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是,為了使他辛苦打下的皇位能傳給朱家的後代,朱元璋再一次大開殺戒。他為此又殺了許多人,包括所有他認為有一點可能威脅今後繼承他皇位的人,也包括替他打下了一半天下的徐達元帥,他的開國功臣第一人李善長、劉伯溫等等。這些人非常無辜,但這不完全是朱元璋的過錯。皇權的存在,注定是要產生無辜的人,這無辜人數量的多少,這才該由掌握皇權人的德行來決定。這麼來看,朱元璋德行不是很好。但如果他不是皇帝,以他的吃苦耐勞、堅忍不拔的精神,一定會是一個受人誇讚的農夫或和尚。
但不管怎麼說,對於中國,朱元璋是有功的。他結束了元朝的殘酷統治,從元末戰亂的廢虛上建立起一個新的,充滿朝氣的強大帝國。但是,由於朱元璋太多的狼性,由於他過份的自我意識,使他在獨裁的欲望下做出許多對社會發展有害的事情:他扼殺了一個平貧興起時代該有的民主意識,窒息了民眾的創造精神,使罪惡的獨裁統治發展到繼秦始皇之後的第二次高峰,嚴重地影響了中國民主社會的發展進程。
過來的曆史證明,當初如果換一個人當皇帝,多災多難的中國民眾,日子或許會好過許多。這樣的思考或許有人說是毫無作用,但實際上還是很有借鑒意義的。因為,皇權可能會滅,權威卻會一直存在,直到人類的未來。
楊雪舞
對於朱元璋,我一直非常好奇。一個鄉下苦極困極的農家小孩,隻花了15年,怎麼就能打出一個天下,當上皇帝?我好奇了二十多年,這期間,凡有朱元璋的書籍、電影、電視,就要去看,結果總不滿意。因為我堅信任何事情的成功總有他的原因,而什麼風水、麵相不可能是成就一個皇帝的原因。
終於有一天,我開始認真地閱讀的明史,希望找出朱元璋成功的原因。這一找就是五年。我慢慢地讀,細細地想,從那些平實的記錄中,竟也逐漸看到一個真實而又鮮活的朱元璋,我終於決定以小說的形式展示出來,目的是讓別人也看到一個真實的朱元璋。
開始動筆是在2000年的春天,真正是“東風隨春歸,發我枝上花”的好時光。我買了三張《中國地圖》,加上一本《孫子兵法》,還有一部《二十四史》,共三個主要寫作資料,每天淩晨早起,不是伏案急書,便是在三個資料裏尋覓、思考,直到下午三時,這才出門去走一走。
“天不言而四時行,地不語而百物生”。就這樣,我在書齋裏度過了“野芳發而幽香”的春,度過了“佳木秀而繁陰”的夏,進入了“風霜高潔”的秋。“天之於物,春生秋實”,我的拙作《千古梟雄朱元璋》也順時而完稿了。
這部書稿,因為是寫曆史上的人物,所以就該真實地努力去表現曆史精髓的真;又因為它是小說,就該給讀者以文學上的美感和歡悅。這就要求我不僅要充分掌握有關資料,更主要的是能夠高屋建瓴地把握曆史,展示細節。這些,我都盡了力去做,但由於個人的知識有限,難免有許多不足,還望讀者批評指正。
對於朱元璋,我認為他的一生有許多汙點,有許多的遺憾,特別是他成功後,因沒有一種合理的製度而集權,因集權而褻瀆文明、濫殺無辜,給原本血腥味就很濃的帝王頭上,又潑了更多的汙血。當我設身處地地替他想了想,感到曆史似乎又隻能這麼一步步走來,或許是人的生命有限、個人的精力有限、創造力有限,或許這就是曆史的規律?
朱元璋在元朝的廢墟上建立了一個新的王朝,他再無能力去改變曆代王朝留下的製度,由於封建製度權利鬥爭的殘酷性,他隻能選擇集權?!這些,都是我在進一步思考的問題。但是,就他個人奮鬥史來說,是有許多值得後人學習的地方,就他結束群雄紛爭,最後徹底推翻一個已經腐朽的舊王朝、建立統一的國家這一點上來說,朱元璋是有功於中國人的。
朱元璋的許多超於常人的閃光點,就在他從乞丐走向皇權的過程中。為了成功,他吸納眾人之所長,來成就自己的事業的為人處世;在群雄爭戰中,他展示出超乎常人的軍事天才;他的敏銳的目光、大膽與魄力;他的驚人的毅力和勇往直前、壓倒一切的精神;特別是,他在難以生存的困境中,總是心平氣和、沉著冷靜,睜大雙眼,去捕捉,去抓住每一個機遇,盡最大限度努力去爭取勝利,從不言敗的精神……等等這些,都是令人神往和值得鑽研學習、借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