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開展對陝西曆史文化的研究,其實是很不容易的事。就資料方麵言,雖然在中國這樣一個曆史文化受到特殊重視的國度,曆代積累下來的文獻資料、實物資料浩瀚如煙海,其中涉及到陝西的也多到看不過來,然而這些資料基本上是圍繞中央王朝的宏觀角度而產生的,從地方史的微觀角度能夠加以利用的並不多,也很不容易。譬如說,我們要知道唐王朝首都長安的情況,是很容易查到很具體的資料的,但要了解當時的陝北、陝南的具體情況,那就很困難,其難度一點也不下於別的地方。

這裏長安是屬於中央王朝史範疇,而陝北、陝南卻隻能歸於地方史。顯然,中央王朝史不等於地方史的簡單疊加,而地方史也不等於中央王朝史的直接分解,想利用中央史的資料解決地方史的問題是不容易的。此外,從研究的方麵說,以往的研究往往偏重於宏觀的政治經濟文化,而許多很具體的曆史文化門類卻少有涉及,即使有文章中談到也比較膚淺和零碎,缺乏係統、深入的專門探討,高質量的學術專著更為少見。這樣,圍繞陝西就有非常發達的中央王朝史,非常發達的政治經濟軍事史,也有很不發達的地方史、專門史;古代許多煌煌史學巨著都出在陝西,大曆史學家司馬遷、班固都是陝西籍人,但唐宋以後陝西當地人士所修的地方史書、方誌,卻難於獲得高的評價,在全國產生大的影響。質言之,圍繞陝西曆史文化還缺乏有質量的微觀史、地域史、專題史。

陝西可供展開研究的題目應該說相當多,有的還非常有意義,深入研究不僅是拾遺補闕,揀起一門被遺忘的史學缺門,也不僅僅是溫故知新,而是其本身就有值得研究的價值。站在史學研究的角度看,研究那些過去少人研究的史學門類,實際上就是一種創新。將那些潛藏著的曆史文化資料發掘出來加以研究,甚至對今天的西部大開發也能有具體的參考作用。用今天的話來說,研究它們就是盤活一種古老的文化資產,讓它能夠存量變增量,成為促進西部發展的一種動力。舉例來說,陝西曆史上的森林、植被情況怎樣采伐、破壞的原因何在、程度如何這就直接關乎到今天的林業建設,關乎到“再造一個山川秀美的大西北”如何實現的問題;又譬如,弄清楚陝西的石窟寺開鑿、破壞、保存狀況,實際也就是關乎今天旅遊業發展的一種資源調查,是促進我省旅遊業可持續發展所必需的基礎研究。

由陝西曆史博物館和三秦出版社共同編輯出版的《陝西曆史文化叢書》,正是在各種陝西通史、陝西斷代史之外的又一套關於陝西的曆史叢書。它們是陝西的專門史、偏門史,作者們基本上都是中青年文史研究者,或者其工作與文史研究有關。作者們普遍很年輕,風華正茂,富於朝氣,受過正規的基礎教育和專業訓練,又在各自的工作崗位上積累了豐富的經驗,現在參與本叢書的編撰,是自身學養與工作經驗以及表達等各方麵的能力釋放,也是一種檢驗。其中有人是第一次參加類似的寫作,這種處女作就更加有意義。為了發現新人、鍛煉新人,本書在製定選題計劃時有兩個考慮:一是應該選什麼角度,二是可能選什麼角度。前者是在通史、正史之外的大範圍內,偏重於文化角度,特別是物質文化角度的各種題材,隻要有益於陝西曆史文化的深化與進步,適合廣大讀者的要求就都可以選;而後者則是哪些人適合寫哪種題目,隻要有合適的人選就可以確定某個題目,如無其人則可以暫緩。要是有人在我們考慮的選題之外,自告奮勇要承擔某個題目,我們是會認真考慮的。這樣作,更加有利於發現人才、推陳出新,或者說叫標新立異。總之,在選題方麵我們采取靈活的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