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章 嬰兒啼哭不停怎麼是好?(2 / 3)

朱棣登基之後,對宦官比較重視,為了對付建文朝的舊臣,以強化永樂朝的皇權專製統治。朱棣隨即一改明太祖朱元璋所製定的“宦官不得幹預政事”的規則,給予他所信任的一些宦官有一定的權力;而且,為了對付外朝的文武大臣,朱棣開始提高司禮監的地位,逐漸默許其參與政事。比如,讓宦官掌東廠、監京察、守備南京、出鎮各地、領船隊下西洋等。在永樂一朝,宦官已不再像朱元璋在世時的洪武年間那樣被限製幹政了,可以說,是朱棣讓宮中的宦官開始“翻身”了。

朱棣畫像

第三,明宣宗時,司禮監的地位得到明顯提升,司禮監的領頭的太監開始嚐試著幹政。

明宣宗朱瞻基在他父親仁宗朱高熾登基不到十個月之後便繼位了。仁宗確實比較仁善,他當皇帝的時間很短,但卻做了不少好事,在位期間,朱高熾為政開明,重視發展農業生產,推行與民休息的政策;赦免了建文朝時的許多舊臣,平反了許多冤獄,廢除了許多苛政;特別是在軍事上修整武備,停止了永樂朝的大規模用兵政策,使天下百姓得到了休息,為“仁宣之治”打下良好的基礎。在洪熙時期,糾錯平反,停止用兵是其政策的主旋律,仁宗並沒有著力於強化皇權方麵,因而,在仁宗時期,太監依然像原來一樣,並沒有能增加權力。

可是,明宣宗朱瞻基與他父親不一樣,他的性格更像朱棣,他有氣魄,有雄心,是一位想有大作為的皇帝,他喜歡學他爺爺而不是他父親的樣子。所以,在宣德年間,朱瞻基為了鞏固皇權,開始加強內廷,使司禮監的權力得到較大的提高。

明宣宗朱瞻基親自掀開了宦官幹政“序幕”,他改變了朱元璋時期對待宦官的一項重要限製,朱元璋規定內侍不允許讀書識字,可是,到了宣德四年(1429年),朱瞻基卻親自下令,在宮中特設“內書堂”,讓內侍有了讀書的地方,並令戶部尚書兼謹身殿大學士陳山專門教授小內使讀書識字,從而,朱瞻基廢除了明太祖不許宦官讀書識字的規製。從此,司禮監下麵便長期設有“內書堂”,請朝中的博學大臣,專門負責教授宦官讀書。而從“內書堂”學成出來的年輕宦官,便成了二十四衙門的“人力資源”。而宦官有了文化,參與政事就變得“大有可為”了。此後,“內書堂”輸送出去的宦官有負責記錄禦前文字的;有負責掌封進本章的;有負責發行諭批的等等。

宦官常伴隨於皇帝身邊,而且又有了文化知識,這使宦官幹政不但有了機會,而且還有了掌握權力的學識和謀略,這使宦官幹政現象很難避免了。

司禮監

第四,從英宗開始,宦官開始掌權,內廷中宦官所掌控的司禮監的權力越來越大,朝政大事的製定和實施都繞不過司禮監,司禮監成了可以與內閣抗衡的權力機構。

明宣宗去世後,明英宗朱祁鎮繼位時才九歲,主少國疑,眾臣曾請太皇太後張氏垂簾聽政,但被張氏拒絕,張氏隻是在幕後支持年少的朱祁鎮。張氏很明智,他既不但不垂簾聽政,而且還嚴令外戚不許擅政,而且,更重要的,她絕不允許宦官幹政。

當時,太監王振經常伴隨朱祁鎮左右,太皇太後張氏擔心王振攬權,多次訓斥他,嚴令他不許幹壞事,有一次,還特意在朝中大臣麵前,將王振召來,警告王振不許幹預朝政。因而,在張氏在世時,王振比較老實,不敢胡作非為;而且,當時輔佐明英宗的有宣宗時的舊臣“三楊”,即楊士奇、楊榮、楊溥,他們是賢能大臣,也決不允許宦官幹政,因而,此時,王振是沒有機會擅權的。

可是,正統八年(1443年)到正統十一年(1446年)的三年時間內,太皇太後張氏和朝中“三楊”重臣都先後去世,而明英宗朱祁鎮在正統八年(1443年)親政,沒有太皇太後張氏的管束,又沒有“三楊”的輔佐,朱祁鎮開始放飛自我,甩開手來處理政事,而他不喜歡大臣們對他的約束,便重用了懂得奉承的宦官王振等,於是,以王振為首的宦官勢力便逐漸增加了權力,英宗用他們來製衡文官集團,而王振等利用英宗進行專權幹政。

明英宗畫像

王振沒有太皇太後對他的製約,他開始大肆攬權,他首先是請求英宗將明太祖掛在宮門上那塊寫著“禁止宦官幹預政事”的鐵牌摘下來,自己感到揚眉吐氣了。隨後,王振還大興土木,為他自己建府邸,並且,他還大修智化寺,求佛賜福給他。

接著,王振利用專權朝政的機會,提拔奉承他、賄賂他的聽話官吏。比如,工部郎中王佑善於阿諛逢迎,有一次遇到王振,王振問他為何沒有胡子,王佑竟恬不知恥地回答說是因為“老爺”王振沒有胡子,所以,作為“兒子”的他也不敢蓄胡子,王振聽了心裏非常高興,知道王佑很順從聽話,立即提拔他為工部侍郎。類似的,徐睎和王文因也善於諂媚拍馬,也被王振分別提拔為兵部尚書和都禦使;王振還把死心塌跟隨他的心腹馬順、郭敬、陳官、唐童等安插到各機構去,為他掌控朝中的一些部門。

王振越來越肆無忌憚,在他當上司禮監掌印太監之後,他便對違背他意願的大臣肆意進行處罰和貶黜,比如,正統八年(1443年)的一天,奉天殿遭雷擊,被擊去一角,英宗下旨求言詔,翰林侍講劉球上疏提出:“皇帝應親自處理政務,不可使權力下移”等建議,王振知道後,認為劉球是在勸英宗削掉他的權力,於是,王振十分惱火,下令將劉球逮捕入獄。再如,駙馬都尉石碌,一天在家裏責罵傭人、責罵太監員寶,王振知道後非常憤怒,他把石碌逮捕至錦衣衛大牢。

然而,王振的這些肆無忌憚的惡劣行為不但沒有受到明英宗的責備,而且,還得到了明英宗的默許。明英宗對王振非常信任,也很是尊重,他一直稱王振為“先生”,連名字都不叫。這使得王振越來越狂妄,朝中各種身份的人,凡是懼怕王振權力的,都大肆奉承他,比如,有些王侯、公主稱王振為“翁父”;有些趨炎附勢的大臣更是無恥地認王振為“幹爹”。

王振(劇照)

從“麓川之役”開始,王振便跟隨在英宗身邊,找機會攬權,當時,因為有王太皇太後和“三楊”的製約而沒有能得逞,可是,英宗親政之後,王振便不受約束了,他慫恿英宗禦駕親征,導致了“土木堡之變”的慘劇發生。據說,“土木堡之變”是因為王振接受瓦剌的賄賂,但他受賄之後,減少對瓦剌太師也先得賞賜,這才引起瓦剌軍率兵入侵的。

惡有惡報,王振極力勸英宗親征,以達到他展示自己權力、並進一步爭功擅權的目的,可是,最後卻導致英宗被俘,而王振也被明軍中憤怒的將領殺死了,這是罪有應得。

“土木堡之變”後,朝中的局勢發生了重大的變化,英宗被虜,景泰帝朱祁鈺即位,而後,英宗被接回京城,當了太上皇,再後來,朱祁鎮又搞政變,奪回了皇權。天順元年(1457年),英宗複辟成功之後,下詔為王振正名,並以香木為王振造雕像,為王振祭葬招魂,而且,還在智化寺北院建旌忠祠,以祭祀王振的亡靈。英宗的荒唐舉動讓朝中的宦官的野心更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