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關羽傳(1 / 2)

12關羽傳

【提要】

關羽(俗稱關公)的形象,在我國可謂婦孺皆知。但曆史上的關羽究竟是怎樣一個人?可以讀一讀這篇傳。從傳中我們可以看到,關羽確是一員勇猛非凡的虎將,但他也隻不過是個有勇無謀的武夫。他缺乏政治頭腦,不懂得聯吳抗曹的重要性,拒絕孫權的聯姻。他驕傲自大,目空一世,不能搞好與其他將領的關係,導致糜芳、士仁的叛變;他顧頭不顧尾,被呂蒙、陸遜所麻痹,撤除後方的守備(參看本書《陸遜傳》)。結果是丟了腦袋,失了荊州,給蜀漢造成極其不利的局麵。平心而論,關羽的後期實在是過大於功。人們曆來稱道劉、關、張之間至死不渝的友情和關羽的忠義,對這一點要做具體分析,不應完全否定,但也不能過分誇大,更不能盲目效法。宋代以後,封建統治者為了表彰“忠義”,主要是宣揚忠君,對關羽的事跡和功績大加渲染,追封為公、為王、為帝、為神,窮鄉僻壤都有關帝廟,許多人家供奉關羽的神位,我們要將這個被人為地神化的關羽與真實的關羽區分開來。

【原文】

關羽字雲長,本字長生,河東解人也。亡命奔涿郡。先主於鄉裏合徒眾,而羽與張飛為之禦侮。先主為平原相,以羽、飛為別部司馬,分統部曲。先主與二人寢則同床,恩若兄弟。而稠人廣坐,侍立終日,隨先主周旋,不避艱險。

【譯文】

關羽字雲長,本字長生,河東郡解縣人。因事逃亡到涿郡。先主在家鄉招合人眾,關羽和張飛做他的侍衛。先主任平原國相,以羽、飛為別部司馬,分別統領部隊。先主與二人寢則同床,恩如兄弟;但在稠人廣坐之中,二人則整天站在旁邊侍衛,先主走到哪兒就跟到哪兒,不避艱險。

【原文】

先主之襲殺徐州刺史車胄,使羽守下邳城,行太守事,而身還小沛。建安五年,曹公東征,先主奔袁紹。曹公禽羽以歸,拜為偏將軍,禮之甚厚。紹遣大將(軍)顏良攻東郡太守劉延於白馬,曹公使張遼及羽為先鋒擊之。羽望見良麾蓋,策馬刺良於萬眾之中,斬其首還,紹諸將莫能當者,遂解白馬圍。曹公即表封羽為漢壽亭侯。初,曹公壯羽為人,而察其心神無久留之意,謂張遼曰:“卿試以情問之。”既而遼以問羽,羽歎曰:“吾極知曹公待我厚,然吾受劉將軍厚恩,誓以共死,不可背之。吾終不留,吾要當立效以報曹公乃去。”遼以羽言報曹公,曹公義之。及羽殺顏良,曹公知其必去,重加賞賜。羽盡封其所賜,拜書告辭,而奔先主於袁軍。左右欲追之,曹公曰:“彼各為其主,勿追也。”

【譯文】

建安四年先主襲殺徐州刺史車胄,使關羽守下邳城,代理沛郡太守,而自己回沛縣。建安五年,曹公東征先主,先主失敗投奔袁紹。曹公擒獲關羽而歸,任命為偏將軍,以禮厚待他。後來袁紹派大將顏良在白馬縣進攻東郡太守劉延,曹公叫張遼和關羽為先鋒去打顏良。關羽望見顏良兵車上的旗幟車蓋,打馬刺顏良於千軍萬馬之中,斬其首而還,袁紹的部將沒人能抵擋,因而解除了白馬的包圍。曹公立即上表封關羽為漢壽亭侯。起初,曹公愛關羽為人勇壯,但觀察他的神情好象沒有久留的意思,便對張遼說:“你試問問他的真實想法。”過後張遼將此事問關羽,關羽感歎說:“我非常了解曹公待我很好,但我受劉將軍的厚恩,發誓生死與共,我不能背叛他。我今後是不會留在這裏的,但我要立功以報答曹公,然後再走。”張遼把關羽的話回報曹公,曹公很讚賞他的忠義。等到關羽殺了顏良,曹公知道他必定會離開,對他重加賞賜。關羽把所賜的東西全部封存起來,留下書信告辭,到袁紹軍中投奔先主。曹公左右的入要去追趕,曹公說:“人家各為其主,不要追了。”

【原文】

從先主就劉表。表卒,曹公定荊州,先主自樊將南渡江,別遣羽乘船數百艘會江陵。曹公追至當陽長阪,先主斜趣漢津,適與羽船相值,共至夏口。孫權遣兵佐先主拒曹公,曹公引軍退歸。先主收江南諸郡,乃封拜元勳,以羽為襄陽太守、蕩寇將軍,駐江北。先主西定益州,拜羽董督荊州事。羽聞馬超來降,舊非故人,羽書與諸葛亮,問超人才可誰比類。亮知羽護前,乃答之曰:“孟起兼資文武,雄烈過人,一世之傑,黥、彭之徒,當與益德並驅爭先,猶未及髯之絕倫逸群也。”羽美須髯,故亮謂之“髯”。羽省書大悅,以示賓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