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爭天下下(2 / 3)

見劉伯溫不吱聲,徐達催促說:

“還請軍師將破敵良策快快道來。”

劉伯溫湊近徐達,一一道出自己的謀劃,最後敦告徐達:

“如國公問起,為何大軍不發,你隻說軍師如此安排,實屬無法。這樣,他就不會催你,也不會來問我。”

徐達點頭應允。

第二天,進攻合肥的十二萬大軍,隻有先鋒胡大海率領二萬出發,常遇春與徐達仍留在南京。朱元璋聞報,也不作理會,隻是每天與李善長議論造船練軍之事。到第八天,仍不見徐達、常遇春發兵合肥,便找來徐達,問道:

“何以還不發兵合肥?”

“軍師如此安排,我也不知詳情。”

“既如此,肯定有他的道理。”朱元璋說。

又過三日,仍不見發兵,朱元璋急了,讓吳良去召劉伯溫,可吳良剛到聚賢館門前,又被朱元璋派來的人喚了回去。

“算了,由他去。”朱元璋說。他雖然相信劉伯溫這麼做自有其道理,但又氣惱他不給自己說明,想去問徐達,又覺得老是這麼去問,未免有損自己威信。於是,便強忍著,沉住氣,不去問,隻暗暗派人盯緊劉伯溫,一有消息,馬上稟報。

到第三十八天,朱元璋想起此事,額上便冒汗,真恨不得親手將劉伯溫抓來問問清楚。這時,他的密探來報,胡大海在合肥,被方明軍打得落花流水。朱元璋再也忍不住了,派吳良去找劉伯溫。過了不久,吳良隻身來報:

“劉伯溫隨徐達、常遇春正在集合大軍,準備今日午時前往合肥。”

朱元璋長長地舒了口氣,仍不免搖搖頭說:

“這個劉伯溫!”

這時,郭英副將李進飛馬來報:

“張士誠派兵攻打常州,郭英受傷,常州危在旦夕。”

朱元璋聽了,令曰:

“李進速回常州,與郭英共同堅守。關於常州被圍之事,不得與任何人言。”

李進聽罷,深信朱元璋必有良策,救援常州,於是顧不上回家一見老母,飛身上馬,又奔常州而去。

朱元璋默然無語,心裏喊道:

“帝皇之爭,理當如此。郭英,委屈你了,如真蒙難,我定會厚待你的妻子兒女。”

117、

張士誠讓方明軍重兵守合肥,主要是想在安徽也伸一條腿。反正方明軍不是自己的謫係,留在身邊,有些擔心,放在外麵,總會給自己占著些城池。方明軍接管合肥後,即刻加築了城牆,堅固了城門,駐軍五萬於城南,三萬均守城牆各處要寨。胡大海兵到合肥時,方明軍已全部安排妥當。

胡大海率二萬人馬,離城十裏安營紮寨,第二天一早,便傾巢而到合肥城下。胡大海在眾將士的簇擁下,指名道姓,挑戰方明軍。

整整一天,胡大海喊得累了,讓士兵們齊喊,士兵們也喊累了,方明軍就是不作理會。第二天,又是如此,第三天還是如此。直到第十五天。城門突然大開,方明軍一馬當先,率眾衝殺出來,胡大海見了,挺槍迎上。就在城門前,倆人刀來槍去,戰了百餘合回,不分勝負。隻見方明軍越殺越勇,突然大喊一聲,揮刀指揮眾將士殺來。胡大海抵擋不住,勒馬便逃。方明軍也不追趕,下令收軍回城。

第二日,胡大海又來。方明軍見了,大開城門,率眾軍殺將出來,胡大海連戰也不敢,扭頭撤軍。方明軍還是不追趕,收軍回城。

第三日……直到第三十八日還是如此。這天劉伯溫與徐達悄然到離合肥五十裏的青峰山,碰到如約而來的胡大海。

“將軍兵敗幾回?”劉伯溫問。

“已有三十八回。”

“方明軍都不追趕?”

“不追。”

“將軍可速回去,明日再去叫戰,敵出便速撤退,一路退到青峰山來。途中千萬不要戀戰,這回方明軍一定會追得你喘息不贏。等到後麵我軍喊殺聲起,再回頭來掩殺。”

“末將遵命。”胡大海告辭去了。

劉伯溫即令徐達、常遇春各帶五萬人馬伏於青峰山兩側,單等方明軍追兵到來。

方明軍確是位智勇雙全的戰將。他見胡大海率兩萬人馬來攻合肥,便深信這裏麵必有問題,於是緊閉城門,派出探馬摸清情況。

探馬來報,合肥東西南北,並無朱元璋人馬。方明軍又讓探馬去南京探聽。知道徐達、常遇春仍在南京,並不去增援被陳友諒圍攻的南昌,就更認為這中間有問題。於是,隻開城門迎戰,卻並不追擊。一連幾天後,張士誠讓人傳來旨令:

“出擊,消滅進攻合肥的敵人!”

方明軍有膽有識,派人前去稟示張士誠,說道:

“敵軍此來,誌在奪城,既不圍攻,又不交戰,顯然是其中有詐。我軍堅守,出戰而不遠追,以逸待勞,當為上策,待陳友諒與朱元璋拚殺正憨時,我再出擊,定當事半功倍。”

誰知張士誠並不理去,又傳來第二道旨:

“追擊,消滅敵人!”

方明軍雖然堅信自己的做法正確,但張士誠一再嚴令,也不得不聽。同時,他此時也認為,朱元璋此舉,隻不過是以攻為守,擔心他們會趁虛去攻南京。於是,一不做二不休,帶了三萬人兵,齊齊追出城去。

胡大海今日溜得特別快,沒等交手,回馬便跑。方明軍劍指逃敵,大聲喝道:

“衝啊!”

這一氣追擊,竟有三十餘裏,來到青峰山下,方明軍憑直覺感到不對勁,下令停止追擊。副將左衝說:

“敵人已進山裏,逃路窮盡,正好一舉殲滅,為何收軍?”

方明軍搖搖頭,還不等他說話,兩聲炮響,兩縷青煙過後。後軍山上飛石滾滾,很快塞住歸路,兩邊山中,左邊是徐達,右邊是常遇春,各率五萬人馬喊殺著衝下山來。前麵胡大海聽得喊聲,也回頭殺來。

方明軍部隊一時大亂。方明軍勵聲高喊,還是大亂不已。這時,半山腰傳來劉伯溫洪亮的喊聲:

“方將軍,良將擇明主而依,歸了吳國公,保你建功立業,萬世留名,倘若不歸,三萬將士,一個不留。”

方明軍仰天長歎一聲,揮劍便要自刎,副將左衝拚命拉著他的右腕,說:

“將軍不可,請將軍顧念這三萬士兵的生命。”

其他將士見了,也紛紛跪下,齊聲道:

“將軍不可,請將軍顧念我等生命。”

方明軍再歎一聲,將手上的劍遠遠擲去。

八節、萬骨枯萎

人們都敬佩以少勝多的戰役指揮家,但其間的殘忍往往是讓人慘不忍睹的,沒有局部最慘烈的犧牲,就不可能有全局的大勝利。

118、

沐英的到來,使鄧友德萬分地高興,隻是高興之餘又聞言朱元璋一時還不能發兵,鄧友德不由得陷入了沉思:如今陳友諒攻城的軍隊有幾十萬,南昌城的守軍,不過三萬餘人。要以一當十,對付陳友諒的虎狼之師,實在讓人犯愁!鄧友德這麼想著,一時低頭不語。

沐英為人,寡言好思,隻是對於鄧友德,卻從來是無話不談。現在,他看見鄧友德低頭不語、麵帶憂慮,知道他是為敵我力量懸殊擔心,便寬慰鄧友德說:

“事情既然如此,我們也隻能盡力為之。拚著我們三人的命,也一定可以把南昌守住,堅持到國公領兵前來。”

朱文正原自持是朱元璋侄兒,不滿意鄧友德為守城主帥,如今自己惹下大禍,又親見趙德勝為他而死,對此鄧友德卻並不深責,不免心中愧疚,隻想將功續罪,對鄧友德也就服服帖帖。於是乎,三人空前團結,商議守城之法。

“陳友諒傾國之兵而來,攻我南昌,定是團團圍住,誌在必得。”沐英說:“因此,我等三人可以分兵把守,勿使一方給敵人有機可趁。”

“但是,敵人主攻方向,肯定常有變化。”鄧友德說:“我認為,敵人始來,主功必在西北門。”

“西北門城牆已後移數十米,敵人已無法憑船直接登岸。未必還敢從那裏入手。”朱文正說。

“憑陳友諒性格,雖然看見我城牆後移,也隻會悖然大怒,卻不會移兵他處。他一定會仗著他人多勢重,自認為無論從什麼地方都可以攻陷我南昌城。由此看來,陳友諒兵至西北門,一定會從那裏攻城。”鄧友德分析說。

“既如此,我們可先以重兵守候西北門,待擊退敵人進攻,再分兵各守城門。”沐英說。

“應該這樣,不過,陳友諒此次攻城,依仗兵力眾多,肯定不會搞什麼重點進攻,一定是全麵攻擊。所以,我想請沐元帥帶一萬五千人馬守西北,朱元帥帶一萬五千人馬守東南,我領一萬人馬居中,往來接應,以應不測。”

沐英、朱文正點頭稱是。沐英初來,情況不很明白,領了任務,忙去城西北,隻見新建的城牆,又高又厚,離江近百步,沐英心中喜歡,令軍士開了城門,要去城外視察。守城將軍李進攔住說:

“元帥請留步,城牆外麵,全是陷井疊疊,一觸即發,根本沒有立足之地。”

沐英聽了,又小心地探望了一番,讚歎地說:“鄧元帥真帥才也,能夠察敵先機,處處都有先見之明。”

“在沿岸江裏,我們也布滿鐵鉤、滕條,敵船靠近,定叫他半天也動彈不得。”李進頗為自豪地說。

“做得真好!鄧元帥已為我們做好了充分的準備,有了這麼兩道防務的屏障。我們到時候一定要竭盡全力,使南昌的西北門固若金湯,不讓一個敵人上得城來!”沐英鼓勵地看著李進,又看了看他身邊的其他將領說道。

“隻是,末將有一個問題,不知可不可問?”李進望著沐英說。

“無論什麼問題,將軍但講無妨。”

“現在敵人十倍於我,倒是無所畏懼。這麼些年來,我們跟著鄧元帥,也打過無數以少勝多的戰爭,結果都取得了勝利。隻是這一次,我們還有這麼多的部隊,為什麼不可以都開拔過來,在這裏消滅陳友諒的軍隊。這個陳友諒,現在可是我們最強大的敵人,為什麼不抓住這個機會?”

實際上,這也是沐英考慮的問題。作為前朝大臣的公子,作為朱元璋的義子,沐英是非常傑出的。每遇戰事,他常常會不由自主地站在統帥的角度來考慮。然而在這幾年戰爭中,他非常清楚地看到,對於每次戰事,他的義父朱元璋都比他看得深遠,比他高明。有不少戰事,開始他並不是都能夠考慮得很清楚,在他堅決地執行之後,往往能夠發現,朱元璋的計謀,比他想的高出一籌。有了這樣的經驗,再加上對朱元璋的忠心耿耿,沐英對朱元璋言聽計從。如今聽了李進的發問,坦率地說:

“將軍所慮,本帥也曾考慮過。這種戰略上的事情,你我都要絕對相信吳國公。當務之急,我們要做的是:多準備箭羽、榴木,到時候能夠居高臨下,殺傷敵人,打敗他們的進攻。至於將軍剛才提到的問題,待勝利之時,自然就會清楚。”

“箭羽、榴木,我們已經準備的十分充足。”李進說著領了沐英,前往查看了軍庫。直到深夜,沐英這才安歇,心中仍然憂慮。在朱元璋的28個義子中,沐英是出類拔萃的,不僅厚重沉穩,而且膽略過人,從定遠跟隨朱元璋以來,經曆多少殘酷的戰爭,從沒有半點怯意。可這一次,是四萬對六十萬,要守住南昌城,他心中實在無底。

“國公啊,鄧元帥與我們,可是盡了全力,一切就靠你保佑了。”

他對北發出心聲,渴望朱元璋能聽得見。

119、

第二天中午時,陳友諒的艦隊順江而下直逼南昌城。十餘丈的大艦,三百餘艘,遮天蔽日,黃羅傘下,陳友諒身邊站著張定邊與張必先。

“陸軍到了嗎?”

“差不多了,待我們拐過這彎,陸軍一定也到了。”張定邊說。

“這回,一定要一舉踏平南昌。”陳友諒說。

“是啊,一定……”這時船已拐過來,張定邊最先看見城牆,忙說:

“皇上你看,這城牆怎麼往後移了。”

“朱元璋!”陳友諒怒眼圓瞪說:“你把城牆移到南京去,我也要踏平你!傳朕的旨意,上岸攻城。”隨著陳友諒的旨意,張定邊指揮令旗舞旗,身邊的戰船飛速向前駛去。剛到岸邊,便被鐵鉤滕疾掛住,怎麼也攏不了岸。

“這個朱元璋,是個縮頭烏龜,就會搞這些下三爛動作。”陳友諒說:“傳朕旨意,盡快清除鐵鉤滕疾,登岸攻城。”

經過一番努力,水兵們才把臨岸的鐵鉤滕疾清除,一條大艦卻不幸為鐵鉤銼穿,沉在岸邊。這時已到下午時分。

漢軍登岸,立即餓狼般向前,可他們根本邁不了幾步,便隨著轟轟的聲響,一個個掉進陷坑裏,死傷慘重。張定邊見了,對陳友諒說:

“皇上,這裏情況如此,不如從東南進攻。”

“這怎麼成,我六十萬大軍攻他四萬,首戰敗退,軍心如何穩定,張士誠他們知道了,又會如何笑我?你快去親自督戰,今天一定要從這裏拿下南昌城。”

張定邊見陳友諒似乎狂怒起來,便不敢再言,硬著頭皮,乘一條小舟前去督戰。

城牆外麵全是陷井,陳友諒的部下每前進一步,都要付出沉重代價。在張定邊的督戰下,似乎是用屍體,填出一條通到城下的路。可是,當水兵們用剛拆下的危杆做成的雲梯搭上城牆時,立即遭到最猛烈的打擊。他們每次都是快爬上城牆時,被射死或是砸死。

鄧友德的一萬機動部隊也來了,看著陳友諒這般進攻,他心裏暗自高興。“你把屍體壘起城牆那麼高攻進來,我們雖死也值得。”鄧友德在心裏說。

敵人的屍體在城下壘起來,已經進攻了三個時辰,張定邊駕了小船,又回到陳友諒身邊。

“這麼攻下去,犧牲太大……”

“你不是說從西北進攻,可一舉而取南昌麼?”陳友諒打斷張定邊的話說。

“可是,沒想到朱元璋他移後了城牆。“

“沒想到,一個大元帥,沒想到!”陳友諒大吼著,看著攻城的部隊,又一次被擊退。

“皇上,勝敗乃兵家常事。這次是因為情況有變,明日再從東南進攻,南昌一定能破。”張必先怯怯地說。

陳友諒沉思半晌,說:

“兵不能撤,繼續圍著。我們回船與鄒太師彙合,明日從東南進攻,一定要拿下南昌。”

第二天的進攻是猛烈的,張定邊親自督戰,衝鋒的士兵,好幾次,都已爬上城頭,但還是被打退了。鄧友德傾其所有將士來增援,沐英也將自己的部隊派了上萬人過來。打到天黑裏,城下壘起高高的屍體,城上也有成堆的屍體需要轉移。

隻是,南昌城還在朱元璋的手中。

激烈的戰鬥足足打了整整一個星期,城外的護城河裏,血比水多。好在是春天,不太熱,但空氣已充滿了血腥味。

一個星期還攻不下南昌,這對陳友諒來說打擊實在太大,他是傾國的兵力,整有六十萬,而朱元璋卻僅僅那麼一支守城的部隊,隻有四萬人。他惱羞成怒,把個張定邊罵得狗血淋頭,下令:

“明天再拿不下南昌,提頭來見朕。”

撂下這句話,陳友諒一甩手離去。

120、

算張定邊命大,第二天一早,幾聲炸雷,傾刻便下起瓢潑大雨,連下兩天,大雨始停。大雨衝跑了岸邊的屍體,將護城河衝洗幹淨。陳友諒的心,也因為這場大雨平靜下來。他開始冷靜分析,南昌城久攻不下的原因:

城高牆厚,守城是朱元璋謫係中的謫係,城中雖說隻有四萬人,可在攻城時能用的上的兵力,也就四萬不到。如此看來,縱然全麵攻城,交戰時也是一對一的兵力,一星期南昌不破,當然是情理之中。

於是,陳友諒決定,圍緊南昌,連一隻鳥也不讓飛進、飛出,輪番進攻,消耗守軍實力,一月之內,拿下南昌。

轉眼一月,南昌還在鄧友德手中。張定邊說:

“南昌存糧豐足,城內百姓全力資助,因此南昌能撐到一月,再往下,是撐不了多久。”

陳友諒同意張定邊的分析,下令:

“繼續封鎖,猛烈進攻,不給敵人以喘息的機會,攻占南昌,殺他個雞犬不留。”

這時,有探馬來報,朱元璋發兵在攻合肥。

陳友諒聽了哈哈大笑,道:

“人說朱元璋身邊謀士,劉伯溫、李善長如何了得,可如今,他竟自己鑽進我與張士誠的夾擊之中,還能有幾日生存?”

“張士誠不肯與皇上夾擊朱元璋,這回朱元璋去搶他合肥,看他還出不出兵。”張必先說。

“這樣一來,我們務必要注意在戰爭中保存實力。”鄒普勝說:“到時誰的實力強大,天下就是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