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啟超家書

給孩子們書

孩子們:

我昨天做了一件極不願意做之事,去替徐誌摩證婚(注:徐誌摩1926年與陸小曼結婚,由梁啟超證婚)。他的新婦是王受慶夫人,與誌摩戀愛上,才和受慶離婚,實在是不道德之極。我屢次告誡誌摩而無效。胡適之、張彭春苦苦為他說情,到底以姑息誌摩之故,卒徇其請。我在禮堂演說一篇訓詞,大大教訓一番,新人及滿堂賓客無一不失色,此恐是中外古今所未聞之婚禮矣。今把訓詞稿子寄給你們一看。青年為感情衝動,不能節製,任意決破禮防的羅網,其實乃是自投苦惱的羅網,真是可痛,真是可憐。徐誌摩這個人其實聰明,我愛他不過,此次看著他陷於滅頂,還想救他出來,我也有一番苦心。老朋友們對於他這番舉動無不深惡痛絕,我想他若從此見擯於社會,固然自作自受,無可怨恨,但覺得這個人太可惜了,或者竟弄到自殺。我又看著他找這樣一個人做伴侶,怕他將來苦痛更無限,所以想對於那個人當頭一棒,盼望他能有覺悟,免得將來把誌摩累死,但恐不過是我極癡的婆心便了。聞張歆海近來也很墮落,日日隻想做官,此外還有許多招物議之處,我也不願多講了。品性上不曾經過嚴格的訓練,真是可怕,我因昨日的感觸,專寫這一封信給思成、徽音、思忠們看。

十月四日爹爹

附:梁啟超在徐誌摩、陸小曼婚禮上的訓詞

誌摩、小曼皆為過來人,希望勿再作過來人。徐誌摩!你這個人性情浮躁,所以在學問方麵沒有成就,你這個人用情不專,以致離婚再娶……陸小曼!你要認真做人,你要盡婦道之職。你今後不可以妨害徐誌摩的事業……你們兩人都是過來人,離過婚又重新結婚,都是用情不專。以後要痛自悔悟,重新做人!願你們這是最後一次結婚!

【評析】

這是梁啟超於1926年10月4日寫給兒子們的一封家書。此信的內容十分單一,隻是向兒子通報其在前一天徐誌摩婚禮上所作的轟動一時的訓詞。梁啟超寫這封信的目的也很明確,一是向兒子們解釋為何要作這篇與眾不同的訓詞;二是要兒子們在情感問題上引徐誌摩為戒,不能“為感情衝動,不能節製。”

作為徐誌摩的恩師,梁啟超眼見徐誌摩因“用情不專”,離婚再娶,而無法阻止,故憤而在一對新人的婚禮上嚴詞訓戒。這一方麵,是因他對徐誌摩“愛他不過”,深為痛惜;一方麵,是他並不看好陸小曼這位徐誌摩的心上人。其中更為深層的原因是他一貫宣弘禮教,無法容忍自己的弟子做出這種“任意決破禮防的羅網”的事。

梁啟超就徐誌摩再婚一事,特意致信兒子,用意在於用對徐誌摩的訓詞訓戒兒子。要他們用情專一,不要在感情上自投苦惱的羅網。更不要像張歆海那樣日日隻想做官,不在品性上做嚴格訓練。這種諄諄教導,足見他對於晚輩品行和人性的嚴格要求,是一封值得人們久久回味的不凡家書。

梁啟超小傳

梁啟超(1873—1929),近代思想家,戊戌維新運動領袖之一。字卓如,號任公,別號飲冰室主人、飲冰子、哀時客、中國之新民等。廣東新會人。

梁啟超自幼在家中接受傳統教育,1889年中舉。1890年赴京會試,不中。回粵路經上海,看到介紹世界地理的《瀛環誌略》和上海機器局所譯西書,眼界大開。同年結識康有為,投其門下。

1891年就讀於萬木草堂,接受康有為的思想學說並由此走上改良維新的道路,時人合稱“康梁”。

1895年春再次赴京會試,協助康有為,發動在京應試舉人聯名請願的“公車上書”。維新運動期間,梁啟超表現活躍,曾主北京《萬國公報》(後改名《中外紀聞》)和上海《時務報》筆政,又赴澳門籌辦《知新報》。他的許多政論在社會上有很大影響。

1897年,任長沙時務學堂總教習,在湖南宣傳變法思想。

1898年,回京參加“百日維新”。7月,受光緒帝召見,奉命進呈所著《變法通議》,賞六品銜,負責辦理京師大學堂譯書局事務。

同年9月,政變發生,梁啟超逃亡日本,一度與孫中山為首的革命派有過接觸。在日期間,先後創辦《清議報》和《新民叢報》,鼓吹改良,反對革命。同時也大量介紹西方社會政治學說,在當時的知識分子中影響很大。

武昌起義爆發後,他企圖使革命派與清政府妥協。民國初年支持袁世凱,並承袁意,將民主黨與共和黨、統一黨合並,改建進步黨,與孫中山領導的國民黨爭奪政治權力。

1913年,進步黨“人才內閣”成立,梁啟超出任司法總長。袁世凱稱帝的野心日益暴露,梁啟超反對袁氏稱帝,與蔡鍔策劃武力反袁。

1915年底,護國戰爭在雲南爆發。1916年,梁啟超赴兩廣地區參加反袁鬥爭。袁世凱死後,梁啟超出任段祺瑞北洋政府財政總長兼鹽務總署督辦。9月,孫中山發動護法戰爭。11月,段內閣被迫下台,梁啟超也隨之辭職,從此退出政壇。

1918年底,梁啟超赴歐,了解到西方社會的許多問題和弊端。回國之後即宣揚西方文明已經破產,主張光大傳統文化,用東方的“固有文明”來“拯救世界”。

1922年起在清華學校兼課,1925年應聘任清華國學研究院導師。

1927年,離開清華研究院。1929年病逝。

妙對杏花聯

梁啟超十歲那年,一天隨父親到朋友家做客。一進家門,他便被院裏一株結滿蓓蕾的杏樹迷住了,並偷偷地折下了一枝,遮掩在寬大的袖筒裏。誰知,他的這一微妙之舉,恰恰被父親和朋友家的人看在眼裏。他的父親教子甚嚴,但又不好當麵開口,便匆匆走進客廳安然落座了。

筵席上,父親總為兒子這件事惴惴不安,一心想不露聲色地暗示兒子一番。為了活躍氣氛,父親便當眾對啟超說:“開宴前,我先出一上聯,如能對好,方可舉杯,否則,隻能為長輩斟酒沏茶,不準落座。”

小啟超不知父親的用意,毫無思想準備,但憑腹中的才學,自信不會出醜,於是滿口答應下來。

父親略加思索,作出上聯:“袖裏籠花,小子暗藏春色”。小啟超聽後一驚,恍然大悟,但也未顯失色,隨口對來:“堂前懸鏡,大人明察秋毫”。對聯一經出口,堂前喝采不已。梁啟超父親早忘了那件不體麵的趣事,他被兒子那字字珠璣、音韻鏗鏘、對仗工穩的下聯陶醉了。

梁啟超的子女們

梁啟超是我國近代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史學家、文學家,這是許多人都知道的。但鮮為人知的是,梁啟超在憂國憂民、勤奮著書、匡國濟世的同時,還十分注重對下一代的教育。他將自己的學識和感悟潤澤在兒孫身上,言傳身教,悉心培養,使長大成人的9個兒女各有自己的成就,並和他們的父親一樣有愛國心。他們從不依靠父親梁啟超的名聲,從不炫耀自己的功績,而是像陶行知先生所說的那樣“滴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飯”,默默無聞地奉獻。

梁氏家庭是一個多子女傳統家庭,梁啟超一生生有並養育成人9個孩子。梁啟超平等地對待兒女,尊重他們對生活、專業的選擇,循循善誘而不是發號施令。他把傳統的曾國藩式的“內聖”功夫發展成為獨具梁家特色的“磨煉人格”。民國初年,梁家已經進入了上層社會,梁啟超卻刻意讓子女們堅守“寒士門風”,希望子女養成上進、好學、勤儉、堅忍的性格。梁啟超個人的思想、情感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他的子女們。這種家庭顯然有利於子女的發展和成才。

當下“教子立業”已成為全社會熱點之一,梁啟超對9個子女成功的教育,可以說是這方麵尤為成功的典型範例。例如:梁啟超曾經總結一個三步讀書法,即鳥瞰、解剖、會通。鳥瞰即精略了解大概,明確重點;解剖即將各部分仔細鑽研,重要處細解剖,疑難處細研究,有所得則記憶之;會通即上下左右貫通,將全書全麵徹底了解而後已。這個三步讀書法,即通常所說的合—分—合的方法,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和可操作性。

梁啟超不僅是孩子們的慈父,還是孩子們的朋友。他以自己超人的智慧、廣博的知識和卓越的遠見,對孩子們進行言教和身教。他精心培養每一個心愛的孩子,不僅努力培養他們成為有學問的人,還要他們成為有高尚品德,對社會有用的人。他希望孩子們充分享受人生的快樂,但他不強求孩子們都和他一樣,而是相信孩子們最終將走自己的路。這些子女經過梁啟超的教育和影響,個個成才,各有所長。

梁啟超9個子女依次為思順、思成、思永、思忠、思莊、思達、思懿、思寧、思禮,其中,思順、思成、思莊為梁啟超的原配夫人李蕙仙(1868—1923)所生,思永、思忠、思達、思懿、思寧、思禮為梁啟超的第二位夫人王桂荃(1885—1924)所生;而且思成、思忠、思莊、思達皆出生於日本、在日本度過了自己的童年時代,然後於1913年隨父母回到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