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袁紹傳
【提要】
袁紹(?—202年)出身於四世三公的大官僚家庭,他是東漢末年世家大族割據勢力的代表人物。
世家大族是東漢王朝統治的支柱,但東漢末年宦官專權,排擠了世家大族的勢力,所以黃巾起義一被鎮壓,世家大族也紛紛擁兵稱雄,討伐宦官勢力。袁紹作為世家大族的代表人物迅速崛起,擁有冀、青、幽、並四州,成為北方中國最大的割據勢力。但是世家大族在政治上已腐朽沒落,他們得不到庶族地主的支持,也很容易引起人民群眾的反對,其力量急遽衰落。袁紹在官渡之戰以後,很快衰敗,而讓位於代表庶族地主利益的曹操集團,充分說明了世家大族在東漢末期的命運。當然世家大族(世族地主)的最終消亡尚需要一個較長的曆史過程,袁紹的失敗隻是標誌著世家大族勢力消亡的開始。
袁紹失敗的關鍵在於他缺乏遠大的政治目光,而擁有冀、青、幽、並四州以後又急於重建世家大族的統治。這樣他開始時想擁立幽州牧劉虞為帝,以後又未能奉迎獻帝,失去了掌握政治主動權的機會。更加失策的是他“欲令諸兒各據一州”,想建立袁氏家族的統治,失去了非袁氏家族的支持者。袁紹誌大才疏,缺乏軍事指揮才能。他與曹操對抗,始終采取錯誤的速戰速決的戰略方針,同時又多次拒絕部下正確的建議,貽誤了戰機,終於身敗名裂。
本文節錄了《袁紹傳》中誅宦官、討董卓、爭冀州及官渡之戰等內容。其中對官渡之戰的敘述,行文簡潔明快,詳略得當,是敘事散文中精采的篇章。
【原文】
袁紹字本初,汝南汝陽人也。高祖父安,為漢司徒。自安以下四世居三公位,由是勢傾天下。紹有姿貌威容,能折節下士,士多附之,太祖少與交焉。以大將軍掾為侍禦史,稍遷中軍校尉,至司隸。
【譯文】
袁紹字本初,汝南郡汝陽縣人。他的高祖袁安,在東漢章帝時曾任司徒。自袁安以後,又接連四世在朝廷中官居“三公”的高位,因而袁氏家族權傾朝野,名震天下。袁紹長得身材魁梧,容貌威嚴,雖出身豪門望族,卻也能放下架子結交社會下層的賢達之士,所以很多人都願意投靠他。太祖曹操少年時就曾與他有過交往。最初以大將軍掾屬身份任侍禦史,漸漸升為中軍校尉,以後又做到司隸校尉。
【原文】
靈帝崩,太後兄大將軍何進與紹謀誅諸閹官,太後不從。乃召董卓,欲以脅太後。常侍、黃門聞之,皆詣進謝,惟所錯置。時紹勸進便可於此決之,至於再三,而進不許。令紹使洛陽方略武吏檢司諸宦者。又令紹弟虎賁中郎將術選溫厚虎賁二百人,當入禁中,代持兵黃門陛守門戶。中常侍段珪等矯太後命,召進入議,遂殺之,宮中亂。術將虎賁燒南宮嘉德殿青瑣門,欲以迫出珪等。珪等不出,劫帝及帝弟陳留王走小平津。紹既斬宦者所署司隸校尉〔樊陵、河南尹〕許相,遂勒兵捕諸閹人,無少長皆殺之。或有無須而誤死者,至自發露形體而後得免。宦者或有行善自守而猶見及。其濫如此。死者二千餘人。急追珪等,珪等悉赴河死。帝得還宮。
董卓呼紹,議欲廢帝,立陳留王。是時紹叔父隗為太傅,紹偽許之,曰:“此大事,出當與太傅議。”卓曰:“劉氏種不足複遺。”紹不應,橫刀長揖而去。紹既出,遂亡奔冀州。侍中周毖、城門校尉伍瓊、議郎何顒等,皆名士也,卓信之,而陰為紹,乃說卓曰:“夫廢立大事,非常人所及。紹不達大體,恐懼故出奔,非有他誌也。今購之急,勢必為變。袁氏樹恩四世,門生故吏遍於天下,若收豪傑以聚徒眾,英雄因之而起,則山東非公之有也。不如赦之,拜一郡守,則紹喜於免罪,必無患矣。”卓以為然,乃拜紹勃海太守,封邟鄉侯。
【譯文】
靈帝駕崩,何太後之兄、大將軍何進與袁紹密謀誅殺朝中宦官。何太後不同意。何進於是暗中聯絡並州牧董卓,讓他帶兵入京請誅宦官,想以此來脅迫何太後。朝中的常侍、黃門等宦官們聽到這個消息,都跑到何進家裏謝罪,袁紹再三勸何進就在這時候下手,何進不同意,隻是命他謀劃派出一些機智的武吏監視督查宦官們的行動,同時安排袁紹的弟弟、虎賁中郎將袁術選拔二百名可靠的士兵進入宮中,取代原來那些持兵器把守宮門的黃門侍者。中常侍段珪等人假傳太後的命令,召何進入宮議事,將何進殺死,宮中大亂。袁術聞訊立即帶兵趕來,命士兵舉火燒南宮嘉德殿的青瑣門,以逼迫宦官出來投降。段珪等宦官便劫持少帝劉辯和皇弟陳留王劉協,逃往小平津渡口。袁紹先在京城中擒殺了宦官所任命的司隸校尉許相,然後命令士兵滿宮中搜捕閹人,不分年幼年長,一律斬首。有的人本來並不是宦官,隻是由於沒長胡子,也被士兵們當成宦官胡亂給殺掉了,以至於有的人為了證明自己不是宦官,隻好脫下衣服讓士兵們當場查驗才得以幸免。宦官中有些行善自守的入也被殺害,可見濫殺到什麼程度。最終被殺者不下兩千餘人。袁紹發現宦官們劫持皇帝向北逃竄,又率兵急追。段珪等人全都投黃河自殺,少帝得以返回洛陽宮。
率兵入京的董卓找來袁紹共同商議廢掉少帝劉辯,另立九歲的陳留王為皇帝。此時袁紹的叔父袁隗為朝中太傅,袁紹假裝同意,對董卓說:“另立新君乃國家大事,容我回頭找太傅商量一下。”董卓很不高興,蠻橫地說:“劉家的種不足以再保存下去了。”袁紹不說話,抽出佩刀握在手裏向董卓深深一揖揚長而去。袁紹一出來,便急忙逃往冀州。朝中大臣如侍中周毖、城門校尉伍瓊、議郎何顒等都是當時的名士,董卓很信任他們,但這些人內心都向著袁紹。因而他們勸說董卓:“朝廷中君王廢立大事,本來就不是一般人可以參與的。袁紹目光短淺無全局觀念,他是因為害怕而逃走,並非心懷鬼胎,有不良企圖。如今您如果緝拿過急,把他逼得無路可走,那就會逼出變故來。他們袁氏家族連續四代在朝中做官,門生故吏遍布天下。若是袁紹號召四方英雄豪傑與您作對,那麼各地都會響應他的召喚而起兵,如此一來山東一帶非閣下所有了。不如宣布赦免袁紹的罪過,任命他為一郡太守,這樣袁紹必然會為免罪又得官而高興,您也就不必擔心了。”董卓認為有理,於是任命袁紹為勃海太守,封邟鄉侯。
【原文】
紹遂以勃海起兵,將以誅卓。語在《武紀》。紹自號車騎將軍,主盟,與冀州牧韓馥立幽州牧劉虞為帝,遣使奉章詣虞,虞不敢受。後馥軍安平,為公孫瓚所敗。瓚遂引兵入冀州,以討卓為名,內欲襲馥。馥懷不自安。會卓西人關,紹還軍延津,因馥惶遽,使陳留高幹、潁川荀諶等說馥曰:“公孫瓚乘勝來向南,而諸郡應之。袁車騎引軍東向,此其意不可知,竊為將軍危之。”馥曰:“為之奈何?”諶曰:“公孫提燕、代之卒,其鋒不可當。袁氏一時之傑,必不為將軍下。夫冀州,天下之重資也,若兩雄並力,兵交於城下,危亡可立而待也。夫袁氏,將軍之舊,且同盟也,當今為將軍計,莫若舉冀州以讓袁氏。袁氏得冀州,則瓚不能與之爭,必厚德將軍。冀州入於親交,是將軍有讓賢之名,而身安於泰山也。願將軍勿疑!”馥素恇怯,因然其計。馥長史耿武、別駕閔純、治中李曆諫馥曰:“冀州雖鄙,帶甲百萬,穀支十年。袁紹孤客窮軍,仰我鼻息,譬如嬰兒在股掌之上,絕其哺乳,立可餓殺。奈何乃欲以州與之?”馥曰:“吾,袁氏故吏,且才不如本初,度德而讓,古人所貴,諸君獨何病焉!”從事趙浮、程奐請以兵拒之,馥又不聽。乃讓紹,紹遂領冀州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