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三十二章 守關守心安(1 / 3)

雁北關乃是大奉北方的門戶,隻要踏過這裏,那麼順著雁北關一路南下,再無大奉萬人以上的軍隊把守,對於北蠻鐵騎來說,與北境草原無異。而就算雁北關如此重要,也不過隻有守軍兩萬罷了。

這不是大奉無守城之兵,也不是雁北關無關輕重。隻因北蠻被大奉守軍打的七零八落,大奉南方之人這般想。朝廷之中的大臣也這般想。可不這般想的,隻有生活在北境的大奉百姓。他們身在北境,雖然見不到北蠻軍隊,可卻常常有北蠻侵擾,不過當地官員為了自己的仕途,自然會在課考政績上下一番苦功。就算有一兩個村子收到侵擾,當地官員則是能瞞則不上報。

一來二去,這也就有了,北蠻已平,但北蠻之禍仍有。

而這些事,作為把手雁北關的大奉守軍更是心知肚明。可他們再如何清楚,但自己隻是一個戍邊小卒,就算於心不忍,也毫無辦法。

那守邊的將領為何不報?守邊將領如何能報?若是上報,朝廷定當怪罪,既然身為守邊士卒,為何不滅了北蠻餘孽?

不是他們不想,隻是邊關僅僅兩萬士卒,若是派了士卒前去追剿,數十人,哪裏能追得上那些騎著馬的北蠻,若是派了成百上千之眾前去,僅僅為了幾十北蠻,又太過小題大做。

邊疆,本就軍糧吃緊,倒不是大奉不給。而是從南方,一直送到雁北關,千山萬水,就算送達,也十不剩三四。

而就算朝廷信了戍邊將領的話,那麼對他們又有何好處?一番斥責是少不了的。不僅如此,若是龍顏大怒,定會責罰。

此外原本戍邊士卒,每過兩年,便會更換一次。若是上告朝廷,朝廷定會下令讓其嚴守邊關,不讓其回家鄉。

戍邊之苦,唯有在此處待過之人才曉得,人願意多吃一日?定然是大事化小,小事化了。而還有邊關城鎮的那些官員,到時也一定會矢口否認,倒打一耙。天高皇帝遠,皇帝李元長再如何賢明,也不可能如神一般,將天下之事全在自己掌控之中。

久而久之,北境之人便習以為常,就算是那些被劫掠的北境大奉百姓,也是見怪不怪。

而雁北關的守軍將領,不是別人,正是平安王府的老王爺,李清。

再平定北蠻之後,李清便被李元長派至此處,作為此地守軍的將領,而一同隨他前來的便是兩萬士卒。

可現如今的兩萬士卒,早就不是跟隨李清的兩萬士卒。兩年士卒一換,而唯一不換的便是李清這位將領。這一待便是數年。

以至於現在的守軍,他們隻知道自己的將領是一位老將軍,說是老將軍,實則他們也不知該稱呼李清位將軍,還是元帥,抑或是就是將領。他們隻知道,隻要是在雁北關,那麼所有人都要聽這位老將領的命令。

不過好在老將領為人謙和,雖然治軍極嚴,但都有章可循。若在情理之中,就算犯了事,老將領也會網開一麵,所以盡管這裏的守軍換了幾茬,但他們都對李清愛戴有加。

在北境把手,常年苦寒,唯一的樂子,便是喝上幾口烈酒,而李清也體恤手下這些士卒,讓他們飲酒,不過卻約法三章。若是飲酒,不可群飲,違者斬;二人飲酒,不可酒醉,若是醉了,斬。不可飲軍外之酒,違者斬。

就算如此,這對於守軍來說,算是頗為仁慈了,單說此事,這些人無不對李清感恩戴德。反觀李清,卻從未飲過酒,這在他人看來,都心中敬佩。

而李清雖然為守軍將領,不喜飲酒,卻最喜在帳內看書。每日都要挑燈夜讀。閑來無事時,便登上城牆之上,眺望遠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