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 金 家 書

致 蘊 珍

蘊珍:

上次在政治部寫好托人帶回北京代發的信(裏麵有一張照相底片),想已收到。

到朝鮮已三星期,在平壤住了五天(招待所叫國際飯店,離平壤較遠,我們每天上午去平壤,晚上回來,都是坐大卡車來往的),工作順利完成,金日成將軍也見到了。再過兩個鍾頭,便回大使館,今晚就出發到前線去。昨晚李德全來了,她和調查團大概明天回國,托她帶這封信去,比較穩妥,也比較快。我身體精神都好。昨晚這裏開歡送會,我喝了幾杯蘇聯香檳,醉了,不過出來吐了一陣也就好了。

朝鮮這個美麗的國土和勇敢熱情的人民真使人感到依戀。朝鮮婦女勤勞,擔任種種繁重工作,但是她們喜歡穿得紅紅綠綠,喜歡唱歌跳舞。平壤城好房子都炸光了,可是街上還有不少的人。我們穿著棉軍服、戴皮帽子到處跑來跑去,朝鮮人早已穿春天的衣服了。他們就在冬天也穿得少。

離滬兩個月,非常想念你們。拿起筆寫信又苦於時間不多。在這裏生活非常緊張,每天隻睡四、五小時。不過到部隊後閑空時間倒比較多。到朝鮮寫了兩篇短文,一是會見彭德懷將軍,一是抗議美帝細菌戰的宣言。你一定在報紙上看見了。我沒法把底稿寄給你們,這兩篇東西都是經過政治部審查後由新華社用電報發出去的。我們在前線先參觀一些地方,以後就分散到各個部隊裏去,我的組長的名義就可以取消,活動也就簡單化了。別的話沒有時間寫,問候你們,祝福你們。

請告訴采臣,我沒有功夫給他寫信,而且隔得很遠,消息不靈,也不好講什麼話,叫他好好地努力工作吧。

祝好!

一九五二年四月十日

問候媽和大家。給你和小林的照片收到沒有?

巴 金 小 傳

巴金(1904—2005),原名李堯棠,字芾甘。筆名巴金。祖籍浙江嘉興。清光緒三十年十月十九日(1904年11月25日)生於四川省成都府城北門正通順街。現代文學家、翻譯家、出版家,“五四”新文化運動以來最有影響的作家之一,中國當代文壇的巨匠。

“巴金”這一筆名源自他在留學法國時認識的一位巴姓的同學巴恩波,以及這位同學自殺身亡時巴金所翻譯的克魯泡特金著作。他把這二人的名字各取一字,成為了他的筆名。

巴金出身於四川成都一個官僚地主家庭。父親曾在四川廣元縣做縣令,為官清正,辛亥革命後辭官歸隱。1914年母親去世。1917年父親也去世。自幼在家延師讀書。五四運動中接受民主主義和無政府主義思潮。1920年舊曆年底,祖父去世,巴金慶幸“家裏再也沒有人可以支配”他的行動了。1920年至1923年在成都外語專門學校(四川大學前身之一)攻讀英語,參加進步刊物《半月》的工作,參與組織“均社”,進行反封建的宣傳活動。1922年在《時事新報?文學旬刊》發表《被虐者的哭聲》等新詩。

1923年赴上海,不久到南京東南大學附中讀書,1925年夏畢業後,經常發表論文和譯文,宣傳無政府主義。1927年赴法國,翌年在巴黎完成第一部中篇小說《滅亡》,1929年在《小說月報》發表後引起強烈反響。1928年冬回國,居上海,數年之間,著作頗多。主要作品有《死去的太陽》、《新生》、《砂丁》、《萌芽》和著名的長篇小說“激流三部曲”《家》、《春》、《秋》。1931年在《時報》上連載著名的長篇小說“愛情三部曲”《霧》、《雨》、《電》。其中《家》是作者的代表作,也是我國現代文學史上最卓越的作品之一。

1934年在北京任《文學季刊》編委。同年秋天東渡日本。次年回國,在上海任文化生活出版社總編輯,出版“文學叢刊”、“文化生活叢刊”、“文學小叢刊”。1936年與靳以創辦《文學月刊》,同年與魯迅等人先後聯名發表《中國文藝工作者宣言》和《文藝界同人為團結禦侮與言論自由宣言》。

抗日戰爭期間輾轉於上海、廣州、桂林、重慶,曾任《呐喊》周刊(後改名《烽火》)發行人、主編,擔任曆屆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的理事。1938年和1940年分別出版了長篇小說《春》和《秋》,完成了“激流三部曲”。1940年至1945年寫作了“抗戰三部曲”《火》。抗戰後期創作了中篇小說《憩園》和《第四病室》。1946年完成長篇小說《寒夜》。短篇小說以《神》、《鬼》最為著名。抗戰勝利後主要從事翻譯、編輯和出版工作。巴金的長篇小說創作在我國現代小說史上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他的譯著也很多。解放後,他寫了許多優美的散文,表達了對祖國的熱愛,對生活的熱愛。

1949年出席第一次全國文代會,當選文聯常委。1950年擔任上海市文聯副主席。曾兩次赴朝鮮前線訪問,輯有《生活在英雄們中間》、《保衛和平的人們》兩本散文通訊集。1960年當選中國文聯副主席和中國作協副主席。“文革”中,遭到了殘酷的迫害。1978年起,在香港《大公報》連載散文《隨想錄》。由他倡議,1985年建立了中國現代文學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