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大林格勒保衛戰

戰役簡述

稱斯大林格勒保衛戰,是二戰中前蘇聯衛國戰爭的主要轉折點,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轉折點,也是人類曆史上最為血腥和規模最大的戰役之一。戰役包括下述部分:1942年5月德軍橫掃蘇聯西南地區,逼近斯大林格勒;德國空軍對蘇聯南部城市斯大林格勒的大規模轟炸行動;德軍攻入市區;市區巷戰;蘇聯紅軍反擊;最終合圍全殲軸心國部隊。軸心國一方在這場戰役中損失了其在東線戰場四分之一的兵力,並從此一蹶不振直至最終潰敗。對蘇聯一方而言,這場戰役的勝利標誌著收複淪陷領土的開始,最終迎來1945年5月對納粹德國的最後勝利。

戰前形勢

1941年6月22日,德國及其軸心國盟軍發動“巴巴羅薩計劃”,悍然入侵蘇聯,蘇德戰爭就此爆發。戰事初期如同複製了波蘭和法國的情形,德軍閃電般地占領了蘇聯西部的大片領土。在1941年夏秋季遭受了一連串打擊的蘇軍在當年12月進行的莫斯科保衛戰中取得了意義重大的勝利。過度消耗的德軍由於缺乏應付冬季的戰爭裝備和穩定的供應線,在莫斯科城下遭受了嚴重打擊,並在部分地區遭到反攻。

到1942年春天,漫長的蘇德戰線進入了相對穩定的階段,但雙方都在秣馬厲兵,醞釀著更大規模的戰役,以爭奪戰略主動權。鑒於已無力發動全線進攻,德軍最高統帥部調整了部署,希望攻擊蘇聯意想不到的戰略方向以求獲得快速的成效。陸軍總參謀長哈爾德將軍建議,如果再次發動攻勢,就應該再次襲擊莫斯科。然而希特勒認為攻擊莫斯科目標過於明顯,況且中央集團軍群已經受到了很大削弱,德軍應放棄再次進攻莫斯科的計劃。因此,德國開始籌劃集中兵力在北部和南部戰線發動新一輪局部攻勢。與此同時,由於美國在遭到珍珠港偷襲之後對日本宣戰,讓德國認識到時間頗為緊迫。希特勒希望能夠在美軍加入歐洲戰場之前結束東線戰爭或盡可能削弱蘇聯。

斯大林格勒原名察裏津,後來改稱伏爾加格勒,位於伏爾加河下遊西岸,戰前居民約60萬人。它是蘇聯內河航運幹線——伏爾加河上的重要港口,又是蘇聯南方的一個鐵路交通樞紐和重要工業城市,擁有一家大型拖拉機廠——斯大林格勒拖拉機廠。斯大林格勒以西、以南是廣闊富饒的頓河下遊流域、庫班河流域和高加索地區,是蘇聯糧食、石油和煤炭的重要產區。1941年,德軍占領烏克蘭後,斯大林格勒成為蘇聯中央地區通往南方重要經濟區域的唯一交通咽喉,對於蘇聯,其戰略位置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如果德軍占領這一地區,蘇聯就會失去戰爭所依賴的石油、糧食和重要的工業基礎,而德國此時也迫切需要這些資源。在即將發動攻勢之前,希特勒曾對第6集團軍司令保盧斯將軍說:“如果我拿不到邁科普和格羅茲尼的石油,那麼我就必須結束這場戰爭。”

1942年4月5日希特勒發布了重要的戰爭密令:

4月5日 第41號指令(東線作戰)

領袖兼國防軍最高司令 領袖大本營國防軍統帥部/國防軍 1942年4月5日指揮參謀部 1942年第55616號絕密文件隻傳達到軍官:

第41號指令在俄國的冬季會戰行將結束。由於東線官兵表現得特別頑強和富於犧牲精神,德軍已取得防禦戰的巨大勝利。

敵人在人員和物資方而損失極為嚴重。在這個冬季,敵人在擴大所謂初期戰果的努力中,已使其準備用於以後作戰的預備隊主力受到很大消耗。一但天氣和地形條件具備,德軍指揮官和部隊的優勢必將再次贏得行動的主動權,迫使敵人就範。

目標是:最終殲滅蘇軍殘存的有生力量,盡可能多地奪取它的最重要的戰爭經濟資源。為此,應投入德國國防軍和盟軍的一切可供使用的力量。但同時,無論如何應保障歐洲西部和北部占領區海岸的安全。

德軍從戰爭開始到41年冬季傷亡人數達到110萬,為了確保足夠的兵員,希特勒先後派戈林元帥和凱特爾元帥到各國征募仆從軍,一共獲得了52個師以供夏季作戰使用,其中羅馬尼亞27個師,匈牙利13個師,意大利9個師,斯洛伐克2個師,西班牙1個師。為實施自己的戰略意圖戰略意圖,德國對南線兵力進行了重組,撤消了原南方集團軍群番號,新組建了A、B兩個集團軍群。

按照希特勒的要求,德軍最高統帥部擬定了1942年夏季南方作戰計劃,代號“藍色行動”,其主要內容是:利斯特A集團軍群以克萊斯特第1裝甲集團軍為左翼,魯夫第17集團軍為右翼,分別從哈爾可夫南麵和塔甘羅格北麵向東和東南方向進攻,占領頓河下遊的羅斯托夫,向南進軍以控製高加索地區的油田;包克B集團軍群以霍特第4裝甲集團軍和魏克斯第2集團軍為左翼,保盧斯第6集團軍為右翼,分別從庫爾斯克南麵和哈爾可夫北麵向東和東南方向突擊,占領頓河上遊的沃羅涅日,向斯大林格勒前進。

蘇軍最高統帥部同樣也在加緊準備1942年夏季戰役。斯大林及蘇軍最高統帥部判斷,在1942年的夏季,德軍可能在莫斯科方向和南方發動大規模的進攻,並以莫斯科為主要突擊目標,因為在這個方向上,德軍仍保留了70餘個師,100多萬人。因此,蘇軍最高統帥部決定將預備隊的大部分兵力集中在莫斯科方向。蘇軍的戰略意圖是:近期進行積極的戰略防禦,但同時必須在克裏米亞、哈爾科夫地區、利戈夫——庫爾斯克方向,斯摩棱斯克方向,以及列寧格勒和傑米揚斯克地區實施一係列的進攻戰役。在討論具體作戰計劃時,斯大林對西南方向總司令鐵木辛哥元帥提出的西南方向進攻計劃很感興趣也全力支持。蘇軍總參謀長沙波什尼科夫元帥卻表示總參謀部不同意這一計劃,並說大本營不能、也沒有足夠的預備隊提供給西南方向,他的意見最終被斯大林拒絕。最後,斯大林批準了鐵木辛哥以西南方向兵力實施哈爾可夫進攻戰役的計劃。該計劃規定,從沃爾昌斯克地區和巴爾文科實施向心突擊,一舉奪取哈爾可夫並為解放頓巴斯創造條件。

1942年5月8日,曼施坦因上將指揮的德第11集團軍首先在克裏米亞發起了攻勢,一周後占領了刻赤半島,俘虜蘇軍17萬人。7月4日,德軍以絕對優勢的兵力攻擊塞瓦斯托波爾要塞,負責守衛的近10萬蘇軍被迫向德軍投降,至此,德軍占領了整個克裏米亞。

5月12日,當刻赤半島正在激戰之際,鐵木辛哥元帥指揮西南方麵軍和南方方麵軍,共約45個師,分別從哈爾可夫的東北和東南兩麵向哈爾可夫發起進攻。進攻開始時發展的很順利,蘇軍迅速突破了德軍防禦,並且向縱深方向繼續進攻。斯大林很高興,並據此譴責總參謀部,說險些因為總參謀的固執己見而取消了一次如此順利的戰役。但斯大林的高興並沒有持續多久。5月17日,德軍克萊斯特第1裝甲集團軍在第17和第6兩個集團軍支援下,從哈爾可夫南麵向蘇軍側翼發起反攻,並於5月23日合圍了蘇南方方麵軍的第9、第57集團軍、西南方麵軍的第6集團軍和博布金戰役集群。至5月29日,被圍蘇軍大部被殲。蘇軍西南方麵軍副司令員科斯堅科中將、第57集團軍司令員波德拉斯中將、第9集團軍司令員戈羅德揚尼斯中將、戰役集群司令員博布金少將陣亡。蘇軍損失慘重,共有25萬人被俘,損失坦克1249輛,火炮2026門。

哈爾科夫戰役結束的同時也拉開了斯大林格勒會戰的序幕,德軍在克裏木和哈爾科夫的勝利使蘇聯來之不易的預備隊消耗殆盡,南翼受到嚴重削弱,德軍重新奪回部分戰略主動權,暫時處於優勢地位。德軍奪取了巴爾文科沃突出部,為即將發動的攻勢占據了有利的進攻出發陣地。

1942年6月28日,博克B集團軍群左翼霍特第4裝甲集團軍和魏克斯第2集團軍突然從庫爾斯克東北向東攻擊,對布良斯克方麵軍的第13和40集團軍實施了突擊,目標直指頓河上遊的沃羅涅日。6月30日,右翼保盧斯第6集團軍也從哈爾科夫東北發起了進攻,以斯大林格勒為目標向東南挺進,並突破第21和28集團軍防禦。由於形勢危急,在沃羅涅日方向上蘇軍所有方麵軍的預備隊都投入作戰,最高統帥部還抽調第6、第60集團軍和坦克第5集團軍加強布良斯克方麵軍。隨著預備隊不斷投入,沃羅涅日方麵局勢稍有緩和,但沒有消除德軍突破頓河以及沿頓河向斯大林格勒方麵突擊的嚴重風險。

7月2日,霍特第4裝甲集團軍的先頭部隊已逼進沃羅涅日。但此時希特勒突然改變了作戰計劃,決定不占領該城,他命令霍特在獲得第2集團軍的接替後,迅速轉向南麵沿頓河向斯大林格勒前進。但博克元帥卻想占領沃羅涅日,以徹底殲滅該地域內的蘇布良斯克方麵軍主力,這使希特勒大為惱怒,當即撤消了博克元帥的B集團軍群司令之職,由第2集團軍司令魏克斯上將接任,第2集團軍司令則由薩姆斯將軍繼任。南麵高加索方向,利斯特A集團軍群於7月9日發起進攻。其左翼克萊斯特第1裝甲集團軍從哈爾可夫南麵向頓尼茲河北岸進擊。魯夫第17集團軍則從塔甘羅格北麵向伏羅希洛夫格勒進攻。同時,匈牙利第2集團軍和第4裝甲集團軍也對佛羅尼斯發動了突襲,並在7月5日攻陷該城。

德軍的進攻非常成功,蘇聯軍隊在空曠的草原上很難進行有效的抵抗,蘇軍整體後撤達100-300公裏,頓河及頓巴斯盆地最富饒的地區均落入了德軍之手。

然而,第6集團軍在戰役初期就取得的令人滿意的戰果使希特勒再次改變了計劃。他樂觀的認為攻占斯大林格勒無需那麼多兵力,遂於17日命令霍特第4裝甲集團軍從斯大林格勒方向南下,加入A集團軍群,以支援克萊斯特第1裝甲集團軍強渡頓河下遊。這樣,斯大林格勒方向的進攻部隊就隻剩下了保盧斯的第6集團軍(轄有6個軍,含2個裝甲軍,計14個師約27萬人,近500輛坦克,3000門火炮和迫擊炮,由第4航空隊1200架作戰飛機進行支援)。由於交通等問題,致使第6集團軍的前進步伐有所放慢,給了蘇軍一定的準備時間,在蘇德交戰史上,上帝總是在關鍵時刻眷顧蘇軍。

隨著戰事的發展,德軍的意圖開始逐漸明朗,蘇軍最高統帥部決心在斯大林格勒組織堅守。

在高加索方向,原南方方麵軍在撤退時遭到嚴重損失,原有的4個集團軍隻剩下10多萬人。最高統帥部決定撤銷南方方麵軍,並將所有部隊編入北高加索方麵軍,由蘇聯元帥布瓊尼任司令員,北高加索方麵軍的第37和12集團軍受領了掩護斯塔夫羅波爾方向的任務,第18、56、47集團軍則受領了掩護克拉斯諾達爾方向的任務。7月底至8月初,兵力上占優勢的德軍頑強地向前推進。很快進抵庫班河。8月,在邁科普方向上,交戰也激烈起來。8月10日,德軍攻占了邁科普,11日又攻占了克拉斯諾達爾。8月中旬,占領了莫茲多克,前出到捷列克河。到9月9日,德軍將第46集團軍擊退後,占領了幾乎全部山口。蘇呼米麵臨著嚴重的危險。

雙方兵力分析

德軍:

A集團軍群由利斯特元帥指揮(後由克萊斯特接任),下轄克萊斯特上將的第1裝甲集團軍和魯夫上將的第17集團軍,由空軍第4航空隊進行空中支援,其任務是攻占高加索地區;B集團軍群由魏克斯指揮,下轄霍特上將的第4裝甲集團軍、魏克斯上將的第2集團軍和保盧斯上將的第6集團軍,由空軍頓河地區航空隊進行空中支援,其任務是攻占斯大林格勒,掩護A集團軍群的北翼。在A、B兩個集團軍群的後方,又有第二線兵力,由匈牙利第2集團軍、意大利第8集團軍和羅馬尼亞第3集團軍組成。此外,在克裏米亞地區,還有曼施泰因上將的第11集團軍和羅馬尼亞第4集團軍。總兵力計60個師,其中10個裝甲師、6個摩托化師,還有有43個師的附庸國部隊,共有1200輛坦克和強擊火炮,17000門大炮和迫擊炮,1640架作戰飛機。

蘇軍:

7月12日在西南方麵軍原有基礎上組建了由鐵木辛哥元帥為司令員(7月23日起改由戈爾多夫中將接替),赫魯曉夫任軍事委員會委員的斯大林格勒方麵軍,擔負斯大林格勒方向的防禦任務。其編製內有從蘇軍戰略預備隊調來的第62、第63、第64集團軍和原西南方麵軍的第21、28、38、57集團軍殘部,坦克第1和第4集團軍(下轄第13、第22、第23坦克軍,僅有坦克240輛),以及空軍第8集團軍、海軍伏爾加河區艦隊。斯大林格勒方麵軍,編製內共有38個師,但隻有16個師(第62、63集團軍的全部,第64集團軍2個師,坦克第1、第4集團軍各1個師)能夠占領主要地帶的防禦陣地,其任務是固守巴甫洛夫斯克至庫爾莫亞爾斯卡亞的長約530公裏、縱深為120公裏的防禦地帶。當麵之敵為保盧斯的第6集團軍和下轄的18個齊裝滿員師。

當時雙方力量對比為:人員1:1.2,坦克1:2,飛機1:3.6,火炮和迫擊炮大致相等,德軍實力占優。

戰役進程

1942年7月17日,蘇德雙方在斯大林格勒接近地展開了激烈的交戰,會戰正式開始。德軍第6集團軍在保盧斯上將指揮下,以第8步兵軍和第14裝甲軍為北突擊集團,以第51步兵軍和第24裝甲軍為南突擊集團,突擊蘇軍62集團軍防禦實施包圍,向卡拉奇方向發展進攻。同時,以部分兵力向蘇軍第64集團軍發起佯攻,以吸引蘇軍的注意力。7月23日,德軍突破蘇軍第62集團軍右翼防線,合圍了該集團軍的2個師,前出到斯大林格勒西麵的頓河河岸。7月25日,德軍對由蘇軍第64集團軍的右翼陣地發起攻擊,企圖在卡拉奇附近強渡頓河。次日,蘇64集團軍被迫退過頓河。斯大林再也按捺不住對年邁的鐵木辛哥元帥的失望,撤消了他斯大林格勒方麵軍司令員的職務,由第64集團軍司令戈爾多夫中將接任,並派總參謀長華西列夫斯基上將作為最高統帥部代表前往斯大林格勒協助指揮戰事。斯大林還決定將預備隊的坦克第1和第4集團軍火速調往斯大林格勒地域。隨後,為了增強斯大林格勒守軍的鬥誌,斯大林於7月28日發布了第227號命令,凡是不服從命令而離開戰鬥崗位或者撤退的軍人都將被槍斃,並嚴厲要求蘇軍部隊“絕對不許後退一步!”德第6集團軍由於缺少裝甲兵力的支援,被迫轉入防禦態勢。德軍在行進間占領斯大林格勒的計劃被粉碎。但此時頓河西岸蘇軍的處境非常困難,兩翼都陷入了德軍包圍。

28日,蘇軍從羅斯托夫撤退。

7月30日,希特勒又作了一個影響命運的決定。他宣布:“因為高加索的命運是將要在斯大林格勒決定,所以由於這個會戰的重要性,遂有從A集團軍群抽調兵力以增強B集團軍群之必要。”於是,霍特的第4裝甲集團軍又歸還給B集團軍群,並於8月1日奉命沿科捷爾尼科沃——斯大林格勒鐵路向東北方向進攻,並於當天迅速突破了蘇第51集團軍的防線,占領了蒙特納亞。8月3日,霍特攻占了科捷爾尼科沃,接著又於5日突破了蘇第64集團軍的防禦,前出到阿勃加涅羅沃地域,但之後由於蘇軍的抵抗和反擊變得越來越頑強,舉步維艱的霍特隻好放棄了獨立攻占斯大林格勒的想法,於8月9日轉入守勢。

與此同時,蘇軍也對自己的編製進行了相應調整。8月5日,蘇軍最高統帥部決定將斯大林格勒方麵軍改組為東南、斯大林格勒兩個方麵軍,由華西列夫斯基上將統一指揮。東南方麵軍由葉廖緬科上將指揮,編成內有第64、第57、第51集團軍,以及坦克第1集團軍、坦克第13軍和空軍第8集團軍。斯大林格勒方麵軍仍由戈爾多夫中將指揮,編成內有第21、第62、第63集團軍,以及坦克第4集團軍、坦克第28軍和空軍第16集團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