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相關 佛祖的傳聞(1 / 2)

作品相關 佛祖的傳聞

佛祖大部分的言傳都是指的如來,釋迦牟尼,下麵便是一些傳說史料,和大家共享

如來,佛的十號之一,超九界以獨尊。【如來】是從「性」上說的,指妙明真心。「如」者,不變之體,湛然寂靜;「來」者,有隨緣之義,無為而用。體雖不變,但可隨緣而起一切妙用;雖隨緣起用,妙用無方,教化一切眾生,但體元不變,湛然寂靜。不變而常隨緣,隨緣而常不變,故名「如來」。六凡眾生【來而不如】,因其隨業受生,心為境轉,此心隨風披靡,輪回六道,恒受生死之苦。二乘聖者是【如而不來】,雖已了分段生死,不入輪回,但知見不圓,住偏真涅槃,故而沉空守寂,不肯涉世度生,視三界如牢獄,觀生死如冤家。雖證「人」空,而「法執」未空,故執著於空。認為眾生既然是五蘊假合而有,亦是空,何有眾生可度?所以不肯涉世度生。然菩薩法界則【非如非來】,菩薩不同於二乘人沉於涅槃之樂,不肯「從空出假」,利益眾生,亦不同於凡夫隨業受報,不能「從假入空」,終日為外塵境界所轉,起惑造業,輪轉不息。菩薩廣運悲心,來往六道,居塵不染,乘願利生,不畏生死,亦不住涅槃。佛者,【亦如亦來】,故稱如來,不為一切煩惱所惑,不為八風境界所動,能隨機化眾,為九界導師。如來有三身:法身如來毗盧遮那佛,即遍一切處,如《金剛經》曰:〖如來者無所從來亦無所去〗;報身如來盧舍那佛,如如不動,名「如」;應化身,千百億化身釋迦牟尼佛,如來隨類化身,觀眾生心,應所知量。依理起智(用),以智照理(體),惑盡智朗,成等正覺,名「來」。又曰:〖如來者諸法如義〗,義同「一」,所謂:〖性如其相,相如其性;理如其事,事如其理〗。相即是性,事即是理,這種理事不二,性相一如的即是「如來」。如來,即萬法空寂,不生不滅,本來一如,沒有差別,故一切法平等空性,名為「如」。能如義而悟入,即為如來。《佛頂經》曰:【性真常中求於去來了不可得】。佛在《轉法%輪經》上也說:【第一義諦名如,正覺名來】。《成實論》:〖乘如實道來而成正覺,故名如來〗。所謂如來者:【自覺已圓,能覺他者,如來應世】。古德也有詮釋:【如來者,今佛如古佛之再來】〗,亦即是佛佛道同,也有以如過去佛所說不變,從六波羅蜜來,至大涅槃,故名如來。若以《華嚴經》所說的四法界來解釋:理法界是如,事法界是來,理事無礙法界則可稱如來。

佛有三身:法身、報身、應身,也隻有法身一般才稱為如來。故吾人之自性本即清淨,並能生出一切諸法,即是如來法身。故此如來就是佛的法身,眾生自性。自性所生之般若之光能除一切貪垢欲望,智慧威德無窮,則如一輪明日高懸於萬裏晴空之中,光芒萬丈,圓滿無缺,那是我們本來的麵目。由於能離開一切見惑煩惱、思惑煩惱、無明煩惱,得證聖果即是如來。《金剛經》說:如來者,無所從來,亦無所去,故名如來。所以,諸佛的心如如不動,切能來度無數大眾離苦得樂,得名如來。如來萬德莊嚴,我們學佛,應該學習戒、定、慧,從而進入如來三種品德:一:法身德。法即正¥法。謂諸佛由正¥法而得成佛。故名法身。此之法身。在諸佛不增。在眾生不減。眾生迷之而成顛倒。諸佛悟之而得自在。迷悟雖殊。體性恒一。具足常樂我淨。是名法身德。二:般若德。梵語般若。叫做智慧。謂佛究竟始覺之智。而能覺了諸法。不生不嚴滅。清淨無相。平等無二。不增不減。具足常樂我淨。是名般若德。三:解脫德。不係名解。自在名脫。謂佛永離一切業累之縛。得大自在。具足常樂我淨。是名解脫德。由如來三種品德得解,我們應以為大眾演說法要,使大家成就法身慧命;用智慧利益眾生;送福蔭令眾滿足,使其內心解脫常樂,共入如來願海。所以,偉大的佛陀福慧圓滿,又具足法身,故稱法身佛為如來。

象猴得渡

釋迦牟尼一日坐在尼連禪河邊菩提樹下靜思,一隻獼猴手捧蜜果,一頭大象鼻卷竹筒甘泉悄悄跪伏於前。佛祖睜慧眼詢問其故。獼猴答道:“我原居住山麓林中,有親眷數百,每日攀樹摘果自在生活。但王子遊獵射殺我輩,夥伴盡皆喪身,我幸攀樹枝蕩過溪流而免。今剩一身,求佛祖救度。大象也說:“我所居處附近有一惡人,對我象群十分凶狠,陷阱捕捉,刀箭殺傷,我為避滅禍逃匿於此,幸遇佛祖,祈求庇護。釋迦牟尼聽後,對象猴說道:“傷生害命是佛門第一大戒,濫施強暴的人終將受懲。你們欲要解脫苦厄,須精修磨煉。”說罷遂與象猴同飲甘泉,分食蜜果。象猴大喜,叩拜佛祖,投入尼連禪河,溺水而死,待轉世為人,再出家修行,以求解脫。今河畔林中,佛度象猴處,仍有遺跡可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