才能去努力,要用你的精神去苦幹。你的才能潛伏在你的體內,你必須自己把它們表現出來。等待機會,是一種極笨拙的行為。你不要以為機會像是一個到你家裏來的客人,他在你的家門口敲門,等待你開門把他迎接進來。恰好相反,機會是一種不可捉摸的東西,無影無形,無聲無息,它有時潛伏在你努力的工作中,有時徘徊在無人注意的地方。假如你不用正確的方法去尋求,也許你永遠不會遇著它。“你應以主導性的行動去麵對即將在你身邊短暫停留的機會,”卡耐基如是說,機會來到你身邊,隻有你請他,他才可能為你停留,並在你的人生中升值。”
在我們做人的方麵,“自主的”行動是非常重要的。
即使事情的發展不如預期,那也隻有一個原因,如果其他主觀的條件不變的話,那就是你沒有去創造本屬於自己的良機。
惟一能創造良機的,隻有你自己。有了這種認識,才能由被動的尋找變成主動的創造,由被動的接受變成主動的擁有。依賴別人及推卸責任是庸俗和無知的表現。什麼都不去做,隻想依靠別人,局勢將根本沒有改變的希望。人生的一切變化,都是源於自己的創造。
沒有機會而自己又不去努力創造,或有了機會不能把握住,都會喪失對人生的主動權。而主動與被動是有天壤之別的。被動就像被命運隨意擺布,可以說是一種最為失敗的做人方法。而主動則洋溢著昂揚的鬥誌,是一種能產生極大力量的自信力。
主動,是對於自我的肯定與超越,是健康的心理人格、明確的價值觀念和積極的自我意識的集中體現。擁有主動權,就等於是擁有了自己生活的一半。
1942年10月21日,在戰鬥激烈的瓜達卡納爾島上,日軍和美軍進入僵持狀態,誰能堅持到底誰就能贏得最後勝利。於是,已經奪取了瓜島大部的美軍主防禦,而日軍則主進攻。日軍的精銳部隊丸山師團向馬塔尼考河的美軍陣地發起進攻,但美軍的炮兵擊退了進攻,陸戰隊員也把日軍殘部擊潰。在這次戰鬥中,有超過650名日軍陣亡。過了3天,丸山又派遣了6,000人的部隊向防守“血嶺”的徹斯蒂·普勒的第7團第1營和漢納肯的第7團第2營發起進攻。10月23日到達的陸軍164團第3營則支援普勒的左翼。盡管戰鬥在大雨中進行得異常慘烈,但海軍陸戰隊最終還是守住了陣地。普勒營負責兩個機槍班的調配。著名的“馬尼拉·約翰”連的軍士在日軍的進攻麵前沒有退卻。他們雖然不停地遭到迫擊炮火攻擊,但連長巴斯隆仍堅持與戰友一起向日軍還擊。由於大多數美軍士兵都堅信,他們能贏得最後的勝利。在這樣的信念鼓勵下,盡管日軍占據了兵力的優勢,然而,美軍士兵卻沒有一個退卻。漢納肯營的米歇爾·佩吉軍士也同樣堅持戰鬥到最後,所有同伴都已陣亡或負傷,他仍一個人向敵人開火直至援軍趕到。並且他還帶領大家向敵人發起了一次衝鋒,將敵人趕回去。巴斯隆因為戰場上的英勇表現被授予一次戰場授銜的嘉獎,但他沒有接受,而他因獲得榮譽勳章成為二戰中第一位獲得該榮譽的海軍陸戰隊員。佩吉也得到一次戰場授銜並獲得榮譽勳章。整個戰鬥中,日軍損失了大約3,000人,最終因兵力損失過大以及美軍增援部隊趕到而不得不退入叢林。
美軍由於在積極心態的鼓勵下,他們堅持到了最後,而日軍則因為其他戰場的慘敗消息,嚴重打擊了士兵的作戰積極性,不能全力進攻,最終遭到了又一次慘敗。由此可以看出,積極心態對人生的重要性。從某種角度來說,每個人都是士兵,都想在生活中對著目標一射而中。假如是一名射箭運動員,當他將箭射向靶心的時候,為什麼不能每次都如願呢?這到底是怎麼回事?運動員本身又沒改變,應該是一如既往才對,可為什麼會前一會兒箭箭中的,後一陣子就無一能中?為什麼那些一流的NBA運動員也會有得心應手之後,連著多日投不進一球的情形?事實上,心態如何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你人生的成敗。你怎樣對待生活,生活就怎樣對待你。你怎樣對待別人,別人就怎樣對待你。你做一項工作時,剛開始時的心態決定了最後有多大的成功,這比任何其他因素都重要。對生活的態度越積極,對人生的挑戰越勇敢,就越能找到最佳的心態。難怪有人說,每個人的環境——心理的、感情的、精神的——完全由自己的心態來創造。
心態分兩種:積極心態和消極心態。積極心態能發揮潛能,能吸引財富、成功,快樂和健康;消極心態則排斥這些東西,奪走生活中的一切,使人終身陷在穀底,即使爬到了峰巔,也會被它拖下來。
積極心態的特點是自信、充滿希望、誠實、有愛心和踏實,消極心態的特點是悲觀、失望、自卑、虛偽和欺騙。
不少人生得失的經曆告誡人們,心態是世界上最神奇的力量。帶著愛、希望和鼓勵的積極心態往往能將一個人提升到更高的境界;反之,帶著失望、怨恨和悲觀的消極心態則能毀滅一個人。就像一句俗語說的那樣:“心情不好看天氣都是灰暗的。”一個人一旦陷入到這種糟糕的心態包圍之中,想不失敗都難。
在戰爭中不冒險就將一事無成。在有些場合,最大的冒險,倒表現了最大的智慧。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美軍失去了菲律賓以後,撤退到了澳大利亞。然而日軍很快就會進攻澳大利亞。一旦失去澳大利亞,戰爭將會打到美國本土,美軍的形勢到了最危急的時刻。美軍必須改變被動局麵,才能贏得主動。在麥克阿瑟到來之前,澳大利亞的參謀部曾經製定過一個叫做“布裏斯班”的計劃。這個計劃在麥克阿瑟看來是過分保守了。他決定對這個計劃進行慎重研究,專門召開一次防務會議,由澳大利亞陸軍參謀長詳細介紹這一計劃。會上麥克阿瑟一言不發。當陸軍參謀長轉過身來詢問他對此決定有何意見時,麥克阿瑟站起來,一字一句地說道:先生們,既然諸位讓我發表看法,那麼我要說的是,澳大利亞的防線應該跨過北麵的海峽,到新幾內亞去。”說罷,麥克阿瑟走到攤開的地圖麵前。這張地圖和描圖紙別在一起,釘在兩個木頭底座上麵的一張膠合板上。圖上被參謀人員用藍色鉛筆標出虛線,代表的就是布裏斯班線。而由北向南伸過來的兩道棕色箭頭,則是預定日軍到達的位置。麥克阿瑟在地圖前轉過身來對他的參謀長薩特蘭說:我認為,他們弄的這玩藝是一個消極的防禦計劃。讓我們從頭幹起吧。”
這就是麥克阿瑟提出的新防禦計劃。新的計劃準備充分利用高聳在巴布亞境內海拔390多米的崎嶇山脈,作為截擊日本軍隊南進的天然屏障。這條山脈叢林密布,彎彎曲曲的山間小路是惟一的通道。在它險峻峭壁的庇護下,巴布亞東部通向外界的莫爾茲比港有了良好的安全保證。這樣一來,整個巴布亞的東部,就隻剩下東南角的米恩灣是日本人進攻的惟一“途徑”了。麥克阿瑟製定的新的作戰計劃,不僅將戰線重心向前推進了2,000多公裏,更重要的是,這樣一來,就把保衛澳大利亞之戰放在了澳大利亞大陸以外來進行。如果取勝的話,澳大利亞就可以免受侵犯。麥克阿瑟為自己創造一個轉守為攻、爭取主動、日後發起反攻的有利條件。麥克阿瑟如此大膽的決定,大大出乎日本統帥部的意料。日本海軍一位高級參謀在戰後回憶道:1942年春天,日本意想不到麥克阿瑟會進軍新幾內亞,並以此保衛澳大利亞。日軍也沒有估計到他會利用新幾內亞作為反攻的基地,日軍確信麥克阿瑟不可能在莫爾茲比港駐軍,因為他沒有足夠的兵力在那裏堅持下去,而且日本海軍相信會把他趕出新幾內亞去。看到空襲達爾文港和敦斯維爾的勝利,日本人推想麥克阿瑟的兵力是薄弱的,這是日本陸、海軍部所共同持有的態度。並且,這一意見得到了在新幾內亞作戰的日軍指揮官的認可。”事後證明,麥克阿瑟的設想和計劃是正確的。將戰線北移,不僅有效地遏止住了日本軍隊向南推進的速度,而且也為美軍提供了廣闊的作戰空間。美軍最終守住了澳大利亞作為日後反攻的最大基地。在危急的情境之下,就應當像麥克阿瑟一樣果斷,敢於冒必要的危險,才能夠獲得成功。如果這時還猶猶豫豫畏縮不前,後果就不堪設想了。有一年,美國但維爾地區經濟蕭條,不少工廠和商店紛紛倒閉,即使一時未倒閉的也被迫減價拋售自己堆積如山的存貨,價錢低到1美元可以買到100雙襪子。當時,約翰·甘布士還是一家小型紡織廠的小技師。他敏感地覺察到這是一個千載難逢的機遇,於是馬上把自己所有的錢都用來收購低價貨物,人們看到他這樣的瘋狂行為,都公然嘲笑他是個傻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