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詔令(1 / 3)

帝諱常洛,神宗之子,萬曆十年壬午生。至二十二年甲午出閣講學,時年十三歲。岐嶷不凡,讀書成誦,作字有法。故事:每講,閣臣一人入直看講,講案前有銅雙鶴,叩頭畢,從銅鶴下轉東西麵立,一閣臣誤出銅鶴上,帝囑內侍曰:移銅鶴近前些,雖不明言,意在默寓,眾皆歎服。一日,講巧言亂德。講章曰:以是為非,以非為是。劉幼安當直,既敷衍畢。因問曰:何以謂之亂德?帝朗然答曰:顛倒是非。蓋化詞臣之句而檃括之,更覺明切。講官焦竑請問維皇上帝,降衷於下民,若有恒性大義。答曰:隻天命之謂性是已。講官董其昌請問擇可勞而勞之。答曰:所謂不輕用民力也。講官歎服。四十三年乙卯帝年三十四,時居青宮,有張差梃擊一事,神宗在慈寧宮,問帝曰:你有何話說來。帝知神宗旨,乃曰:似此風癲之人,決了便罷,不許株連。又曰:我父子何等親愛,諸臣無聽流言,為不忠之臣,使我為不孝之子。神宗始悅。四十八年庚申八月朔,即帝位,時年三十九矣。九月朔,帝崩,凡登極一月,詔以八月以後稱泰昌元年。明年改元天啟雲。

福王本末

福嗣王諱由崧,神宗之孫、光宗之侄、思宗之兄也;建號宏光。乙酉,南都陷,北奔。浙東魯藩監國,諡為赧皇帝;及閩中唐王立,遙上尊號為聖安皇帝;永明王立,諡為安宗簡皇帝。而我朝則削其年號,止稱福藩而已。王之父諱常洵,鄭貴妃所出;神宗第二子。萬曆四十二年,封藩河南府。崇禎十有四年正月,流賊李自成破河南,福王遇害,世子逾城免。十七年二月初三日(壬戌),懷慶府夜變;同母鄒氏走出東門,棄母兵間,狼狽走衛輝府依潞王。

紀雲:‘福藩後奏“王寶”實係無存;蓋為世子時自稱竊以送賊者’。

“甲乙史”雲:‘三月,福、周、潞、崇四王各棄藩南走;此初四日也。十八日,寓淮安湖嘴杜光紹園。二十九日,淮上始傳京師陷。四月二十七日,百司公啟迎王於儀真。三十日,南京諸臣見王於舟次’。  五月紀

初一戊子朔,王自三山門登陸。至孝陵,乘馬從西門入。

初二(己醜),諸臣謁王於行宮。

初三(庚寅),百官朝服,王行告天禮;祝文飄入雲霄,眾以為異。魏國公徐宏基進“監國之寶”。

初五(壬辰),以張應元為承天總兵。

初六(癸巳),河北、山東府州縣各殺賊所署偽官,鹹稱起義。居庸巡撫何謙自北亡命過德州,濟王留之共事;尋送之南行。臨清鋪商留閣部監紀淩駉起義,舊侍郎張鳳翔亦起義東昌。

初七(甲午),史可法議防江:設水師五萬,添二鎮將,畫地分守;仍以文臣操江協事。衡王殺偽官於青州。成國勳衛宋元官浦口渡江,自言雜擔夫出京來者。楊士聰家眷出北城,門生方大猷以家丁護送(大猷,薊州監事;隨吳三桂降大清,令守通州也)。

初八(乙未),江南撫鄭瑄奏報:‘江北劉澤清兵連騎數萬,皆欲渡江;三吳百姓呼吸變亂。臣駐師於江,遺書高、劉二帥,不肯止兵;請敕操江武臣速援京口’。鳳陽參將戈士凱報:‘澤清兵沿途殺劫,逼攻臨清’;敕禦史祁彪佳等分行安撫。楚督袁繼鹹請入覲,止之。起劉宗周左都禦史。

初九(丙申),瑞王避兵入重慶;奏聞。

初十(丁酉),楚撫何誌堅奏:‘鄂嶽恢複,方國安冒功混報’。又奏:‘左良玉複德、隨’。戶科羅萬象劾方孔照屯撫河北,寇至踉蹌遁歸;又蒙麵補官。

十一(戊戌),奠安帝後禦容,遣太監韓讚周、盧九德行禮;奠安二祖禦容,遣魏國公徐宏基、安遠侯柳祚冒等行禮。尚書張慎言陳十議。命趙光遠鎮守四川。貴省民何兆仰作亂。吳中士民焚掠仕賊官項煜、錢位坤、宋學顯、湯有慶四家。群臣三次勸進。

十二(己亥),史可法請增文武重臣經理招討。濟寧鄉官潘士良約回兵入城,殺偽將偽道兵回。楊科奏藩為總河而自為總兵。

十五(壬寅),王即帝位於武英殿;詔以明年為宏光元年。仕賊臣項煜自北逃歸,混入朝班。

十六(癸卯),故禦史汪承詔自言偽朝廷點用,堅拒南奔。命馬士英掌兵部,仍入直佐理。史可法自請督師江北,以避士英。

十七(甲辰),偽將劉暴隨偽鎮董學禮出撫敕五道送高傑、黃得功、劉伊盛、劉肇基、徐大受;得功執以聞。

十八(乙巳),史可法辭朝。通政劉士禎請嚴封駁參治之令;時行宮前章奏雜投,禦史朱國昌亦言班製宜肅。祭先恭王太妃於行宮。進封黃得功、左良玉為侯,高傑、劉澤清、劉良佐為伯。史可法請發銅甲、銅鍋、倭刀、團牌、紅衣炮並色絹、白布一應軍需詣戶部即給。

十九(丙午),史可法請以劉肇基、於永綬、李棲鳳、卜從善、金聲桓隨征,俱隸標下。馬士英奏大計四款:一、聖母流離,可密諭高傑部下將衛迎;一、皇考追尊位號,遷梓宮南來;一、皇子未生,即敕慎選淑女;一、諸藩失國,恐有奸宄挾之,不利社稷,宜迎置京師。

二十(丁未),劉孔昭言:‘封疆失守各官,不在“逆案”之例;吏部毋得混推’。

二十一(戊申),禮部請補曆官。

二十二(己酉),令應天府祈雨。

二十三(庚戌),早朝畢,劉孔昭大罵張慎言;欲逐去之。  二十五(壬子),淮撫路振飛頒“登極詔書”、“國政二十五款”於民間。常熟土民焚掠仕賊官時敏家,三代四棺俱劈毀。

二十七(甲寅),命部司清查十七年練餉盡數起解;明年全免。

二十八(乙卯),馬士英奏吳三桂之捷,命封薊國公,世襲;戶部發銀五萬兩、米十萬擔,責令沈廷揚送與之。禦史陳良弼言:‘科臣李沾薦人調停,從來誤國宿套’。

張慎言上疏求去。侍郎賀世壽言:‘今日更化善治,莫若肅紀綱而慎刑賞。口頭報國、河上擁兵,恩數已盈;功名不立,人主輕此名器矣。至於草澤語難,實繁有徒。未見兵勇殺賊,但見兵來虐民;小民不恨賊而恨兵,甘心合順而從逆。不肖有司,日刑剝其民:而求為保障,必不可得’!

二十九(丙辰),禦史朱國昌論山東督撫邱祖德輕棄地方。以陳子壯為禮部尚書,徐汧、吳偉業少詹,管紹寧詹事,陳盟右庶子。

文震亨“實錄”雲:‘初三日,傳百官止服青錦繡朝拜。百官以監國典禮重大,俱朝服。禮畢,即以張慎言為吏部尚書,傳旨會推閣員。疏上,先用史可法進東閣大學士,兼兵部尚書如故,高宏圖禮部尚書,進東閣大學士,即入閣辦事。召工部侍郎周堪賡為戶部尚書;馬士英進東閣大學士兼兵部尚書右都禦史,總督鳳陽如故;薑曰廣、王鐸俱進東閣大學士’。

六月紀

初一丁巳朔,大學士高宏圖請暫輟閣務,督收漕糧江上;許之。禁訛言、匿名揭帖。允馬士英言,淮揚增兵三萬。上大行皇帝尊諡曰烈皇帝,廟號思宗;皇後尊諡曰烈皇後。

初二(戊午),命鑄金璽代玉。前巡撫王永祚遵旨就逮,下刑部。

初三(己未),舊大學士蔣德璟北歸,奏賀;尚書張國維在途,入賀。德安王僑居廣陵。

初四(庚申),夏允彝、餘颺、嚴錫命、文德翼補吏部郎。

初五(辛酉),馬士英奏北信誅偽功,命加黎玉田兵部尚書、盧世漼太仆卿、舊輔謝升上柱國(時訛傳謝陛為謝升也)。

初六(壬戌),起錢謙益為禮部尚書協理詹事,杜宏域提督大教場,楊振宗安慶總兵。馬士英薦“案逆”阮大铖,命來京陛見。

初七(癸亥),趙光遠提督川、陝。工科李清疏請諡陶安、方孝孺及蔣欽、李應升等;從之。

初八(甲子),史可法奏:‘揚州悍民慘殺鄉紳鄭元勳’。吉王子慈煃報:‘吉王播遷而薨’。命護送潞王於杭州。工部尚書程注致仕。命逮治從逆諸臣光時亨、周鍾等。

初九(乙醜),劉澤清、高傑等公舉陳淇範仍以原官駐瓜州、泰興。原任侍郎吳履中自理。惠王寓於肇慶。

初十(丙寅),張慎言致仕。侍郎張有譽到任。禮部請立中官;詔以國讎未報,不許。馬士英薦起張捷。

十三(己巳),魯王泊舟京口,請附京簡僻地方安頓。顧錫疇言:‘大祀莫如郊社,合祀、分祀後先互異。但儀禮於今,物力告匱,當刪繁就簡,稟從高皇合祀之製為便’。

十四(庚午),禦史朱國昌劾在逃巡撫郭景昌泊舟清涼門外欺飾辯疏,且論撫楚、撫晉種種惡孽;命禦史驅逐。釋高牆罪宗前唐王聿鍵等七十五案,凡三百四十一人。

十五(辛未),蜀王告急。戶科羅萬象奏“驚見內員催征”。先是,命太監王肇基督催閩、浙金花銀。肇基名坤,即崇禎時肆惡於淮、揚者。高宏圖以方爭阮大铖事,不便執奏,請身往督催;因過肇基言之,肇基悟,即上疏辭止。

十六(壬申),詹事管紹寧請遴內閣誥敕房官,各以貲納授。

十七(癸酉),呂大器引疾去;顧錫疇署吏部印。詹兆恒進“欽定逆案”。

十八(甲戌),蔣德璟疏辭內召。

十九(乙亥),舊兵部侍郎徐人龍自請除用。

二十一(丁醜),左懋第疏請北行。

二十三(己卯),趙之龍糾高宏圖議思宗廟號之失,請改正;詔仍舊。黃澍奏:‘王聚奎棄數千裏之地逃回至省,惟日催贓罰’。

二十五(辛巳),詔迎母後鄒氏。

二十六(壬午),史可法奏報揚州已安;特獎慰之。何楷戶右侍郎;程世昌僉都,撫應天。呂大器辭朝奏謝,諭以“挑激”二字勿言。通政使劉士楨參監生陸浚源為兄奏辨,詞牽國本三案。祁彪佳請留漕米十萬擔貯鎮江。巡按禦史王燮奏皇太子、定王、永王俱遇害;即以燮為都察院右僉都,巡撫山東。

二十九(乙酉),給募兵禦史陳藎“令”字牌。

七月紀

初一丙戌〔朔〕,選郎倪嘉慶改戶科。命魯王暫駐處州、崇王處台州。命選淨身男子。

初二(丁亥),起張采儀製主事、陳龍正祠祭員外郎。舊輔孔貞運卒。

初三(戊子),追尊皇考福恭王為恭皇帝、妣姚氏為皇太後。

初五(庚寅),命考選科道中行評博推知各減俸。行取知縣楊文驄自薦邊材(馬士英甥婿也)。左懋第經理河北、關東軍務;馬紹瑜為太常寺少卿,加陳洪範太子太保,齎白金十萬兩、金千萬、緞絹萬匹偕使大清。

初六(辛卯),蔣德璟獻“中興三策”;上嘉納之。疏辭召用,加恩禮予歸。高宏圖、薑曰廣奉旨迎太後。

初七(壬辰),惠、桂二王駐廣西,魯、潞、周、崇四王駐浙東。

初八(癸巳),劉子渤僉都,撫四川;範礦僉都,撫貴州。禦史米壽圖按四川。禮部尚書顧錫疇請諡文震孟、姚希孟、羅喻義、呂維祺,又請削溫體仁諡;從之。

初九(甲午),發十萬米給山東撫鎮。定從逆諸臣六等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