硫磺島戰役
戰役簡述
硫磺島戰役(1945年2月16日到3月26日)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日軍和美軍為爭奪硫磺島進行的一次激戰,雙方傷亡慘重,其中23,000名固守硫磺島的日軍裏,隻有1083人生還。美軍則有6812人死亡,19,189人負傷。這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太平洋戰場上最激烈的一場戰鬥。美軍士兵在該島折缽山上插入國旗的照片在美國廣為印行,成為繪畫、雕塑和郵票的圖案。
戰前形勢
在日本偷襲珍珠港時,日軍在關島有一個將近3800人的軍事基地和一個1200人的海軍基地。駐有水上飛機、電台、氣象站、和獵潛艦、布雷艦等艦艇。在硫磺島有一個飛機場,有20架戰鬥機和1500海軍駐紮在這裏。
1944年2月,當美軍占領馬紹爾群島後,日軍加強了硫磺島的軍事力量,在硫磺島上的軍事力量同關島一樣達到了5000人,13門火炮,200挺輕重機槍,4552枝步槍,12架高射炮,30挺25毫米口徑2聯高射機槍,此外防禦工事還有120毫米口徑的火炮。硫磺島和小笠原群島成為防止美軍空襲日本本土的最後一道防線。因為當時日軍已經基本喪失了製海和製空權。
在1944年6月的時候,駐紮在硫磺島上的戰鬥機還有80架之多,但到了7月僅剩下4架,之後美國海軍進入硫磺島目視範圍內,進行了一次全麵的轟炸,炸毀了硫磺島上所有的建築物和僅存的4架飛機。但美軍尚沒有對喪失了海空支持的硫磺島展開攻擊。而日本則隻餘下地麵部隊能夠使用。
自從美軍1944年7月攻占馬裏亞納群島後,就開始建立航空基地,並出動B—29重型轟炸機空襲日本本土。但馬裏亞納群島距日本本土將近1500海裏,B—29進行如此長距離的空襲,隻能攜帶3噸炸彈,這僅僅是B—29最大載彈量的30%。而且因為航程太長,戰鬥機無法進行全程護航,因此B—29隻能在8000至9000米高度實施小麵積轟炸,效果很不理想。所以,美國需要距離日本本土更近的空軍基地來對日本實施規模更大的打擊。
硫磺島北距東京650海裏,南距馬裏亞納群島的塞班島630海裏,幾乎正處在兩地的中間,駐紮在島上的日軍不僅可以向東京及時提供早期預警,而且可以直接出動戰鬥機進行攔截,甚至還不斷出動飛機攻擊美軍在塞班島等地的機場,這無疑大大降低了美軍對日本本土戰略轟炸的作用。此時對於美軍而言,硫磺島猶如眼中之釘,必須拔掉以消除隱患。如果美軍占領硫磺島,那所有的不利都將轉化為有利,從硫磺島起飛B—29航程減少一半,載彈量則可增加一倍;戰鬥機如從硫磺島起飛,可以為B—29提供全程伴隨護航;甚至連B—24這樣的中型轟炸機也能從硫磺島起飛空襲日本本土;更重要的是硫磺島還可作為B—29的備降機場,供受傷的B—29緊急降落或加油。基於以上原因,美軍對硫磺島勢在必得。美陸軍航空兵(即美國空軍的前身)司令阿諾德上將於1944年4月17日向美參謀長聯席會議提出攻占硫磺島的請求,美參謀長聯席會議隨即同意這一請求,責成太平洋戰區擔負此項作戰任務,太平洋戰區總司令兼太平洋艦隊總司令,曾指揮過中途島等著名戰役的尼米茲上將為就近指揮,將其指揮部從珍珠港移至關島。
1944年10月初,太平洋艦隊司令部的參謀人員就將進攻硫磺島的計劃製定出來,但是由於參戰部隊中相當部分正在支援對呂宋島的登陸作戰,硫磺島戰役隻得等呂宋島戰役結束後的1945年1月才能開始,又因為呂宋島戰役進展緩慢,結束的日期從計劃的1944年12月20日推遲到了1945年1月9日,尼米茲再將硫磺島的作戰推遲到1945年2月中旬。
相關鏈接
硫 磺 島
硫磺島,位於小笠原群島南部,是該群島的第二大島,北距東京1200餘公裏(650海裏),南距塞班島1100餘公裏(630海裏),東南距馬裏亞納群島500餘公裏(290海裏)。島長約8000米,寬約4000米,形狀酷似火腿,麵積約20平方公裏,島的南部有一座尚未完全冷卻的死火山,叫折缽山,海拔160米,終年噴發著霧氣,硫磺味彌漫全島,故此得名。折缽山以北有一片比較寬闊平整的高地,稱為中部高地,再往北,地形逐漸起伏,並有數座山峰,被稱為元山地區,島上大部分地區都覆蓋著厚厚的火山灰。雖然硫磺島島小人少,但正處在東京與塞班島之間,戰略地位非常重要。
日軍在硫磺島的中部高地和元山地區各建有一個機場,分別叫做千島機場和元山機場,又名一號機場和二號機場,並且很快在二號機場以北建造了三號機場。由於美軍迅速攻占了馬裏亞納群島,原計劃運往馬裏亞納群島的人員、裝備和物資都被就近轉用於硫磺島,盡管美軍組織飛機、潛艇全力出擊,企圖切斷硫磺島的增援和補給,但日軍以父島為中轉站,采取小艇分散駁運的方式,因此美軍的封鎖效果並不理想。
由於日軍的海空軍主力在菲律賓戰役中遭到了毀滅性的打擊,已無力為硫磺島提供海空支援,所以硫磺島的抗登陸作戰是要在幾乎沒有海空支援的情況下進行。指揮官栗林忠道是出色的職業軍人,曾擔任過天皇警衛部隊的指揮官,對於防禦作戰有著豐富的經驗,他意識到麵對美軍絕對海空優勢,灘頭作戰必定難以奏效,他主張憑借折缽山和元山山地的有利地形,依托堅固的工事,實施縱深防禦。但海軍守備部隊指揮仍堅持殲敵於灘頭,最後粟林做出了折衷的方案,以縱深防禦為主,灘頭防禦為輔,海軍守備部隊沿海灘構築永備發射點和堅固支撐點,進行防禦;陸軍主力則集中在折缽山和元山地區,實施縱深防禦。
栗林決心將硫磺島建成堅固的要塞,以折缽山為核心陣地,以兩個機場為主要防禦地帶,在適宜登陸的東西海灘則是以永備發射點和堅固支撐點為骨幹的防禦陣地,日軍的防禦工事多以地下坑道陣地為主,混凝土工事與天然岩洞有機結合,並有交通壕相互連接。炮兵陣地也大都建成半地下式,盡管犧牲了射擊範圍,卻大大提高了在猛烈轟擊下的生存能力。火炮和通訊網絡都受到良好保護,折缽山幾乎被掏空,山體中築有的坑道竟有九層之多。針對美軍的作戰特點,栗林在海灘縱深埋設了大量地雷,機槍、迫擊炮、反坦克炮構成綿密火力網,所有武器的配置與射擊目標都進行過精確的計算,既能隱蔽自己,又能最大限度的殺傷敵軍。唯一不足的是,原計劃元山地區將修築的坑道工事有28公裏長,由於時間不夠,當美軍發動進攻時隻完成了70%,約18公裏,而且折缽山與元山之間也沒有坑道連接。
栗林一改日軍在戰爭初期的死拚戰術,規定了近距射擊、分兵機動防禦、誘敵深入予以伏擊等戰術,他嚴禁日軍慣用的自殺衝鋒,並號召每一個士兵至少要殺死十個美軍。栗林的這些苦心經營,確實給美軍造成了巨大的困難,使硫磺島之戰成為太平洋上最殘酷、艱巨的登陸戰役。
美軍對硫磺島的海空轟擊其實早已開始。
從1944年8月10日起,駐紮在塞班島的美軍航空兵就開始對小笠原群島進行空襲,重點是硫磺島的機場和為硫磺島進行物資補給的中轉地父島的港口設施。從8月至10月,共進行過48次轟炸,投彈約4000噸,但收效甚微。
11月24日,塞班島的美軍首次出動B-29超級空中堡壘轟炸機對日本本土實施大規模轟炸,引起了日軍極大的恐懼,並隨即作出反應,三天後即11月27日,硫磺島日軍出動了2架飛機空襲塞班島美軍B—29航空基地,擊毀B—29一架,擊傷十一架。隨後的日子裏,硫磺島日軍又多次組織對塞班島美軍航空基地的空襲,至1945年1月2日,已累計擊毀B—29六架,嚴重威脅著美軍B—29航空基地的安全。為壓製硫磺島日軍飛機的襲擾,美軍於1944年12月8日組織了一次海空協同突擊,出動飛機192架次,其中B—29重轟炸機62架次,B—24中型轟炸機102架次、重巡洋艦3艘、驅逐艦7艘,共投擲炸彈814噸,發射203毫米炮彈1500發、127毫米炮彈5334發,這樣猛烈的轟擊,卻並未徹底摧毀硫磺島機場,而是僅僅起了短暫的壓製作用。自這次海空協同突擊後,美軍在12月間又組織了四次類似的海空聯合突擊。
12月9日起,由黑爾少將指揮的第七航空隊B—24轟炸機在天氣允許情況下,幾乎每天都出動對硫磺島進行轟炸,塞班島的B—29也不時加入對硫磺島的轟炸,至1945年2月初,美軍共出動艦載機1269架次,岸基航空兵1479架次,軍艦64艘次,總共投擲炸彈6800餘噸,發射大口徑艦炮炮彈2萬餘發,其中406毫米炮彈203發,203毫米炮彈6472發,127毫米炮彈15251發。雖然美軍進行了如此猛烈密集的火力轟擊,但是日軍的防禦工事異常堅固,效果十分有限,對島上兩個機場也沒能予以徹底摧毀,日軍總能在空襲後迅速修複,而日軍初步領略到了美軍的火力,更加傾注全力修築以坑道為骨幹的防禦工事。
1945年1月26日,完成了對呂宋島登陸作戰支援任務的第三艦隊返回烏利西基地,進行休整。第三艦隊司令哈爾西上將將指揮權移交給斯普魯恩斯,第三艦隊隨即改稱第五艦隊,這是美軍自1944年秋開始實行的新措施,為太平洋艦隊配備了兩套司令部指揮參謀人員,在哈爾西指揮下,番號為第三艦隊;當由斯普魯恩斯指揮時則稱之為第五艦隊,一般一人在前線指揮作戰,另一人則在後方籌劃醞釀下一次作戰,這樣既能充分使用兵力,充分發揮指揮官的才能,又能迷惑日軍。
最初,斯普魯恩斯和尼米茲都認為攻占這樣一個彈丸小島,不會費多大力氣,但看了對硫磺島的空中偵察所拍攝的航空照片後,才知道在這個島上極可能存在不同尋常的防禦係統,史密斯中將仔細研究了航空照片後,表示這將是最難攻占的島嶼,並被關掉預計此役將要付出兩萬人的傷亡。
1月28日當負責組織對日本本土戰略轟炸的陸軍航空兵第二十一航空隊司令柯蒂斯·李梅少將前來協商航空兵如何支援硫磺島登陸作戰時,斯普魯恩斯向他提出關於硫磺島對於戰爭究竟有多少價值的問題,李梅立即肯定地表示沒有硫磺島就無法有效地對日本本土進行戰略轟炸。這讓斯普魯恩斯堅定了信念,決心不惜付出巨大代價攻取硫磺島。
2月2日,尼米茲來到烏利西,視察硫磺島作戰的準備情況。斯普魯恩斯提議為阻止日軍對硫磺島可能的增援,必須首先使用艦載航空兵對日本本土的關東地區機場進行壓製,尼米茲同意了這一計劃。隨後,尼米茲又前往塞班島觀看了將在硫磺島實施登陸作戰的第五兩棲軍的三個海軍陸戰隊師進行的臨戰演習。
2月10日,斯普魯恩斯以“印第安納波利斯”號重巡洋艦為旗艦,第58特混編隊司令米切爾以“邦克山”號航母為旗艦,一起率領由16艘航母、8艘戰列艦、15艘巡洋艦、77艘驅逐艦組成的航母編隊駛離烏利西,經馬裏亞納群島和小笠原群島以東,直撲日本本土。這是美軍自1942年4月杜利特爾空襲東京以來航母編隊第一次襲擊日本本土。斯普魯恩斯計劃16日抵達日本外海,以16日、17日兩天時間對日本本土關東地區的機場進行壓製性的空襲,然後再南下參加硫磺島作戰。他特別擔心日軍的神風特攻隊的威脅,所以每艘航母上隻有30架轟炸機和魚雷機,其餘全部搭載戰鬥機。為了盡量減少被日軍發現的可能,出動多艘潛艇在編隊航道前方擔任偵察搜索,而塞班島的岸基航空兵則以B—24和 B—29對編隊經過的海域上空進行巡邏警戒。編隊自身還以多艘驅逐艦在編隊前方組成搜索幕,同時以艦載機進行二十四小時不間斷反潛警戒。正是由於采取了上述嚴密的防範措施,加上惡劣天氣的掩護,美軍航母編隊於16日拂曉一直到達距東京東南125海裏海域,此地距最近的日本本土海岸僅60海裏,但是仍然沒被日軍發現。
2月16日,美軍航母編隊出動艦載機1000餘架次,分成數個攻擊波對東京灣各機場進行攻擊,由於天空中陰雲低垂,攻擊效果並不理想。
2月17日,美軍又出動兩個攻擊波艦載機500餘架次,對關東地區的機場、飛機製造廠、錨泊船舶等目標進行了轟炸。兩天裏,美軍在空戰中擊落日機332架,在地麵上擊毀日機177架,給一些機場、飛機製造廠造成了一定破壞,這次空襲的效果不是很大,但卻極大吸引了日軍注意力。當天下午,美軍航母編隊離開日本外海南下,開赴硫磺島參加戰鬥。
雙方兵力分析
美國:
參加作戰的地麵部隊為第5兩棲軍,下轄海軍陸戰隊第3、4、5師,共約6萬人,由霍蘭·史密斯中將指揮;登陸編隊和支援編隊,由凱利·特納中將指揮;米切爾中將指揮的第58特混編隊負責海空掩護;所有參戰登陸艦艇約500艘,軍艦約400艘,飛機約2000架,由第五艦隊司令斯普魯恩斯上將統一指揮。
日本:
在1944年前,日軍僅僅把硫磺島作為太平洋中部與南部的航空中繼基地,隻部署了海軍守備部隊1500餘人和飛機20架。1944年馬裏亞納群島失守後,硫磺島的重要性日趨明顯,日軍才開始大力加強其防禦力量,3月下旬將4000餘陸軍部隊送上島;5月將硫磺島的陸軍部隊整編為第109師團,由栗林忠道中將任師團長,並在島上配備了120、155毫米岸炮、100毫米高射炮和雙聯裝25毫米高射炮;7月海軍第27航空戰隊也調至島上。截止1945年2月,日軍在島上陸軍約1.5萬餘,海軍約7000餘,共約2.3萬人,飛機30餘架,由栗林中道統一指揮。
戰役進程
2月14日,威廉·布蘭迪海軍少將率領由6艘戰列艦、12艘護航航母、5艘巡洋艦、16艘驅逐艦組成的火力支援編隊離開塞班島前往硫磺島。
2月15日,美海軍部長福雷斯特爾在尼米茲陪同下到達塞班島,聽取有關硫磺島戰役的彙報,並視察戰役準備。大病初愈人稱“短吻鱷”的登陸編隊司令特納,彙報原計劃對硫磺島進行十天的炮火準備,因為軍艦無法攜帶十天炮擊的彈藥,隻能進行三天的炮擊,但特納接下來又表示對麵積僅二十平方公裏的小島進行三天的炮擊已經足夠,炮火未能摧毀的防禦將由登陸部隊來完成。
2月16日清晨,布蘭迪的火力支援編隊到達硫磺島海域,開始實施預先火力準備。所有戰列艦、巡洋艦都被劃分了地段,對已查明的目標進行逐一摧毀。為了確保炮擊的準確性,有幾艘戰列艦甚至在距岸邊僅3000米處對目標進行直接瞄準射擊。但由於天氣狀況不佳,島上又是硝煙彌漫,預定的750個目標隻摧毀了17個,炮擊效果十分的不盡人意。日軍隻以部分中小口徑火炮進行反擊,擊傷戰列艦、巡洋艦各一艘,大口徑火炮出於隱蔽考慮,一炮未發。
2月17日,美軍水下爆破隊在12艘登陸炮艇的掩護下探測海灘礁脈的航道,並清除水下的水雷和障礙物,粟林以為美軍登陸在即,下令大口徑火炮開火,將12艘登陸炮艇擊沉9艘,擊傷3艘,艇員陣亡、失蹤44人,傷152人。美軍大為震驚於島上的日軍竟然還有如此猛烈的火力,立即對這些剛暴露出的目標進行轟擊。
從16日至18日的三天裏,美軍除了艦炮火力外,護航航母的艦載機也全力出擊,有的進行空中掩護;有的進行反潛警戒;有的觀測校正炮彈的命中點;有的向日軍陣地投擲燃燒彈,燒掉日軍陣地的偽裝,使之暴露出來,以便於艦炮將其消滅。而塞班島的轟炸機也頻頻前來助戰,對硫磺島進行轟炸。這三天中,硫磺島幾乎完全被美軍火力轟擊的硝煙所淹沒,日軍隻得龜縮在坑道裏無法活動。據統計,美軍在登陸前共消耗炮彈、炸彈24000餘噸,硫磺島上平均每平方公裏承受了1200噸,但日軍憑借其堅固的地下工事,損失輕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