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 反恐無期,阿富汗戰亂何時了(1 / 3)

第十八章 反恐無期,阿富汗戰亂何時了

“9·11”事件後,美國認定阿富汗成了恐怖分子的藏身之地,就對阿富汗發動了大規模的軍事打擊,每年耗費大約100億美元,被認為是美國有史以來最漫長的一場戰爭;中情局在阿富汗扮演的角色也不僅僅是搜集情報,近來更多地介入軍事行動,包括搜集有關“高價值”目標的情報、策劃謀殺和無人機轟炸,被戲稱為“影子戰爭”,黑水公司也因此大發其財……

每年耗費100億美元的戰爭

當代世界史上發生過兩次阿富汗戰爭。

第一次阿富汗戰爭是指1979年12月蘇聯入侵阿富汗導致長達10年的那場戰爭。那一次對阿富汗的武裝入侵,被認為是蘇聯對外政策的重大失敗。

第二次阿富汗戰爭是指2001年“9·11”恐怖襲擊事件發生之後,美國認定阿富汗成了恐怖分子的藏身之地,於是就對阿富汗發動了大規模軍事打擊,拉開了這場曠日持久、每年要耗費100億美元的戰爭的序幕。

2001年10月7日,為了對“9·11”事件進行報複,以美國為首的聯軍發起了對阿富汗本·拉登“基地”組織和塔利班政權的戰爭。這場戰爭的爆發標誌著反恐戰爭的開始。美國官方聲稱這場戰爭的目的是逮捕本·拉登等“基地”組織成員,並懲罰塔利班對恐怖分子的支援。當時參與阿富汗作戰的國家主要有美國、英國、德國、波蘭、捷克、斯洛伐克等“北約”國家,另外還有哈薩克斯坦、日本、韓國、菲律賓等國為美軍提供後勤支援,並在戰後派遣軍隊駐紮阿富汗,其中駐阿韓軍在2007年發生韓國人質被綁架事件後撤離了阿富汗。

“9·11”之後,美國向全球恐怖主義宣戰,對外發動兩場戰爭,對內加強監控拘捕。2001年10月7日,美、英兩國部署了近8萬人兵力,先後動用5個航母編隊及500多架戰機,對阿富汗實施軍事打擊。雖然兩個月後,美軍就在阿富汗“反塔利班聯盟”武裝的協助下推翻了塔利班政權,但是直到今天,這場戰爭依然在繼續。

更讓全世界不願看到的是,自從阿富汗戰爭爆發以來,美國不但沒有達到“反恐”的目的,反而使全球恐怖主義活動愈演愈烈。尤其是2009年美國總統奧巴馬上台以後,“反恐”形勢更加惡化。

2009年1月,美國總統奧巴馬執政以後,逐步對美國反恐政策進行調整,其“新政”的主要內容就是將反恐重點從伊拉克轉向阿富汗和巴基斯坦。然而,就在奧巴馬考慮是否繼續對阿增兵之際,伊拉克、阿富汗和巴基斯坦等地卻接連發生血腥暴力襲擊。2009年10月28日,塔利班武裝襲擊了阿富汗首都喀布爾的聯合國人員居住地,造成至少6名聯合國工作人員死亡;同一天,巴基斯坦西北邊境城市白沙瓦發生爆炸,造成100多人死亡,200人受傷;此前三天,伊拉克首都巴格達還發生了一起連環自殺式汽車炸彈襲擊,導致至少132人死亡、500多人受傷。這三起襲擊事件表明,上述三國安全局勢都麵臨著嚴峻的挑戰,也表明美國總統奧巴馬“轉移戰場”的戰略目標不過是紙上談兵而已,美國反恐新政麵臨嚴峻考驗。

2010年6月7日,美國迎來其軍事曆史上具有紀念意義的一天。因為到這一天,阿富汗戰爭已經曆時整整104個月,超過越南戰爭,成為美國曆史上最漫長的戰爭。沒有人知道這場曾經被奧巴馬許諾馬上結束的戰爭到底什麼時候結束,到底還有多少美國軍人要被送去阿富汗,甚至連這場戰爭的原因也開始模糊。而且就在這一天,駐阿富汗美軍遭遇了“血色星期一”,共有7名官兵遇襲身亡,使阿戰中喪生的美軍人數上升至1021人。

2010年6月7日,美國廣播公司一項民調顯示,一種失敗的情緒籠罩美國民眾——53%的美國人認為阿富汗戰爭不值得再打,而2001年開戰時美國有94%的人支持這場戰爭。

2010年9月11日是美國“9·11”恐怖襲擊事件發生9周年的日子。在9年時間內,美國在布什政府的主導下,先後打著反恐的名義鋪開了阿富汗和伊拉克兩場戰爭。然而,美國反恐工作進展並不大,甚至影響了美國在世界上的形象。奧巴馬就任美國總統後,立即著手對布什政府的反恐政策進行修正,製定了反恐新戰略。但分析人士稱,奧巴馬政府的反恐之路恐怕也不會一帆風順。

在這一次阿富汗戰爭中,到處都能見到中情局的影子。中情局的特工和情報官始終與軍隊相隨。

中情局成了美國政府的“紅人”

據2002年4月18日美國《華爾街日報》披露,“9·11”恐怖襲擊事件發生後,美國中央情報局被迫開始了自成立之日起最大規模、最快速度的改組。戰爭一爆發,中情局就成了美國政府眼中的“紅人”,白宮不遺餘力地助其發展壯大,恨不得讓它滲透進敵人的每個細胞。“9·11”讓中情局的特工們又重新回到了政治前台。

就在恐怖襲擊發生的第二天,美國總統布什簽署了一份保密令,授權中情局消滅“基地”組織高層領導人。中情局局長特尼特先生隨即將他的部下召集到總部大樓的隔音會議室內,心情沉重地說:“我們沒能阻止這場可怕的襲擊,對我們來說,現在最重要的工作就是找到這個可惡的敵人——一個禽獸不如的家夥。”

然而,中情局此時的資源狀況卻根本無法勝任這項工作。冷戰過後,中情局對美國國家事務的參與程度就一直在下降,政府預算也大幅度削減。到20世紀90年代中期,中情局行動處的特工人數縮水25%,很多長期潛伏在海外的特工都被召回本土;負責招募間諜的官員也不像從前那樣活動頻繁,隻偶爾才出國轉轉,每年中情局新招募的情報人員不過幾十人。在歐洲,中情局已經停止招募為他們提供伊斯蘭極端組織信息的阿拉伯間諜。巴基斯坦原是中情局最大的海外基地之一,但潛伏在那裏的多數情報人員也因為蘇聯從阿富汗撤軍而回到了本國。因此,當“9·11”恐怖襲擊發生時,中情局剩下的雇員不是快到退休年齡的“老頭子”,就是沒有任何實戰經驗的新手。

鑒於上述情況,2001年9月17日,中情局情報處負責人詹姆斯·帕維特通過總部的電視閉路係統宣布了改組方案,開始了中情局自1947年成立以來規模最大、速度最快的改組。

首先,中情局成立了一個7人“反恐特別行動小組”,總指揮由實戰經驗豐富的前特工科弗·布萊克擔綱。中情局從該局其他部門緊急抽調了數百名雇員加入這支反恐隊伍。一些久負盛名的退伍特工也受到特別的邀請重新歸隊。此外,中情局還從退伍軍官中招募了許多優秀人才,組成一支準軍事行動小組,凡是去過阿富汗、掌握相關語言的軍官都被攬到了旗下。隨後,中情局對這些新招募的人進行了突擊培訓,課程包括後勤、通訊等多項內容,當然最重要的還是讓他們明白這次的任務究竟是什麼。

9月底,第一支經過培訓的中情局反恐特別行動小組出發了。他們驅車從巴基斯坦進入阿富汗,在北方聯盟的後方班吉沙山穀紮營。不久,許多經驗豐富的退伍特工也加入了這個行列,他們迅速組建起多支情報小組潛入阿富汗內部和周邊國家,每個小組的負責人都通曉普什圖語或是達裏語(阿富汗的兩種主要語言),小組中至少有一人懂得武器使用和後勤。

在第一階段,總共有約100名特工在美國特種部隊之前進入阿富汗,為美軍提供情報、尋找安全的駐紮營地。同時,他們還負責偵察塔利班和“基地”組織的位置,用武器和禮物向當地軍閥示好。一開始,美國情報人員的出現令阿富汗北方聯盟深感不安,他們無法確定美國人這次究竟出於何種目的,於是美國特工安慰他們說:“我們來這兒是為了消滅‘基地’組織,幫助你們擊敗塔利班。”

北方聯盟內部的矛盾是令特工們最為頭疼的問題。為了讓這些軍閥團結起來對塔利班作戰,中情局必須在他們中間扶植起一個領袖。20世紀90年代末,中情局曾經大力栽培馬蘇德,每年向他資助5萬美元,但為了掩人耳目,這些錢都是通過英國人轉給北方聯盟的。可是就在“9·11”襲擊發生的三天前,馬蘇德突然遇刺身亡,中情局不得不重新培養另一位軍閥法希姆。

當美軍特種部隊於10月中旬乘直升機抵達阿富汗時,中情局在短短半個月內已經同當地軍閥建立起關係,並為特種兵準備好了安全的營地和大量有價值的軍事情報。

此時的中情局再也不是過去那個囊中羞澀的角色了,它的每個小分隊都擁有大量資金,用以收買軍閥和開展其他活動。最開始,中情局付給那些可以召集到士兵的軍閥的酬金是5000美元,後來這個數目變成了10萬。一位中情局官員透露:“我們同每一個可以聯係到的軍閥接觸,後來隨著酬金上漲,他們開始主動聯係我們。”幾個星期的時間內,中情局就召集起了一支3000多人的反塔利班部隊,為美軍衝鋒陷陣。

為了求得阿富汗邊遠地區部族長老及地方軍閥配合打擊基地組織和塔利班武裝,美國中央情報局駐阿富汗特工人員竟然用“助性”藍色小藥片——偉哥——賄賂提供情報的地方首領。

在一次交易中,一名中情局駐阿富汗特工察覺到一位60歲、有4個年輕妻子的軍閥的苦衷,便從兜裏掏出了4粒藍色小藥片(即“偉哥”,又稱“萬艾可”)遞給了這個軍閥,“試一試這些,你會愛上它們的。”4天之後,當這名特工重返阿富汗時,該軍閥春光滿麵地出來迎接,並提供了諸如塔利班供應線和最新行動等非常重要的信息,隨後又索要了更多的藥片。

中央情報局特工給阿富汗“線人”的回報是各種各樣的,包括為其家人提供醫療服務、贈送兒童玩具和學習用具,甚至辦理旅行簽證等。

從反恐行動開始,中情局共派出了幾百名特工,花費高達數百萬美元,而這些特工為推翻塔利班也是不遺餘力。據說,帶領第一支特別行動小組進入阿富汗的老特工11月回到美國的家中時,體重整整輕了20磅。在阿富汗戰場上陣亡的第一個美國人也是中情局的特工。在這些“007”的幫助下,美國以摧枯拉朽之勢取得了軍事行動的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