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輯 做父母,你準備好了嗎(1 / 3)

第一輯 做父母,你準備好了嗎

天才與庸才的差別

有人問天才:“您與庸才的區別是什麼芽”

天才回答說:“世上本無天才,隻不過是勤奮再加點兒遠見罷了。”

“兩者總有點區別吧芽”那人又問。

天才指著一隻毛毛蟲問:“那是什麼芽”

“毛毛蟲。”

天才又指著一枚鳥蛋問:“這是什麼芽”

“鳥蛋啊選”那人答。

天才最後指著一個嬰兒問:“他是誰芽”

“一個剛出生的嬰兒而已。”那人回答。

天才卻搖搖頭說:“那些分別是蝴蝶、雄鷹和天才,你卻說是毛毛蟲、鳥蛋與嬰兒。這兩者的不同回答,也許就是我與庸才的區別吧。”

大道理:世界上沒有絕對的天才,人與人之間最大的差別就是個人的觀念和對事情所保持的態度。教育者的責任就是把每一個孩子都當成天才,或者說從教育的詞典中把“庸才”劃去。

愛的神奇

這是一個發生在美國黑人貧民窟的真實故事。

一位大學教授帶著他的學生來到這裏搞調查研究,其中一個課題是對該區200名黑人孩子的前途作預測。學生們都很認真,不久報告都出來了,結論令人沮喪:200名孩子幾乎無一例外地被認定為“一無是處”、“無所作為”、“終生碌碌”等等。

40年後,老教授早已去世,他的繼任者從檔案裏發現了這份報告,好奇心驅使他來到當年的黑人貧民窟。他驚奇地發現:當年被調查的200名孩子中,除了20個已離開故地、無從查考外,其餘180個孩子大多數獲得了相當的成就,他們之中不乏銀行家、商人、大律師和優秀運動員。這一切,他們都說最該感謝的是當年的一位小學教師。

繼任者找到當年的小學教師,此時她已是晚年了,吐字不太清楚,可有一句話任何人都聽得懂:“我愛這些孩子。“

大道理:隻有沒有愛心的老師,沒有改變不了的孩子。

一筆我很樂意付的錢

一天早晨,我到學校辦公室剛坐下,便有人通知說我班教室裏有兩塊窗玻璃在昨晚被風刮破了。我馬上意識到這事在這個管理甚嚴的學校裏意味著什麼。

中午,我找到昨天的值日生朱蘭。她怯怯地說:“昨晚放學時,教室裏有兩隻蝴蝶,趕來趕去,總有一隻飛不出教室。我隻好開著一扇窗戶,好讓外麵的飛進來,或者裏麵的飛出去,讓它們結伴去玩,想不到會被大風打破了玻璃……小女孩幾乎落淚地囁嚅著,說願意賠這兩塊玻璃。

我一直無語,然後摸了摸她的頭發說:不用了,去玩吧。

後來我去了財務室:“請在我下個月的工資中扣兩塊玻璃的錢。”

這是一筆我很樂意付的錢。

大道理:孩子的心也像是玻璃做的,不要動不動就傷害他們。

利息

在一次月考中,一個男生的語文得了59分。他找到我說:“老師,您就再給我作文加1分吧,就1分。求您了!”我說:“作文絕對不給你加分,但是,我可以給你把總分改成60分——我借給你1分。不過你可要想好啊,這1分不能白借,要還利息的,借1還10,下次考試我要扣掉你10分,怎麼樣?要是覺得不劃算就不要借了。”男生咬牙說:“我借。”結果,在後一次段考中,他語文得了91分,扣掉10分,淨剩81分。

試問,世上有哪一個高利貸者敢與我比收益?

大道理:在每個學生心中都會有一杆秤,老師的分量不見得就是職稱、名氣、發表的論文數,而是……

蘋果裏的星星

一天,兒子從幼兒園回來,向父親報告幼兒園中的新聞,並告訴父親,他有一個重大發現。

“有什麼發現?”父親漫不經心地問。

“蘋果裏藏著一顆星星。”

父親瞪大了眼睛:“怎麼會呢?”

兒子拿來出一個小蘋果,拿起小水果刀,鄭重其事地向父親展示他的發現。他費力地切開了蘋果,但是孩子不是從莖部到底部這樣豎著切下來,而是橫向攔腰切了下去。

兒子把切開的蘋果放在父親麵前:“爸爸,看,多漂亮的星星。”

父親真正的驚呆了:我們吃過了多少蘋果,每一次都是“祖傳”的規規矩矩的切法,從來沒有想到另一種切法,當然也從沒有見到蘋果中美麗的星星。

大道理:任何事情如果總按別人教你的方法去做,那你能有什麼驚喜和收獲,因為答案也是別人發現過的東西。

壞脾氣與釘子的故事

從前,有個脾氣很壞的小男孩。一天,他父親給了他一大包釘子,要求他每發一次脾氣都必須用鐵錘在他家後院的柵欄上釘一顆釘子。第一天,小男孩共在柵欄上釘了37顆釘子。

過了幾個星期,由於學會了控製自己的憤怒,小男孩每天在柵欄上釘釘子的數目逐漸減少了。他發現控製自己的壞脾氣比往柵欄上釘釘子要容易多了……最後,小男孩變得不愛發脾氣了。

他把自己的轉變告訴了父親。他父親又建議說:“如果你能堅持一整天不發脾氣,就從柵欄上拔下一顆釘子。”經過一段時間,小男孩終於把柵欄上所有的釘子都拔掉了。

父親拉著他的手來到柵欄邊,對小男孩說:“兒子,你做得很好。但是,你看一看那些釘子在柵欄上留下的那麼多孔,柵欄再也不會是原來的樣子了。當你向別人發過脾氣之後,你的言語就像這些釘孔一樣,會在人們的心靈中留下疤痕。你這樣做就好比用刀子刺向了某人的身體,然後再拔出來。無論你說多少次對不起,那傷口都會永遠存在。其實,口頭上對人們造成的傷害與傷害人們的肉體沒有什麼兩樣。”

大道理: 誰也不願意自己的心靈被“釘”得千瘡百孔,那麼就請控製好自己的脾氣與嘴巴。

我愛你,可是我不敢說

高三一次高考模擬測試,我照例充任主考官,坐在一張課桌前,百無聊賴地低頭看桌麵上學生們信手塗抹的雜亂無章的字跡。我先看到了一些當紅影星、歌星、球星們的名字,接著又看到了一些諸如“酷”、“哇噻”、“去死吧”等中學生們常用的流行語。在這堆爛字中間,我發現了些娟秀清麗的小字。仔細瞧瞧,竟是一首小詩。在飛沙走石的文字“風暴”裏,那首小詩非常巧妙地隱匿了自己,又十分執著地披露了自己:“我愛你/可是我不敢說/我怕說了/我馬上就會死去/我不怕死/我怕我死了/再沒有人像我一樣愛你。”

寫得真不賴,我在心裏說。作者是誰呢?總不會是我班裏的學生吧?平素讓他們寫作文,搜腸刮肚也寫不出幾個像樣的句子,怎麼一寫“我愛你”,就能把中國話說得麼這地道!

弟子們上大學後的第一個寒假,又相約重聚到我身邊。大家不再像從前那樣拘謹,竟公然品評我的發式和服裝了。談及往事,同學們一個個激動不已。當初懸在我腦子裏的許多問號全被他們嘰嘰喳喳地抻成了感歎號。突然,我想起了那首小詩,我說:“那天,我在咱班一張課桌上看到了一首小詩。詩中寫到:我愛你……

“可是我不敢說,”同學們居然齊聲背誦起來,“我怕說了/我馬上就會死去/我不怕死/我怕我死了/再沒有人像我一樣愛你。”

“哇噻!”我叫了起來,“讓你們背一首《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你們死活背不下來,情詩卻能背得這麼好,作者是誰呀芽”

同學們笑了,有個同學說:“我們也不知道作者是誰,但我們都挺喜歡這首詩,抄它背它的時候,覺得特神聖,特壯烈,也沒費多大的勁,就刻腦子裏去了。”

我聽得呆了。我在想,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是不是有責任把那種“特神聖,特壯烈”的詩從桌麵上拯救出來……

大道理: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是否更有責任把學生的想像力拯救出來?

體會愛心

有這樣一位特別的母親。為了體驗沒有水的感覺,這位母親帶著上幼兒園的女兒從北京千裏迢迢來到甘肅的定西。在汽車上,母親告訴孩子她們馬上就要到了一個沒有水的地方了。女孩便打算向駱駝學習,趕緊灌下一瓶牛奶。

在定西的老鄉家裏,母女倆從一口看似幹涸的井中打起一桶水,那還是去年積下的雨水。村裏人告訴她們,日用水緊張,這水得循環利用:先用來洗臉,然後再用來洗衣服,最後又用這盆髒水去喂豬。

女兒說:“豬怎麼能喝這樣的水呢?”

媽媽反問:“那你覺得應該給它們喝什麼?”

“我給它們喝檸檬汁,給它們喂牛奶。”女兒一臉稚氣歪著頭回答。

後來媽媽問她剛才從井裏打上來的水能不能喝,女孩立刻回答:“不能喝,不幹淨。”

“如果你很渴了呢,如果你兩天沒喝水了呢,也不喝嗎?”

“不喝。”

不過那晚小女孩哭了,不是因為她太渴,這兒太苦,而是因為媽媽訓斥了她。這戶老鄉家數月來僅有的蔬菜便是土豆,為了招待遠方來的客人,特地買來了韭菜。但當小女孩看到他們用那雨水洗菜、揉麵時,她拒絕吃飯。

對她來說,畢竟再大的挑剔也抵不過口渴的難耐,兩天後,她終於喝了第一口水。

每天早晨天氣都有些陰沉,似乎一場雨即在眼前,給太久沒下雨的土地及這兩位遠道而來的客人帶來希望,可最終都破滅了。土地已幹得裂出了一道道縫,農民們麵臨的將是顆粒無收的命運。

母女倆要回京了。女孩已和這兒的孩子結下了友誼,此刻的離去竟有些難舍。雖然那些孩子灰頭土臉,衣著破舊,因為他們從未嚐過水的暢快淋漓,但可貴的是他們純真的童心和從單純的眼中流出的晶瑩的淚。

揮手告別黃土地,把那裏的貧窮落後留在身後,卻會把一種體會留在心裏。年輕的母親要讓女兒體驗的,我想應該不隻是水的珍貴。什麼是愛心?那不是打電話到新聞媒體去告訴他們“我要獻愛心啦”,也不是在鎂光燈的閃爍之下向某慈善機構捐款,而是不漠視、不鄙夷生活條件不如我們的生命存在,是通過自己的努力去幫助別人,同時自己也懷著一顆感激之心去生活。

大道理: 你出生在都市京城,我出生在窮鄉僻壤,你沒有做對什麼,我也沒有做錯什麼,生活為什麼意如此不同?自然條件的差異不應成為我們之間的鴻溝。

智者

智者廣收天下門徒,聚有百餘人。每天智者都教他們修身養性,習文練武。弟子們珍惜難得的教育機會,大多刻苦研習,虛心請教。隻有一個人不服管教,隻知道吃喝玩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