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實幹是一種胸懷——忘掉學曆,從零學起
1.過去不等於未來
美國新澤西州的一所小學裏,一個由26個孩子組成的班級被安排在教學樓一間很不起眼的教室裏。他們都是一些曾經“失足”的孩子,有的吸過毒,有的進過少管所。家長、老師、學校對他們非常失望,甚至想放棄他們。
就在這個時候,一個叫菲拉的女教師接手了這個班,菲拉不像以前的老師那樣整頓紀律,而是給大家出了一道選擇題:選出一位在後來能夠造福於人類的人,有三個候選人,他們分別是:
A篤信巫醫,有兩個情婦,有多年的吸煙史,而且嗜酒如命。
B曾經兩次被趕出辦公室,每天要到中午才起床,每晚都要喝大約一公升的白蘭地,而且有過吸食鴉片的紀錄。
C曾是國家的戰鬥英雄,一直保持素食的習慣,不吸煙,偶爾喝一點啤酒,年輕時從未做過違法的事。
大家都選擇了C。
菲拉公布答案:A是富蘭克林·羅斯福,擔任過四屆美國總統;B是溫斯頓·丘吉爾,英國曆史上最著名的首相;C是阿道夫·希特勒,法西斯惡魔。
大家都驚呆了。
此時,菲拉說:“孩子們,你們的人生才剛剛開始,過去的榮譽和恥辱隻能代表過去。真正能代表一個人一生的,是他現在和將來的作為。從現在開始,努力做自己一生中最想做的事情,你們都將成為了不起的人。”
一番話改變了這26個孩子一生的命運。其中就有今天華爾街上最年輕的基金經理人——羅伯特·哈裏森。
“過去的榮譽和恥辱隻能代表過去。”菲拉老師哲理性的話語讓我們感受到一種教育理念的閃光。
現實生活中,曾經獲得榮譽或者犯過錯誤的孩子比比皆是。“榮譽”也好,“錯誤”也罷,隻能代表他們的過去,絕不能以此斷定他們的將來。古人雲:小時了了,大未必佳。同樣,有過不光彩經曆的孩子,其未來未必就黯淡無光。真正能代表一個人一生的,是他的現在和將來的作為。
在美國有位私生子,沒有家人,過著流浪的生活,身邊很多人都恥笑她是私生子。故意問她:“你是誰家的孩子”來給她難堪,她內心非常痛苦,她看不到人生的快樂,看不到前途的光明。
13歲那年的某一天,她在教堂做禮拜。臨走的時候,牧師叫住了她,對她說:“過去不等於未來,人生重要的不是你的過去,重要的是你的將來。隻要改變你的態度,別人擁有的,你也可以擁有。”
如果別人問你是誰家的孩子,你可以說,“你是上帝的孩子。”
從這一天起,那位女孩改變了她的態度。她不再在意別人的恥笑和白眼,遇到任何不開心的事,她對自己說“過去不等於未來。”
最後她成為世界500強最著名的女企業家之一。
過去不等於未來,過去的都過去了,關鍵是未來。過去決定了現在,而不能決定未來,隻有現在的作為及選擇才能決定我們的未來。
放下昨天的包袱,從現在開始,為美好的明天而努力。
2.以變應變,才有出路
在一次培訓課上,企業界的精英們正襟危坐,等著聽管理教授關於企業運營的報告。門開了,教授走進來,矮胖的身材圓圓的臉,左手提著個大提包,右手擎著一個圓鼓鼓的氣球。精英們很奇怪,但還是有人立即拿出筆和本子,準備記下教授精辟的分析和坦誠的忠告。
“噢,不,不,你們不用記,隻要用眼睛看就足夠了,我的報告將非常簡單。”教授說道。
教授從包裏拿出一隻開口很小的瓶子放在桌子上,然後指著氣球對大家說:“誰能告訴我怎樣把這隻氣球裝到瓶子裏去?當然,你不能這樣,嘭!”教授滑稽地做了個氣球爆炸的姿勢。
眾人麵麵相覷,都不知教授葫蘆裏賣的什麼藥,終於一位精明的女士說:“我想,也許可以改變它的形狀……”
“改變它的形狀?嗯,很好,你可以為我們演示一下嗎?”
“當然。”女士走到台上,拿起氣球小心翼翼地捏弄。她想利用橡膠柔軟可塑的特點,把氣球一點點塞到瓶子裏。但這遠遠不像她想的那麼簡單,很快她發現自己的努力是徒勞的,於是她放下手裏的氣球,道:“很遺憾,我承認我的想法行不通。”
“還有人要試試嗎?”
無人響應。
“那麼好吧,我來試一下。”教授道。他拿起氣球,三下兩下便解開氣球嘴上的繩子,“嗤”的一聲,氣球變成了一個軟耷耷的小袋子。
教授把這個小袋子塞到瓶子裏,隻留下吹氣的口在外麵,然後用嘴巴銜住,用力吹氣。很快,氣球鼓起來,脹滿在瓶子裏,教授再用繩子把氣球的嘴給紮緊。“瞧,我改變了一下方法,問題迎刃而解了。”教授露出了滿意的笑容。
教授轉過身,拿起筆在寫字板上寫了個大大的“變”字,說道:“當你遇到一個難題,解決它很困難時,那麼你可以改變一下你的方法。”他指著自己的腦袋,“思想的改變,現在你們知道它有多麼重要了。這就是我今天要說明的。”
精英們開始交頭接耳,一些人臉上露出頑皮的笑意。教授揮動雙手示意大家安靜,然後說:“現在,我們做第二個遊戲。”他的目光將眾人掃視一遍,指著一個戴眼鏡的男子說:“這位先生,你願意配合我完成這個遊戲嗎?”
“願意。”戴眼鏡的男子走到台上。
教授說:“現在請你用這隻瓶子做出5個動作,什麼動作都可以,但不能重複。好,現在請開始。”
男子拿起瓶子,放下瓶子,扳倒瓶子,豎起瓶子,移動瓶子,5個動作瞬間就完成了。教授點點頭,道:“請你再做5個,但不要與剛才做過的重複。”
男子又很輕易地完成了。
“請再做5個。”
等到教授第五次發出同樣的指令時,男子已經滿頭大汗、狼狽不堪。教授第六次說出“請再做5個”時,男子突然大吼一聲:“不,我寧願摔了這瓶子也不要再讓它折磨我的神經了。”
精英們笑了,教授也笑了,他麵向大家,說道:“你們看到了,變有多難,連續不斷地變幾乎使這位親愛的先生發瘋了。可你們比我還清楚、商戰中變有多重要。我知道那時你們就是發瘋也要選擇變,因為不變比發瘋還要糟糕,那意味著死亡。”
現在,精英們對這場別開生麵的報告品出點味道來了,他們微笑地互相交換著目光。
停了片刻,教授又開口了。“現在,還有最後一個問題,這是個簡單的問題。”他從包裏拿出一隻新瓶子放到台上,指著那隻裝著氣球的瓶子說:“誰能把它放到這隻新瓶子裏去?”
精英們看到這隻新瓶子並沒有原來那個瓶子大,直接裝進去是根本不可能的。但這樣簡單的問題難不住頭腦機敏的精英們,一個高個子的中年男人走過去,拿起瓶子用力向地上擲去,瓶子碎了,中年人拾起一塊塊殘片裝入新瓶子。
教授點頭表示稱許,精英們對中年人采取的辦法並沒有感到意外。
這時教授說:“先生們女士們,這個問題很簡單,隻要改變瓶子的狀態就能完成,我想你們大家都想到了這個答案,但實際上我要告訴你們的是:一項改變最大的極限是什麼。瞧!”教授舉起手中的瓶子,“就是這樣,最大的極限是完全改變舊有狀態,徹底打碎它。”
教授看著他的聽眾,補充道:“徹底的改變需要很大的決心,如果有一點點留戀,就不能夠真的打碎。你們知道,打碎了它就是毀了它,再沒有什麼力量能把它恢複得和從前一模一樣。所以當你下決心要打碎某個事物時,你應當再一次問自己:我是不是真的不會後悔。”
講台下麵鴉雀無聲,精英們琢磨著教授話中的深意。教授收拾好自己的包,說:“感謝在座的諸位,我的報告結束了。”然後他飄然離去。
這個世界,這個社會,每天都在改變,我們每個人身處的環境每天也在改變。如果自己不改變,那麼你就很難適應這個“變”的世界。成功從改變自我開始,成功從適應改變開始。沒有人可以在一成不變中獲得生存和成功。要使事情變得更好,先要讓自己變得更好。要想改變別人,先要改變自己。重複過去的行為隻能得到過去的結果,要得到不一樣的結果就要改變我們的行為。
小蛇問大蛇:“蛇該怎麼生活。”
大蛇說:“童年時快樂活潑,青年時發現自我,壯年時朝前奮鬥,老年時安逸任遊。”
小蛇問:“你是說每個階段都要改變自己,戰勝自己。”
大蛇說:“沒錯,一條蛇一生隻有一個自己就太可憐了。學不會蛻皮,就隻有死路一條。”
在英國威斯敏斯特教堂的地下室,聖公會主教的墓碑上寫著這樣的一段話:
當我年輕的時候,我的想像力沒有受到任何限製,我夢想改變整個世界。
當我漸漸成熟明智的時候,我發現這個世界是不可能改變的,於是我將眼光放得短淺了一些,那就隻改變我的國家吧!但是這也似乎很難。
當我到了遲暮之年,抱著最後一絲希望,我決定隻改變我的家庭、我親近的人——但是,唉!他們根本不接受改變。
現在在我臨終之際,我才突然意識到:如果起初我隻改變自己,接著我就可以改變我的家人。然後,在他們的激發和鼓勵下,我也許就能改變我的國家。再接下來,誰知道呢,或許我連整個世界都可以改變。
3.不要安於現狀
新聞界的“拿破侖”——《倫敦泰晤士報》的大老板思克利士爵士,最初每月隻能拿到80元,他對自己的處境非常不滿,之後當他掙到上萬時,也不滿足,直至成為億萬富翁,他仍不滿足。同時他對於那些自我滿足的人,是很反感的。
有一次,他在一個他從未見過的助理編輯的辦公桌前停了下來,和那個助理編輯聊了起來:“你來這裏多久了?”
“將近三個月了。”那個助理編輯回答說。
“你覺得怎麼樣?你喜歡你的工作嗎?對我們的辦事程序熟悉嗎?”
“我很喜歡我現在的工作。”
“你現在的薪水是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