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和光同塵(1 / 2)

舜二十歲時以孝順聞名,三十歲時帝堯舉用了他,五十歲代理天子政務,五十八歲時堯去世,六十一歲時繼承堯登上帝位。登上帝位三十九年,到南方巡視,死在蒼梧的鄉間。安葬在長江南麵的九嶷山,這就是零陵。

帝舜活了100歲,又是一個高齡的帝,看來那時候的飲食結構和自然狀況很好,有條件的人壽命都很長,輕鬆活到一百歲不是問題。不知道為什麼醫療水平那麼差,竟然會如此高壽。原因不詳,也不知道真假,但是可以說明那時候的條件不錯或者說人們希望好皇帝都壽命長,能夠保持國家的安定。

中國人的命運從來掌握在強有力的領導手裏,人們習慣性地認同好的領導,希望有一個好領導能夠引導人們走向幸福美好的生活。

這是千年以來形成的習慣,也是一個傳統,寄希望於他人,但自己依舊不懈地努力,從來不會放棄,也不會懈怠,是一個勤勞的民族、奮鬥的民族和充滿生機活力的民族。

舜登上帝位,朝拜老爹瞽叟,依舊恭敬,封象為諸侯。但是帝舜的兒子商均也是個不成器的人,帝舜臨死前就舉薦了大禹。但是帝堯的兒子丹朱和帝舜的兒子商均,都有自己的封地,用來供奉祖先,保持自己部族傳統。他們以賓客身份進見天子,天子也不把他們作為臣子,表示了一種相敬如賓的態度。從黃帝到帝堯、帝舜、大禹都是同姓,隻是國號不同,國號是宣揚自己美德的。所以黃帝號有熊,帝顓頊號高陽,帝嚳號高辛,帝堯號陶唐,帝舜號有虞。帝禹稱夏後,用不同的氏來區別,姓姒氏。契是商的祖先,姓子氏。棄是周的祖先,姓姬氏。

五帝傳說快要結束啦,也應該有一個總結性的發言了。剩下第五個帝禹的傳說,因為開啟了一個新的王朝,單獨列篇。但是依舊存在著疑問。

第一,為啥善待家人?

一是血濃於水。畢竟是自己的親人,以前再怎麼對自己不好,也是家庭內部矛盾,不是敵我矛盾,從感情層麵是可以原諒的。一家人就是一家人,什麼時候也是有感情的,朝夕相處的親情不可能一筆抹去,尤其是在經曆過殘酷鬥爭之後,愈發顯得親情的珍貴。二是隻剩下感情。以前的恩怨都是為了一點點家長裏短的小利益在爭鬥,不是涉及整體利益,在帝禹看來,那都是小孩子玩的把戲啦。過眼雲煙,已經對這點事不放到眼裏,相對於感情來說,不足為論。三是形象的需要。帝舜以孝起家,在艱難困苦的時候都沒有放棄,在功德圓滿後就更沒有必要為了一點點芥蒂就失去維護自己良好形象的機會。何況,善待家人,對目前的帝舜來說,僅僅是舉手之勞,小意思啦。

第二,善待先帝的後裔。

一是對方沒有很大的威脅。當時,人們的思想還不是父業子承,沒有必須應該在哪個方位內選擇接班人。所以,帝的子嗣沒有接班時很正常的事情,他隻是潛在的接班人,沒有接班,也沒有多大的怨言和不忿,這是一種大多數人認可的觀念。既然如此,就不會有太大的威脅,也就沒有必要必處之以後快。相反,給其點待遇,他反而感恩戴德。二是能夠彰顯自己的德政。如果睚眥必報,就與一開始大力塑造的孝形象相背而馳,會影響自己的威望和施政基礎。孰大孰小,任何人都能夠算明白。這是一道選擇題,也是必答題。其實答案是唯一的。三是普遍做法。不是帝舜特殊這樣做,以前也應該是這樣做的。大臣們看到眼裏,記到心裏,傳統習慣性的做法大家都理所當然,如果改變反而不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