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後世疑雲(1 / 2)

天下安定,得享太平。人生不僅僅隻是理想和遠方,還有身邊的柴米油鹽。平凡的生活才是人間的真諦。黃帝也不例外。

功成名就的黃帝,家庭生活自然也豐富多彩。老婆很多,大老婆就是西陵嫘祖,會養蠶,懂紡織,因為技能出眾,老百姓受益頗多。黃帝和嫘祖都是成功人士,都是有成就的人,起碼出身大家族,否則沒有姓。屬於強強聯合,當時家族觀念初步形成,為了家族的發展聯姻。兒子也很多,據記載兒子有二十五人之多,留下姓名的有十四人。那時候隻有貴族才有姓,相當於擁有貴賓卡。兒子多了,總會有優秀者,但是也很麻煩。接班問題是個大問題,誰也想接班,自己當老大。大臣們也是想著自己的利益,總盼著和自己有關係的能夠接班,這樣好繼續享受榮華富貴。對於黃帝來說,自己說了還不算,要通過大家評選和個人能力,否則在沒有強大官僚體製運轉有序的情況下,接班意味著風險。

嫘祖生了兩個兒子,長子叫玄囂,也就是青陽,被封到江水一帶。次子叫昌意,被封到若水一帶。次子昌意娶了蜀山氏的女兒昌仆,生子高陽。高陽生下來就很神異,和黃帝出生的時候相近,在黃帝去世葬在橋山後,高陽繼承了黃帝的一切,稱為帝顓頊。

奇不奇怪,神不神奇?接班的是孫子,而不是兒子。

同樣出身高貴的人,不一定後天發展的一樣好。勢力決定位置。因為勢力大,別人無法和他們競爭,就隻能在這個圈子裏產生。誰在小圈子勝出誰就在大圈子勝出。第一種可能是因為是禪讓製,自然選擇優秀的人來肩負重任。第二種可能是青陽先接的班,慢慢帝顓頊長大,因為工作出色,再接的班,不過說得是五帝,把不重要的人物忽略了。第三種可能是部落大佬們公議,類似清朝初期帝位選擇選擇,要由各個王爺投票決定。在勢力膠著的時候,可能選擇第三方相對弱勢的人接班。

帝顓頊去世後,接班的又回到了黃帝嫡長子青陽一脈。青陽的孫子高辛繼位,史稱帝嚳。從此,帝顓頊的後代就連續5、6輩沒有出現大人物,直到帝舜的出現。帝嚳的優秀決定了從帝顓頊手裏接過地位,還是另有原因?曆史久遠的沒有證據,但相信絕非簡單的僅僅依投票就能解決。

帝嚳娶的兩個老婆娵訾女和陳鋒女,分別生了一個優秀的兒子,以後次第接班,先接班的是哥哥帝摯,後接班的是弟弟帝堯。

長子還是幼子接班都不奇怪,奇怪的是帝堯怎麼取代的帝摯。難道,帝位可以隨時更換嗎?是大佬們的重新選擇,還是帝堯的逆境致勝?如果帝摯去世,兄終弟及倒也可以,但情況絕非這麼簡單。不管是哪一種可能,一開始不是帝堯接班時一定的。那麼優秀為啥不確定為接班人?

還是先回到帝摯接班的問題上。別人都是立,帝摯是代立(五帝本紀,“帝嚳崩,而摯代立”)。一字之差,點明了帝摯立的不同。代有取代、代替、代表的意思。不管對象是誰,就是說本來不應該是帝摯來擔任首領,因為種種原因,比如說路途遠,應該繼位的帝堯在外地,來不及趕回來,所以帝摯代立。這是最好的一種理解,帝摯得位不正。還給了一個理由,帝摯執政不善(五帝本紀,“帝摯立,不善”)。善有善良、擅長的意思。不管是那種意思,給出的評價是不稱職。那就更加奇怪了,五帝的人選眾說紛紜,各不相同,而司馬遷選擇的是黃帝軒轅、帝顓頊、帝嚳、帝堯和帝舜五人,,雖然沒有帝摯,但是依舊沒有否認帝的位置。與之相比,青陽卻截然不同。曆史背後有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