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二章(1 / 3)

聽到江景行也表現出不宜過早給妹妹定親的意思,劉延寧好像找到了組織一樣。

他實際上也是不讚同的,自己的妹妹從小受了苦,還沒好好疼她幾年,現在早早的訂了親,何時成親大概就是男方說了算的,萬一他們定完親又想把婚期提前,自家又不能退婚,隻能讓妹妹嫁過去。

在別人家當媳婦,要操持一大家子的事,照顧丈夫伺候公婆,人生地不熟的地兒,少不得吃些苦受些委屈,妹妹好不容易才養成現在的性子,萬一被磋磨著,又變成以前那般怎麼辦?

想到這些,劉延寧心裏一萬個舍不得。隻是就像他娘說的,妹妹早晚都要嫁人,與其把妹妹留到後麵無人可挑,不如現在找個好的人家,畢竟這才符合眼下的情況,真像他想的那樣再留妹妹幾年,恐怕對妹妹不一定是好事。

劉延寧內心不情願卻又無計可施,此時聽好友的附和,一時沒忍住,歎氣道:“如果我再爭氣些,讓師傅放心叫我明年進京趕考,娘也不至於這般著急了。”

江景行聞言愣了一下,很快又想起來,他記得去年青青也險些定親,因為一些意外讓劉家的大姑娘跟方永順的定的親,那個時候延寧中了秀才,又拜了三叔為師,確定下了今年要考舉人,大概是因為這些,劉家好像沒再提起青青的大事。

直到眼下,延寧中了舉人,明年不再進京,劉家趁著延寧這個舉人還新鮮著,給青青張羅一門好親事,也是人之常情。

畢竟人往高處走。

隻是,江景行心裏說著理解,不知為何卻還是有些不舒服,他們來江州快兩年了,認識延寧兄妹也兩年了,小姑娘這兩年裏變得快,幾乎是他看著從一個怯懦瘦小的小姑娘,變成如今這眉眼靈動、亭亭玉立的模樣。

大概是長輩心理,江景行給自己找緣由,侯府規矩嚴,他在府中的時候又忙,沒功夫同姐妹相處,有時候一個月也就見上幾麵,說不到兩句話,在江州,認識了延寧兄妹,他才知道原來尋常人家是這般相處的。小姑娘也不認生,一開始在他麵前還有些拘謹,等他們都跟了三叔學習,相熟之後,跟他親近了,他才第一次感受到當哥哥是什麼感覺。

可以說,青青在他心裏,跟家中的妹妹們,也沒什麼不同了,他的妹妹這般活潑可人疼,往後成親定要千挑萬選,江州這等地方,他瞧來瞧去,也再找不出除延寧以外優秀的年輕人了,都配不上青青,還怎麼定親?

這麼一想,江景行便勸劉延寧:“為何不再等等?縱然你四年後進京趕考,青青才十七八,這個年歲在京城並不算大,等你考上進士,正好給青青在京城說一門親事,豈不是正好?”

劉延寧早就想過這個問題,徑直搖頭道:“此舉太過冒犯,天下讀書人數萬萬,我並非其中最優秀的,萬不敢保證一舉皆中。”若他成了進士,便隻等著授官上任,別說親妹妹才十七八歲,就是再大上幾歲,也是不愁嫁的。可倘若他名落孫山,京城與他一般的舉人何其多,哪個體麵人家會願意同他一個連進士都考不上的舉人做親家?

事關妹妹一輩子的大事,劉延寧還不敢托大。

江景行卻不讚同劉延寧的看法,三叔叫延寧參加下一屆會試,縱然是因為京中眼下的形勢不好,有心避一避,但更多的,還是三叔希望延寧有更好的前程。

早幾年大伯便勸三叔收學生,以三叔的才名,即便是在京城,想拜他為師的也不在少數。大伯勸三叔說,就算找不到最合他心意的,多收幾個資質不錯的學生,也算能夠彌補了。奈何三叔自來眼界甚高,並不願勉強自己,一直到了江州,才收下了延寧這個弟子。

三叔雖然沒說,他卻是知道的,延寧是三叔的第一個弟子,隻怕也是最後一個弟子。他三叔唯一的弟子,又怎麼可能連進士都考不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