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輯 告訴孩子你真棒
打翻的牛奶
在紐約市一所學校任教的史密斯博士曾給他的學生上過一堂難忘的課。這個班多數學生為過去的成績感到不安。他們總是在交完考卷後充滿了憂慮,擔心自己不及格,以致影響了下一階段的學習。
一天,史密斯在實驗室裏講課,他先把一瓶牛奶放在桌上,沉默不語。學生們不明白這瓶牛奶跟所學的課程有什麼關係,隻是靜靜地坐著,望著老師。史密斯忽然站了起來一巴掌把那瓶牛奶打翻在水槽中,同時大喊了一句:“不要為打翻的牛奶哭泣!”然後他叫學生們圍攏到桌前仔細看一看:“我希望你們永遠記住這個道理,牛奶已經流光了,不論你怎麼樣後悔和抱怨,都沒有辦法取回一滴。你們要是事先想一想,加以預防,那瓶奶還可以保住,可是現在晚了,我們現在所能做到的,就是把它忘記,然後注意下一件事。”
“不要為打翻的牛奶哭泣”,這句話包含了豐富深刻的哲理,過去的已經過去,不能重新開始,不能從頭改寫。為過去哀傷,為過去遺憾,除了勞心費神,分散精力,沒有一點益處。
大道理:忘記不幸,意味著幸福的開始。聰明的智者是不會為他們的損失整日哀歎的,他們隻會努力地去尋找彌補損失的方法和途徑。
成長六個字
20年前,一個年輕人離開故鄉,開始創造自己的未來。少小離家,心裏難免有幾分惶恐。他動身前的第一站,是去拜訪本村的村長,請求指點。
村長正在臨帖練字,他聽說本村有位後輩開始踏上人生的旅途,就隨手寫了三個字:“不要怕”,然後抬起頭來,望著前來求教的年輕人說:“孩子,人生的秘訣隻有六個字,今天先告訴你三個字,供你半生受用。”
20年後,這個從前的年輕人已經是中年,他有一些成就,也添了很多傷心事。歸程漫漫,思鄉情切,回來後,他又去拜訪那位村長。
他到了村長家裏,才知道老人家幾年前已經去世。家人取出一個密封的封套對他說:
“這是老先生生前留給你的,他說有一天你會再來。”還鄉的遊子這才想起來,20年前他在這裏聽到人生的一半秘密。拆開封套,裏麵赫然又是三個大字:“不要悔”。
人生在世,中年以前不要怕,中年以後不要悔,這是經驗的提煉,智慧的濃縮。
大道理:要做事就不要怕,做過了也不要悔。人生苦短,不要總與自己過不去,吸取前事的經驗教訓,繼續大踏步前進,才是年輕人應該做的。
溜冰
有位朋友曾向別人說起她的一段經曆:
“有一位體育老師,教我們溜冰。開始時,我不知道技巧,總是跌倒。所以,他給我一把椅子,讓我推著椅子溜。因椅子穩當,可以使我站在冰上如站在平地上一般,不再跌跤。我想,椅子真是好!於是,一直推著椅子溜。
“溜了大約一星期之久,有一天,老師來到冰場一看,我還在那兒推椅子哪!這回他走上前來,一言不發,把椅子從我手中搬走。失去椅子,我不覺驚慌得大叫,腳下不穩,跌了下去。嘴裏還嚷著要那椅子。
“老師在旁邊,聽著我在那裏嚷,卻無動於衷。我隻得自行站穩腳步。這才發現,我在冰上這麼久,椅子也幫我學會了許多,但要真學會溜冰,非把椅子推開不可——因為沒有人是帶著椅子溜冰的。”
大道理:世界上沒有人可以支持你一生。隻能在必要時扶你一把,他不能成為你的一部分。生命中你必須學會獨自麵對現實的世界,因此,你不要忘記,你除了有椅子外,還有兩條腿,還有你自己。
在跌撞中成長
一個小學三年級的女孩,練習獨自過馬路。第一次過,小臉嚇得煞白,拉緊爸爸的手不鬆開,戰戰兢兢走過去;
第二次過,當走到馬路中間時,突然拽住前麵一位老奶奶的衣襟,被人家攏著走過去;
第三次過,猶豫、害怕的心理雖未消失,但在爸爸“勇敢點兒,你能行”的鼓勵下,邁動了腳步,總算自己過了馬路。
大道理:有孩子就讓他去飛。要讓孩子多玩、多學、多做。不要怕他弄壞了床單、牆壁,拆壞了鬧鍾。不要因他把被子疊得歪扭而皺眉頭,應該說,明天會比今天疊得更好。這不是對孩子的任意放縱,實際卻是有見地有膽識地放手,是對孩子成長規律有所把握的表現。
她說:媽媽不愛我
她是一個嚴厲的媽媽,她隻是希望女兒比一般的孩子稍微好一點兒。她無微不至地照顧女兒的衣、食、住、行,又緊張於她的學習。雖然她沒有過多地在孩子麵前表露自己的心聲,但是,她對女兒的愛浸透在每一件潔白的襯衣上、每一本漂亮的書皮上和課外輔導教室外每一分鍾的等待中。她覺得自己是一個好媽媽。
忽然有一天,女兒的話驚醒了自以為是的她,女兒說:媽媽不愛我,媽媽總覺得我還不夠好,媽媽也不以我為榮。
那天,媽媽想了很久很久,她原以為隻有老師才需要學習先進的教育方法,其實,她這個做媽媽的何嚐不需要學習呢?
大道理:孩子需要媽媽的鼓勵,需要媽媽的掌聲,需要媽媽為她驕傲,勝過其他一切。
你要幫我嗎
1989年,一次8郾2級的地震幾乎鏟平這座城市,在不到4分鍾的短短時間裏,3萬餘人喪生!
在一陣破壞與混亂之中,有位父親將他的妻子安全地安置好了以後,跑到兒子就讀的學校,迎麵所見,卻是被夷為平地的校園。
看到這令人傷心的一幕,他想起了曾經對兒子所作的承諾:“不論發生什麼事,我都會在你身邊。”至此,父親熱淚滿眶。麵對看起來是如此絕望的瓦礫堆,父親的腦中仍記著他對兒子的諾言。
他開始努力回想兒子每天早上上學必經之路,終於記起兒子的教室應該就是那幢建築物,他跑到那兒,開始在碎石礫中搜尋兒子的下落。
當父親正在挖掘時,其他悲傷的學生家長趕到現場,悲傷紛亂地叫著:“我的兒子呀!”“我的女兒呀!”有些好意的家長試著把這位父親勸離現場,告訴他“一切都太遲了!”“無濟於事的”,“算了吧!”等等,麵對這種勸告,這位父親隻是一一回答他們:“你們要幫助我嗎?”然後依然繼續進行挖掘工作,一瓦一磚地尋找他的兒子。
不久,消防隊隊長出現了,也試著把這位父親勸走,對他說:“火災頻傳,處處隨時可能發生爆炸,你留在這裏太危險了,這邊的事我們會處理,你快點回家吧!”父親卻仍然回答著:“你們要幫助我嗎?”
警察也趕到現場,同樣讓父親離開。這位父親依舊回答:“你們要幫助我嗎?”然而,卻沒有一個人幫助他。
隻為了要知道親愛的兒子是生是死,父親獨自一人鼓起勇氣,繼續進行他的工作。
時間一分一秒地流逝,挖掘的工作持續了38小時之後,父親推開了塊大石頭,聽到了兒子的聲音。父親尖叫著:“阿曼!”他聽到了回音:“爸爸嗎?是我,爸,我告訴其他的小朋友說,如果你活著,你會來救我的。如果我獲救時,他們也獲救了。你答應過我的。‘無論發生什麼事,你都會在我身邊’,你做到了,爸!”
“你那裏的情況怎樣?”父親問。
“我們有33個,其中隻有14個活著。爸,我們好害怕,又渴又餓,謝天謝地,你在這兒。教室倒塌時,剛好形成一個三角形的洞,救了我們。”
“快出來吧!兒子!”
“不,爸,讓其他小朋友走出去吧!因為我知道你會接我的!不管發生什麼事,我知道你都會在我身邊!”
大道理:如果你自己都覺得沒希望了,誰還能給你希望呢?答應孩子的事情一定要做到,這不僅給了孩子一個希望,有時候,這個希望更是給父母自己的。
好老師與好學生
1960年,哈佛大學羅森塔爾博士曾在加州一所學校中做過一個著名的實驗。
新學年開始時,他讓校長把三位老師叫進辦公室,對他們說:“根據過去三四年來的教學表現,你們是本校最好的老師。為了獎勵你們,今年我們特別挑選了三班全校最聰明的學生給你們教。這批學生的智商比同齡的孩子都要高,希望你們能有更好的成績。”
老師們表現出掩飾不住的喜悅。臨出門時,校長又叮嚀:要像平常一樣教他們,不要讓孩子或家長知道他們是被特意挑選出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