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章 建國大明!(1 / 2)

國號在曆史上可謂是極為重要,作為一個王朝的名字,國號的命名可謂是建國開元的頭等大事,在現有的曆史記載中,中國古代少說也有幾十個國號,其中有很多國號被用了很多次,比如說“漢”,劉邦與劉秀一脈相承,但仍區分為西漢和東漢,後來五代十國還有後漢、南漢、北漢,元末還有個陳漢。

這些國號彰顯了古代皇帝稱帝建國在選定國號時的一些思考和想法,甚至還包含著對國家的期冀和王朝興盛的願望。

夏商周秦漢,還有周代分封的那些封國中的秦晉齊楚燕等都是三國及三國之後帝王建國選擇國號的依據,在這些國號中,除了商和戰國七雄之一的韓沒有被後世再選為國號外,一些知名的國號都再次成為國家之號。但是從元朝開始,三個統一王朝的國號似乎就不遵循這條規律了,畢竟元明清三朝的國號都是前無古人的。

演員蘇有朋飾演的張無忌

其中,明朝的國號因為金庸先生的小說《倚天屠龍記》的演繹而被不少人認為因為朱元璋本是明教成員,朱元璋借明教之勢奪取天下,所以定國號為大明,曆史真的如此嗎?非也。但不得不說,大明這個國號或許也不是朱元璋所傾心的國號。

朱元璋以農民起義起家,後來迎娶了郭子興的義女馬氏,占據著東南這塊寶地,他的勢力越來越大,先被小明王封為吳國公,又自立為吳王,隨著陳友諒、張士誠等主要對手被消滅,朱元璋的實力已經雄視天下,吳二年(1368年)正月初四,朱元璋建國稱帝,國號大明,建元洪武。

在朱元璋稱帝建國前,曆朝選定國號大致可以分為五種:

夏商周時期象征權力的鼎

以族為名。夏商周三代原本都是部族的名字,隨著部族的成功,他們的族名演進為國家的名字。

黃門侍郎崔宏曰:“昔商人不常厥居,故兩稱殷、商,代雖舊邦,其命維新,登國之初,已更曰魏。夫魏者,大名,神州之上國也,宜稱魏如故。”從之。—《資治通鑒》

君臣商議。北魏的國姓拓跋氏與代國一脈相承,但道武帝在重建國家時采納了崔宏的建議,選取了“魏”為國號,理由是高端、大氣、上檔次。

以封為名。秦朝的國號來自於秦國,秦國乃是周天子分封的諸侯國,隨著秦國一統天下,秦成為了一個統一大帝國的國號;其後的漢帝國的國號來自於項羽分封時封劉邦為漢王;魏、晉、宋、齊、梁、陳、隋、唐等,他們的國號都來自於前朝的敕封。

演員周一圍飾演的豫章王(原型劉裕)

以地為名。這個地一般指的是家鄉或者龍興之地,古代帝王對這兩處地方都是十分重視的,比如劉裕雖然是劉邦之弟劉交的後代,但他以家鄉彭城為宋國故地,故而以宋為號;趙匡胤奪權時,以自己曾任歸德節度使(治所宋州),此地為龍興之地,故而定國號為宋。

追溯祖先。認祖宗這種事古代是常有的,後漢的劉知遠、南漢的劉龑都說自己是劉邦的後代,故定國號為漢;南唐先主李昪雖本姓李,但認徐溫為父,改姓為徐,後來稱帝建齊,不久又恢複本姓,認李唐宗室為祖先,故改國號為唐。曆史上這種認祖宗的事還是不少的。

可建國號曰大元,蓋取《易經》“乾元”之義。—《元史?世祖本紀》

元世祖忽必烈畫像

總而言之,曆史上國號的確定基本上是在一個主線之下,綜合多種因素而最終確定的。但到了忽必烈時期,他一改之前追祖溯宗或者生搬硬套的定國號之法,也不想像北魏道武帝那樣選一個已有的“神州上國”為號,在劉秉忠等人的建議下,忽必烈決定建國號“大元”。

國號上加大字,始於元,及明因之,以別於小明王也。其言大漢大唐大宋者,乃臣子及外國尊稱之詞,近見新安刻《曆祚考》一書,於漢唐宋及司馬皆加大字,失其初矣。—朱國禎《湧幢小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