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初三年(222)正月初一,出現了日蝕。五日,文帝駕臨許昌宮。發布詔令:“現在考評官吏、推薦孝廉,同古時推舉才士一樣;十戶的小邑,一定會有忠信的賢人,如果限製年齡來取士,那麼呂尚、周晉就不會在前代顯達。特令各郡國選士,應不分老幼;隻要儒生通曉經術,吏人明達文法,都可以考試選用。官府追究那些虛假的作法。”二月,鄯善、龜茲、於闐各族首領都派使臣來進獻貢品,文帝下詔說:“從前西戎各國臣服,氐族、羌族來朝稱臣,《詩》、《書》都稱頌此事。現在西域各族都來叩開邊塞大門依附我們,特此派使者去慰勞安撫。”從此以後便與西域通好,設置戊己校尉。三月初一,立齊公曹睿為平原王,文帝之弟鄢陵公曹彰等十一人皆封為王。並規定,封立的庶子稱鄉公,嗣立的庶子稱亭侯,公的庶子稱亭伯。十日,封皇子曹霖為河東王。三十日,文帝巡駕襄邑。四月十四日,甄城侯曹植被立為甄城王。二十九日,文帝巡行回到許昌宮。五月,把荊、揚以及長江以南的八郡合並為荊州,孫權任荊州牧。荊州江北各郡歸郢州。這年閏月,孫權在夷陵打敗了劉備。當初,文帝聽說劉備大軍東下,與孫權交戰,圍柵欄連接營寨七百多裏,對群臣說:“劉備不懂兵法,難道有用七百裏連營抵抗敵軍的嗎?‘苞原隰險阻而為軍者為敵所擒’,這是兵家大忌。孫權的捷報馬上就要到了。”七天後,孫權打敗劉備的奏書果然到了。七月,冀州發生大的蝗蟲災害,民不聊生,文帝派尚書杜畿拿著符節到各地開倉放糧,賑濟饑民。八月,蜀國大將黃權率部投降。九月三日,文帝下詔說:“婦人參政,是動亂的本源。從今以後,群臣有事不得對太後奏說,外戚不能在朝中擔任重將權臣,也不能無功而被封王封侯;把這條法令傳給後世,如果有人違背了,天下共誅之。”九日,立郭氏為皇後。賞賜全國男子爵人二級;鰥夫、寡婦、殘、年邁和貧苦難以生存的人,國家賜給糧食。這年十月三日,選定首陽山東側為壽陵,發布關於喪葬的規定:“按禮製,國君登基以後,就應該製做內棺,以示活著的時候不忘記死亡。遠古堯葬在穀林,周圍都是茂密的樹木,禹葬在會稽,農夫安心地耕種,因為葬在山林中,與山林融為一體。我不采用聚土造墳、植樹為記的做法,因為它不是上古之製。壽陵與山成為一體,沒有必要造墳植樹,也不要建立寢殿,修築園邑,修設神道。葬,就是藏,就是想讓別人看不見。我所以在這不長莊稼的地方建造陵墓,是為了使後代人找不到我葬的地方。不要放防腐的灰炭,也不要把金、銀、銅、鐵等作為陪葬品,全部用陶器,這樣才合乎古代殉葬用塗彩的泥車、茅草紮成的人馬的規定。隻須棺木漆刷三遍,口中不必含有珠玉,也不用穿著珍珠做的服裝,放在玉製的匣子中,因為這些都是不明智之人做的事。季孫用美玉喪殮,孔子加以勸阻。宋公被厚葬,有識之士都說華元、樂莒沒有做到臣子的職責,漢文帝墓保存完好,是因為霸陵中沒有什麼貴重東西讓人貪圖;光武帝墳被發掘,是因為原陵造墓種樹的緣故。所以霸陵能完整保全,功在張釋之;原陵被盜毀,罪歸於明帝。大凡忠臣孝子,都該想想孔仲尼、左丘明、釋之的話,以華元、樂莒、明帝為前車之鑒,心中常常存著一個使君主親人安定、魂靈萬載不受危害的想法,這就是賢聖之人的忠和孝了。漢代的陵墓沒有不被人挖掘的,禍害的根源就在於厚葬和造陵種樹。皇後及貴人以下的嬪妃,凡是不和國王埋在一起的,死後都葬在澗西,先前已經說明在何處了。如果誰違背了這條詔令,擅自變更,我在地下就會被戮屍,戮而重戮,死而複死。為臣者輕視已死去的君王、父親,那才是不忠不孝,假設死者有靈,將不會保佑你。特令將這條詔令收藏在宗廟之中,另抄錄副本存在尚書、秘書、三府之中。”這個月,孫權又反叛。恢複郢州為荊州。文帝從許昌出發率兵南征,分兵幾路並進,孫權依長江拒守。十一月十一日,駕臨宛地。三十日,發生日蝕。這一年,開通靈芝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