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色昏沉,遠方的青山遮住了最後一絲殘陽。
在一條向東南方向伸展的官道上,一支三百人的騎隊宛如一條流動的長河,正在無聲無息的急速前行著。
這支騎隊穿的是大漢官兵的製式甲胄,可卻沒有打出任何旗幟,讓人不得不懷疑這支看似官軍模樣的騎隊,會不會是一支作亂的叛軍。
叛軍背棄了大漢朝廷,自然不會打出漢軍的軍旗。
然而,任誰都想不到,這支騎隊十分特殊,既算不上是官軍,也不是叛軍,而為首的還是一個大漢帝國的世襲王爺。
軒轅宸在隊伍的最前方,與引路的段奇峰,蕭天明一起並肩而騎,後者二人不時的望向軒轅宸,各種紛繁複雜的感覺一起湧上心頭。
當聽到軒轅宸這個名字時,段奇峰和蕭天明第一反應是震驚,他們沒有聽說過軒轅宸,也不知他是北涼王,可是對於軒轅這個姓氏的含義卻是十分清楚。
大漢帝國隻有皇室子孫才姓軒轅!
震驚之餘,二人更多的是疑惑,他們不明白一個皇族子弟為什麼不在自己的封地,而會出現在劍南道,難道是為了剿匪平叛?
這個解釋完全說不通,朝廷根本就沒有下達過讓藩王率軍進駐劍南道的指令,就算真的是來平叛的話,也應該去和龍武軍取得聯係,而不是呆在龍王山上。
還有一點最讓段奇峰和蕭天明二人感到心驚,那就是在沒有得到朝廷允許的情況下,任何藩王都不能離開封地,一旦違背就會被視為謀反。
難道說這個叫軒轅宸的王爺是個反王?
段奇峰和蕭天明不敢再想象下去,真相可能比他們被裹挾上山為賊更為可怕,不過他們倒也有幾分隨遇而安的樂觀,畢竟嶗城被破時,他們已經算是死過一回,將來不管如何也差不過一個死字。
而軒轅宸之所以敢把姓名告知二人,是因為隱瞞沒有任何的意義。
他率領八百騎兵南下劍南道,一路上輕裝疾行,並沒有弄出太大的動靜,可也必然逃不過大漢朝廷無處不在的眼線,所以他並不在乎多讓幾個人知道自己的身份。
當然,軒轅宸的坦白也有換取段奇峰和蕭天明二人好感的意圖。
他根基太弱,又在劍南道立足未穩,急需有人才投效麾下。
而段奇峰和蕭天明都算得上是良才,品行操守也是上乘,若能得到二人的真心輔佐,絕對是軒轅宸南下劍南道以來的最大收獲。
夜深如墨,一彎明月已掛在了天邊。
大約還有十幾裏地,軒轅宸就可到達此行的第一個目的地,李莊。
從蕭天明的口中得知,李莊的當家人名叫李宗望,今年已有六十高齡,外人都會客氣的稱呼他一聲李老太爺。
這位李老太爺所在的家族在周邊地界算得上頗有名氣,卻並非是個極有名望的家族,也不是擁有巨大財富或是權勢的家族,但一直都是外人最不敢惹的家族。
因為這個家族尚武,家風極其的凶悍。
李宗望有七個子女,無論男女皆是習武之人,而李莊百姓也是尚武成風,連六七歲的幼兒都會幾下拳腳,莊裏還組建了一支五百人的鄉兵,過去一直幹著押鏢,以及給大戶人家看家護院的勾當。
而在劍南道亂起之後,這支鄉兵就成為了李莊安全的保障。
李莊武力之盛,周邊縣鎮無一可比。
因此,李莊吸引到了方圓數十裏內的無數百姓前來避難,李宗望麵對投奔而來的百姓從無拒絕,而且為了能夠接納更多的百姓,他召集莊內富戶,捐糧捐錢,出人出力,擴建李莊,築堡自衛。
短短半年時間內,李宗望幾乎把李莊改建成了一座堅不可摧的軍堡,鄉兵人數也從五百增致一千,他還不斷購買盔甲和兵器,把鄉兵武裝的比官軍還強。
李宗望心懷仁慈,可他的身家也容不得無限製的揮霍,因此每個進入李莊避難的人都要提供一定數量的糧食,沒有糧食那就以人力相抵,平日裏在莊裏幹些力所能及的活計,總之就是一句話,李莊大門敞開,但也不養閑人。
李莊可以在劍南道混亂時局中生存,除了擁有自保的武力外,還要歸功於李宗望八麵玲瓏的處事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