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人間聖潔的化身,積聚了人的靈魂與情感。愛能化幹戈為玉帛,化冰川為暖洋,化仇恨為感動。
英國文學家狄耿斯在《雙城記》中,描寫了一個以愛化仇的故事:主人公梅尼柯是一個醫生,他得罪了權貴,被侯爵陷害在巴士底蹲了18年大獄,他有一個美麗的女兒露西,對女兒的愛使他生活重新充滿了希望。
代爾納是一個純正的青年,他與露西真心相愛,他們的愛非常純潔,金錢、門第都不看在眼裏。
誰也想不到代爾納竟然是陷害梅尼柯的侯爵的兒子。18年牢獄生活讓梅尼柯積聚了對侯爵的深仇大恨,他曾用生鏽鐵釘醮血寫下了“血誓”,表示他不報此仇,誓不罷休的決心。梅尼柯對仇人的兒子也極其反感,更不要說將女兒嫁給他。
改變三個人命運的是露西。露西是一個小家碧玉,卻是愛的化身,正是因為露西,使梅尼柯醫生,從灰色的人生中漸漸走出。看到露西,他埋在心中的愛滋潤了自己,心中的仇恨逐步被愛替代。他看到露西與代爾納的愛是純潔的、真誠的,為了女兒的幸福,他最後放棄了複仇,而且同意他們結合。
代爾納的處境非常危險,鑒於他父親的罪惡,革命者找他們算帳,要把他們送上斷頭台。這種仇恨延伸到代爾納身上,隻要抓到代爾納,他必死無疑。為了女兒的幸福,梅尼柯不希望看到悲劇發生,為此他為代爾納的安全到處奔波。按一般的人,會希望仇人的兒子上斷頭台,而梅尼柯卻反其道而行之。在這裏愛戰勝了仇恨。這是人性的勝利,隻有愛才有此等神奇的力量,化仇為愛,化敵為友。愛總是在創造奇跡,曆史上、生活中常可看到,罪惡之人可以轉化為首善之人,“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常悟法師曾告誡世人:人生可問,命運不可問;愛可留存,恨不可留存。我相信因果,我寬恕他們。也許,是我壓根就不想恨,或者,恨不起來。
愛一個人永遠比恨一個人更自然。因為,仇恨的種子一旦播下,就很難徹底鏟除,仇恨的心一旦結成,就很難輕易溶解。帶著仇恨生活,你就是給自己背上了一副沉重的包袱,活在了別人給你設計的命運陷阱裏,你的靈魂從此將不得安生,再也得不到休憩。人的偉大就在於人性中有善良的一麵,有同情弱者的憐憫之心,有轉恨這愛的本事,從而讓我們可以穿越焦慮和絕望,生活得心平氣和。如果學會忘記仇恨,選擇放下仇恨,勇敢地拾起愛心,我們那顆因恨而受到傷害的心就會再度恢複安寧,生命的天空就會豁然開朗,心靈就會裝滿蓮花和果實。對他人的饒恕,何嚐不是對自己的一種拯救呢?
畢業於北大的台灣大學校長傅斯年先生曾講過這樣一個故事:
一位出租車司機開著車想去買東西,當他向路邊停靠、開門時,豈知有一位摩托車騎手狠狠地撞了上來!傷者是位警察,因勢嚴重變成了植物人,警察的太太最近常感不適,檢查後證實已是癌症末期。
車禍之後,警察這一方提出180萬元的賠償要求,因無力承擔,出租車司機自殺身亡,他的房子也將被查封。
遭遇這樣的打擊,本就身體虛弱的司機太太又瘦又蒼白,生活陷入困境。
司機的太太說,她並不埋怨先生,想到那位警察的遭遇,她同樣感到很難過。她拖著病痛的身體去看看對方,要把出租車的6萬元保險金送過去。
警察太太看到瘦弱的司機太太,心裏非常難過,一種同情心油然而生,她決定取消所有的賠償費,也取消查封房子。司機太太要把保險費送給她,她很誠懇地說:“這些錢妳留作安家用吧!”
一念心轉,化仇為愛。如果世人時時保有這分心,人生就必然沒有怨恨;並且能展現溫馨的人性光輝!
佛說:“無人不怨,有情皆孽。”既然,人生注定無法完美,愛情難免會有缺憾,何不把那愛那人儲存進心的最深處,永遠不能抵達的角落裏?記憶的極點,或許就是遺忘的起點。敢愛,就要敢失,就要敢忘。失去的,就讓他去得更遠些;淡忘的,就讓它忘得更快些。
今生不長,何不清空仇恨的回收站,讓我們從容麵對?往事不再,何不捂住昨日的傷口,讓我們靜靜懷念?幸福不多,何不拚湊情感的碎片,讓我們永遠忠於。心念種種,苦樂入禪。紅塵中,除了溫暖,別的什麼都不重要。當行走敗壞了遠方,唯一不能忘記的是,生命裏純粹的堅守,無可替代的貼心,那一抹愛和希望的燈火。不論,你曾坐在人生的哪一節車廂,看到的是花園還是荒野;不論,你錯過了多少最初的美麗,喪失了多少不期然的緣分;幽深的時光,終將會因為溫情相望,盡顯平淡之中的妖嬈,和褪色之後的明媚。
4.送人快樂加倍快樂
快樂是人生的主題。生活在這個豐富多彩的世界裏,想想每天都迎接溫暖的陽光,暢飲甘甜的泉水,欣賞美麗的風景,傾聽鳥兒歡快的叫聲,享受親朋好友的問候,人生還有什麼不快樂的呢?當這樣的快樂每天都洋溢在臉上的時候,實際上我們也把快樂傳遞給了別人,而收到這樣快樂的人馬上就會投報給我們相同的快樂。一個快樂轉眼間就變成更多的快樂。難怪北大學者說:“送人快樂,加倍快樂。送人悲傷,加倍悲傷。做一個送人快樂的人而不是送人悲傷的人,每天就會隻收到快樂而沒有悲傷,這樣的人才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
每個人都很偶然地匆匆來到了這個世界上,不知道自己到底有多少光陰可以揮霍,在這短短的幾十年裏,生活並不因為艱難煩惱就賞賜給我們更多的時間,生活也不因為順心如意就扣除我們更多的時間,愁苦縐眉是24小時,快樂無比也是24小時,何必要讓自己總是陷於愁苦之中呢?我們會愛,會被愛;我們會痛苦,會讓人痛苦。但隻要我們能夠放下痛苦,追求快樂,那麼整個世界就會其樂融融!
印度哲人奧修在《生命的真意》一書中寫道:“每一樣東西都依賴其他東西。當你看著一朵玫瑰花的時候,你感到快樂——你的快樂是玫瑰花創造的。科學家已經證明,當你快樂的時候,玫瑰花也感到快樂……如果你愛玫瑰花,它就會長得更快,它就會開出更大的花來,因為有人在關心它,在愛它,在看它;如果沒有人愛它,它就不會快樂,也不會開出這麼大的花朵。”
世界上的萬物都是相互依賴的,生命的整體都是相互依存的。你使它快樂,它也會使你快樂。如果你能用心欣賞一朵鮮花,精心嗬護她,而不去隨意損毀它,在你苦悶煩惱時,她就會為你送上一束醉人的溫馨;如果你能讓一株小草快樂成長,而不去隨意踐踏她,在你滿目枯黃時,她將為你送去一抹翠生的新綠;如果你能使一條小溪歡快流淌,而不去隨意坫汙它,在你口幹舌燥時,她將為你送來一捧純潔潤喉的清爽;如果你能使一株樹木快樂,而不去隨意砍伐她,在驕陽似火炎炎烈日下,她將為你送去-片濃濃的陰涼。
不僅世上萬物相互依賴,在人的社會中,千千萬萬個人也是相互依賴、相互依存的。“人”字是互相支撐的結構,把快樂撒向他人,同樣也會收獲一片明媚春光。反之,送人怨恨就像為了逮一隻耗子而不惜燒毀自己的房子,最後得到兩敗俱傷的代價。
有一個寓言故事發人深省:在一片大森林裏,低矮的灌木和挺拔的青鬆一起生存。本來大家在一片土地上生長,彼此有自己的生存方式和立足的土壤,可時間長了,低矮的灌木看見高大的鬆樹心裏很不是滋味,恨不得有一把野火把眼前的一切燒得幹幹淨淨。一次,一個農夫在灌木麵前燒荒,灌木趕緊對農夫說:“你把森林也點燃吧,我恨這一切。”農夫也巴不得把森林燒了,他有更多的土地耕種。於是,農夫放了一把火。森林頃刻便烈火熊熊。農夫還來不及逃走,就被燒死在大火中;灌木也被燒為一堆黑灰;而高大的鬆樹隻被燒去低處的樹枝,軀幹損傷不大。
一個北大學生讀完這個寓言說:“你給別人一拳,別人會還你不腳;你給別人一巴掌,別人會還你一個耳光。同樣,你給別人一個煩惱,別人也會還你一個煩惱。反之,你使你周圍的人快樂了,周圍個個對你對笑臉相迎,豈不讓你更快樂?你使你的朋友同事快樂了,朋友同事人人見你如春風拂麵,給你的何止是一個快樂?你送出的都是快樂,那麼每天包圍著你的,到處回贈給你的,也是這不盡的快樂……
台灣第1022期《商業周刊》以《開啟你的快樂腦》作為這一期的主題文章,詳細告訴了人們如何獲得快樂。文中引用了心理學大師塞利格曼在《真實的快樂》一書的詩:
假如你想快樂/一個小時,就去睡個午覺/一整天,就去釣魚/一個月,就去結婚/一整年,就去繼承一筆遺產/一輩子,就去幫助別人。
無論是什麼人,他們快樂的秘方,都是給別人幫助,給別人快樂。想想我們不是沒有東西,而是你有沒有想過你有什麼。雖然我沒有改變世界的能力,但是我有調整自己的力量。
兩個老頭,陰差陽錯住進了同一家醫院的同一間病房。一個是百萬富翁,一個是汽車修理工。兩人如此的不同,富翁有錢,修理工沒有;修理工有親人,而富翁沒有。但相同的地方是,他們在同一天知道了自己的死期,他們同樣沒有多長時間的活頭了。修理工給自己列一個遺願清單,盡管那都是些虛無飄渺的比喻,比如幫助一個陌生人,看看無與倫比美麗的風景等等,已經陷於絕望中的富翁發覺這是一個好主意,於是他們結伴出發,完全沒有了往日身份與地位上的芥蒂,一同快樂地去做清單上那些沒有做但要在死之前做的事情。他們跳了傘,賽了車,去了世界各地,回來的時候一個變得更像個丈夫,一個變得更像個父親。幸運的是,清單在他們生命結束的時候完成了,所以生命完滿的時候他們都感到很快樂。
傳說當靈魂見到上帝,他老人家會問兩個問題,你在生命中得到過快樂嗎?你可曾在你的生命裏把快樂帶給過別人?似乎這是影片的主旨,他要告訴我們,生命的意義在於你在生命中得到快樂,這當然包括很多,快樂也是指你所認為的快樂,還在於讓別人快樂,這也是為什麼遺願清單的第二條就是幫助一個陌生人。不用等到死,不妨現在就問問自己,如果答案是肯定的就繼續下去,如果是否定的那麼就想點辦法吧。
其實,快樂並不難。發現生活的意義,做自己認為有意義的事情,給別人快樂讓自己心樂。
如果把人際關係比喻為人生所必須踏波逐浪的河流,那麼人就應該是在水麵上揚帆的船,而不是攔在河流中的礁石去阻擋別人的前進。再頑固的礁石即使能讓人無奈的搖頭,但總有一天會被別人群起而攻之,或者被憤怒的炸藥炸個粉碎。還是俗語說得好:“與人為善”。你給別人笑臉,別人也會報答給你笑臉,人際關係如同在銀行存錢賺取利息,要想收到回報,必須先存入本金,而且存入越多,回報便越豐厚。
有一位北大學生說:“人這一生都在尋覓。尋覓相知的朋友,尋覓相親的愛人。有些溫暖是別人給予的。同樣也要自己真誠付出。兩個人可以撐起一把大傘,風大雨大,一路同行。這樣會溫暖好多的!”
人生苦短,我們沒有必要也沒有時間去痛苦,去圓絕望了的夢;當我們被愛的時候,我們希望得到的是幸福快樂而不是負擔,我們不要浪費時間、青春!當我們去愛的時候,我們就要千方百計給予他人幸福,雖然有時候達到的不是我們預期的效果,但隻要不給他人過多的負擔;不是悲傷的包袱,我們就能安心,我們就會幸福和快樂!正如一個北大學生的網絡日誌所言:
摘一朵玫瑰,送給你,留給我滿身的馨香;
折一隻小船,送給你,留給我滿心的希望;
斟一杯美酒,送給你,留給我滿屋的醇香;
發一條短信,送給你,留給我滿眼的期待。
5.每天保持好心情
有一句話說:“快樂是棵草,不用到處找。”這句流行於民間的一句話簡單卻很深奧。快樂象草一樣簡單、平常,它散落於我們身邊的任何地方,每天都會伴著迎接陽光,走進夢裏。北大教授說,一個人天天擁有好心情,即便是貧窮的,他也是富有的;相反,一個人如果天天心情沮喪,煩惱無邊,就算他是個腰纏萬貫,也是個窮光蛋。快樂不快樂,不在於有多少錢,而在於有沒有一個好心情,用《開心辭典》的主持人王小丫的話說,就是沒有黯淡的生活,隻有黯淡的心靈。沒有好的心情,就隻能陷於不快樂的生活中。而如果天天保持好的心情,就會在平淡如水的生活中找尋到無比的快樂與幸福。
人的心情總是在快樂與不快樂之間不停地轉換著,總體而言,快樂應是人生的主題,人不能總是生活在抑鬱寡歡之中。一位北大教授說:“快樂使人的思維更加敏感,眼界更加開闊,內心更加善良,情緒更加飽滿。快樂的人不會陷於困難中不能自拔,而總能讓頭腦快速運轉起來,使傷痛迅速愈合,讓快樂得以延伸。”一個理智的人是不會把自己關在痛苦的小屋裏的,而是能夠隨時調整自己的心情,及時清除阻礙自己快樂的因素,使不快樂得到解脫,並快樂起來。
麥吉是一名殘疾運動員,他在短短八年時間內,曾連續遭受2次橫禍。麥吉22歲時,從著名耶魯大學戲劇學院畢業沒多久的一天晚上,他在回家的路上被一輛重達18噸的車撞去了右小腿。經過三個月的治療才逐漸恢複,但他卻永遠隻剩下了一條腿。經過陣痛後,他沒有抱怨,他覺得他是幸運的,因為那以重的車竟然沒有奪走他的生命。在以後的8年裏,他不斷努力,成為全世界跑得最快的獨腿長跑運動員。然而,不幸之門卻又再次向他打開,30歲時,在南加州舉辦的三項全能運動比賽中,一輛不該出現在運動場上的小貨車卻跑進了賽場,並再次把麥吉撞到,這一次他頸椎被撞擊力徹底折斷,從此他隻能癱瘓在床頭上。這一次麥吉幾乎絕望了,因為止疼他染上了毒品,意誌堅強的他也變得消沉下來,最後他想到用死來解脫痛苦。但很快他就振奮起來,他想:‘我剛30多歲,不應該就這麼窩囊地離開這個世界。當然我也不能這樣四肢癱瘓,但既然無法改變現實,就要學會在磨難中好好活下去。’麥吉還從另一個角度看自己的遭遇:‘也許這樣的遭遇也不是壞事,而是上天在考驗我呢,讓我有更深入地認識自己。’磨難既然已經發生了,我就要往好的方麵想,何必非得沉浸在痛苦的深淵中而不能解脫呢?痛苦活也是活,開心活也是活,為什麼不能開心些呢?”於是,麥吉開始調整自己的情緒,他很快就從痛苦的陰影中走了出來,並投入到新的生活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