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個“強硬派”首相,撒切爾夫人在1984年布爾頓飯店爆炸案中沒有慌亂、沒有屈服,她以尋常的話語給了驚魂未定的人們極大的鼓舞,也激起了人們同恐怖分子做鬥爭的決心;她努力扮演好斡旋歐、美、蘇三方關係的大國領袖的角色,調整“東方政策”,使英國提升到了與美、蘇兩個超級大國調解人的地位,重現英國在世界舞台上的強國風采……於是,1987年,這位赫赫有名的巾幗英雄再創奇跡,再次成為英國首相,也成為了150多年來三次蟬聯英國首相寶座的第一人。
1990年,“春風得意馬蹄疾”的撒切爾夫人因為反對歐洲一體化而被迫辭職。但她所推行的一係列政策,卻被稱為“撒切爾主義”代代相傳。撒切爾夫人以自己的實際行動證實了她早年引用的古希臘戲劇家福克勒斯的那句話:“女人一旦享有了同男人平等的權利時,就會勝過男人”。
“鐵娘子”的溫柔:“平民首相”也安然
撒切爾夫人有過這樣一段對女性的中肯評價:“婦女傾向於講求實際,不那麼講究理論。她們對問題想的比較遠,因為她們關心子女長大後的世界。婦女在管理經驗上超過男人許多,因為她們是家庭主婦。她們善於作出決定,不推卸責任”,這與其說是她在評價女性,不如說是她進行的自我總結。在政治生涯中似乎過於剛強的撒切爾夫人,也會不時的履行家庭主婦的職責,她曾很是感慨地對英國廣播公司《世界婦女》節目的記者們說:“對家庭的責任和完全獻身於政治這兩者是可以結合的”,她深信一個人要取得事業上的成功,一定要有家庭的支持。她是幸福的:她的丈夫丹尼斯非常愛她,始終是她政治生涯上的堅強後盾;丹尼斯還盡可能地陪同妻子參加各種集會、出訪他國……她是慈愛的:成為議員後,不管多忙,她總會堅持早上6點起床為家人準備早餐,開車送兒女上學;當賽車手的兒子在北非失蹤6天,而她卻因“馬島之戰”無力分身,一向強硬、沉著、冷靜的她頓時方寸大亂,第一次在公眾麵前落淚,以一個丟失兒子的可憐母親的身份請求救援人員一定要幫她找到兒子;兒子涉嫌政變在南非被捕,79歲高齡的她仍四處奔波隻為了兒子……
撒切爾夫人通過個人奮鬥,達到了權力的頂峰,她的巨大成就譜寫了英國領袖史上的輝煌篇章,可謂世界女性的驕傲,她的“平民首相”印象也深得人心。但下野之後的她,雖然年事已高,卻仍遭到一些非議和諷刺。曾有媒體撰文報道:“就是這樣一位鐵娘子,在退出政治舞台、痛失摯愛的人之後,過著和貧民寡婦一樣孤獨、淒涼的生活,人們隻能感歎世事無常”,全文充滿了“人走茶涼”的意味。但她卻不這麼認為,隻是笑著回應:“如果貧困、孤獨的生活對平民寡婦來說是正常的生活,為什麼當過首相的人過幾天就不正常了?世事無常,什麼是‘常’?在台上風光無限,下台還什麼好處都占著,這才叫正常麼?我在失去丈夫之後固然有些孤獨,錢也不太多,但幸運的是,我還有孝順的兒女,並不會淒涼到如報道中說的那種程度!”一段話,再次向世人顯示出了她鐵女人的風度,也讓大家看到了這位“鐵娘子”安於被遺忘、安於平民生活的恬淡胸襟——鐵女人也安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