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在路邊吃瓜,說瓜農的瓜很甜,拐彎沒走多遠突然下令處死瓜農
乾隆西巡圖
如今再想,乾隆作為一代君王,他有著最好的老師教授知識。且乾隆時期,西洋文化早已傳入中國,康熙就非常喜愛西洋音樂和算法,乾隆的父親雍正也曾穿過西服,戴過假發。
而乾隆自己非常癡迷西洋鍾表。可以說,乾隆所受的教育是中西結合的,在當時的中國是最先進的。一個瓜農怎麼會比他還見識豐富?
其實瓜農並不會有乾隆見多識廣,也沒有乾隆讀過的書多,一切皆是得益於瓜農豐富的生活常識。他對乾隆所說的吃瓜論,本就是常人都懂的事情,但生在帝王家的乾隆養尊處優,無論多少次微服出巡,和百姓之間仍是有著無法跨過的鴻溝,基本生活常識更是匱乏。
常年不沾地氣的精英教育讓他沒有生存的意識。乾隆的畢生所學是精致而無用的,而瓜農所敘述的道理是最質樸而實用的生存哲學。
乾隆在路邊吃瓜,說瓜農的瓜很甜,拐彎沒走多遠突然下令處死瓜農
正因如此,癡迷於西洋玩意的乾隆並沒有把先進的西方技術用於改善百姓生活,而是僅用於自己娛樂消遣。脫離了實踐的教育必定是失敗的,因此乾隆雖一生六下江南,卻無法體會真正的民間疾苦,好大喜功,空有""康乾盛世""的假象,勞民傷財,使清朝在他在位時由盛轉衰。
而瓜農的逃脫,也源於對生活經驗的總結和歸納。他深知,對於一個驕傲的帝王,是無法容忍一個能人不為自己所用。即使是看似豁達開朗的乾隆也不會例外。
此番,乾隆離去之後,必定心存芥蒂,欲除之而後快。因此,他比乾自古帝王之心難以揣測,民間常說""伴君如伴虎"",《三國演義》中曹孟德一句"""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更是讓多少人讀之心寒。而乾隆帝一向以開明形象示人。
在許多電視劇如《還珠格格》、《鐵齒銅牙紀曉嵐》、《乾隆下江南》等,乾隆在其中更是一個樂天,隨和,關心民間疾苦的好皇帝。他喜歡微服出巡,曾六下江南。
但帝王本性終究多疑,民間就流傳著這麼一件事:乾隆有次出宮,在路邊吃瓜,說瓜農的瓜很甜,拐彎沒走多遠突然下令處死瓜農。乾隆為何要處死這個瓜農呢?
烈日下的等待
這是一個很熱的夏日,正值中午,在一片瓜地裏,一個五六十歲的老者正和衣在田裏,酣然午睡。一旁是當時的皇帝乾隆和侍衛,他們正焦急地等著瓜農醒來,因有了皇帝的命令,侍衛們並不敢出聲叫醒瓜農。
原來是乾隆在宮裏煩悶,想要出宮散心。於是,他換上便服,帶上貼身侍衛,就出門去""考察民情""了。沒想到,夏日炎炎,出宮走了沒多久的乾隆就熱得大汗淋漓,一旁服侍的人員生怕皇帝熱壞了身體。在附近找到了一片瓜田避暑,正巧看見有個瓜農躺在這休憩。
侍衛們本想把瓜農叫醒,但乾隆阻止了他們。畢竟,乾隆有著愛民如子的好名聲,怎麼能為了買瓜而打擾了百姓休息。於是這一幹人等,就在瓜田裏等待瓜農睡醒。這一等就是將近一個時辰,也就是現在的兩個小時。
不賣瓜的瓜農
瓜農睡了兩小時才悠悠醒來,看見乾隆和侍衛們並不驚訝。此時的乾隆早已口渴難耐,便問瓜農,這瓜怎麼賣。誰想到,瓜農說,這瓜不賣。即使教養再好,乾隆也要發火了。想他養尊處優的堂堂帝王,在烈日下兩個小時的等待,卻換來瓜農一句""不賣""。
但還沒等乾隆發火,瓜農又解釋道,這瓜可以送給他們,但不賣。乾隆立刻轉怒為喜,拿起西瓜,命人切開,蹲在路邊就吃了起來,絲毫不顧及形象。
天氣炎熱,加上剛剛漫長的等待,顯得此刻瓜更加香甜。瓜農見乾隆是吃西瓜是從四周往中間吃,便開口說:這樣吃瓜是吃不到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