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傳2:扁鵲(1 / 3)

扁鵲是我國醫學史上第一位有傳記的醫學家。司馬遷的《史記》有《扁鵲列傳》。由於對我國的中醫學的巨大貢獻,他被稱為我國醫學的祖師。東晉醫學家葛洪在《抱樸子》書中譽稱扁鵲是“治病之聖”。

扁鵲,齊國渤海郡人,大約出生於公元前五世紀。原姓秦,名越人。在春秋戰國之際,他帶領著弟子,像吉祥的喜鵲一樣,周遊列國,到處為百姓除疾祛病,醫治了許多疑難病症,搶救了許多垂危的病人。據說黃帝時代有一位神醫叫扁鵲,名聞天下,能治百病,於是人們就用扁鵲來稱呼秦越人,而他的真名卻鮮為人知了。

在山東微山縣兩城山出土的漢畫像石中,有四幅《扁鵲針灸行醫圖》。石刻上有一個半人半鳥的畫象,胸部以上是人的形象,胸以下為鳥形,一隻手執針,求醫的人排列跽坐候診。這半人半鳥就是神化了的扁鵲形象。在先秦的典籍中,最早記錄扁鵲事跡的書是《戰國策》,但以《史記·扁鵲列傳》最為係統,《韓非子》、《列子》等書也有片斷的記載。

青年時的扁鵲,曾在一家客館裏做過“舍長”(旅館的管理人員),他跟一位造詣很深的老醫生長桑君學習醫術,並且還得到“禁方”(秘方)。經過刻苦學習,加上後來到民間各地治病,不斷地積累了豐富的經驗,他的醫術越來越高明,名聲也越來越大。他的足跡遍及河北、山東、河南、山西、陝西,百姓有什麼病他就治什麼病。據說,在趙國的邯鄲,專門治婦科疾病,在周國的洛陽,老年人患耳病眼疾,他又成為五官科醫生,到秦國鹹陽又專治小兒的各種病症,他是一位精通內外科、兒科、婦科、五官科醫術的著名醫生,還是一位能治疑難病症的高手。

中醫是我國人民長期同疾病作鬥爭發展起來的一門獨創的醫術。“望”(觀氣色)、“聞”(聽聲音)、“問”(詢問病情)、“切”(摸脈象)稱為中醫“四診”,扁鵲尤精通望診和切診。東漢張仲景在《傷寒雜病論·序》中曰:

“吾毎先覽越人虢之診,望齊侯之色,未嚐不慨然歎其才秀也。”

有一天,扁鵲同弟子來到虢國,在宮門下知道虢太子患病暴死還不到半日,急得醫官求神問鬼,備棺斂葬。扁鵲用望、聞、問、切的診斷方法,通過仔細地檢査,發現虢太子鼻翼還微微翕動,大腿根還有溫熱,認為太子得了“形靜如死狀”的“屍厥”病,昏迷假死,現代醫學叫“休克”。扁鵲立即與弟子子陽一起,采取針砭“三陽”(太陽、少陽、陽明)、“五會”(百會、胸會、聽會、氣會、臘會)穴位,太子果然蘇醒。扁鵲又叫弟子子豹用熨帖(熱敷)兩腋下,不一會太子就能坐起來,再經過二十天服用湯藥,逐漸恢複了健康,於是在人們中間傳開扁鵲能起死回生,然而他卻謙虛地說:

“越人非能生死人也,此自當生者,越人能使之起耳。”

後人用“起死回生”的話來形容他診治疑難病症的精湛醫術。

在齊國時,齊桓公會見扁鵲,扁鵲見他氣色不正,說“君有疾在腠(皮膚的較淺部位),不治將深”,齊桓公不單不理會,還譏諷地說他“好利”。五天後扁鵲又說:“君有疾在血脈,不治恐深”。他不痛快地說:“寡人無疾”。過了五天,扁鵲又說:“君有疾在腸胃裏,不治將深”,反而惹他不高興。再過五天,扁鵲第四次見到齊桓公,一句話也不說轉身退出來,桓公有些驚詫,派人尾追詢問原因,扁鵲說:“病在皮膚裏,吃湯藥熨熱即可治好,病在血脈裏,還可以用針石治理,如果病進入腸胃,用酒藥治還來得及,現在病已進入骨髓,任何人也沒有辦法了。”五天後齊桓公果然發病,因無法醫治而死。由此可以看到扁鵲能“盡見五髒症結”,又注重早期診斷、治療和預防,這是非常可貴的醫療思想。

晉國大夫趙簡子得重病,“五日不知人”(不省人事)官員幕僚都很懼怕,認為沒有辦法治好了。他們把扁鵲召來經他仔細切脈,采用針法治療之後,趙簡子的病慢慢好了。趙簡子患的昏迷病症,病因可能是多方麵,也屬於一種疑難症,但被扁鵲用“血脈治”(針砭)醫好了。他用切脈診治病人是真死還是假死,所以《史記·扁鵲列傳》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