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章 為和不為(1 / 2)

我和春天有一個約定。

冬天過去啦,春天來了。

殷商建立,得實現以前革命的諾言。

做了一篇《湯誥》。

不要無功於老百姓,努力做好自己的事。否則,受到責罰不賴我。

以前帝禹和皋陶治理洪水讓人們安居,後稷教人們種稻,讓人們樂業。這是有功於老百姓,所以他們的後代才能立國。蚩尤危害百姓,上天就不保佑他。這都是曆史的教訓。一定要按照以前聖王的話去做。

如果不好好幹,就不讓他統治國家,這不賴我。

王湯規定把十二月作為正月,崇尚白色。

估計找算命先生看了看,認為十二月是符合自己命數的,從這個月開始比較吉利。

也可能是建國的時候是十二月,就把十二月作為正月,代表一個新的開始。

白色代表金,金克木,那麼夏就應該為木,崇尚綠色。

世世代代尅死你,徹底無法翻身。

規矩定了,天下就定了。

成湯和伊尹很重視思想政治建設。通告全國,讓大佬們不要再有非分之想,多做與於人民有益的事,少胡思亂想,叫你幹啥你幹啥,否則就要挨板子。這符合老百姓的訴求,安定平安最好,好不容易找了個好頭,不讓我們受苦,安定是應該的,這不是我們一直以來的目標嗎?成湯和老百姓站在了一邊,剩下的大佬們隻有苦笑。蹺蹺板不平衡。

成湯還有話說,純粹的教育等於零,沒有人願意聽廢話,說了不辦等於零。那好,現在先弄個榜樣出來,把曆史人物帝禹、皋陶、後稷當做學習的榜樣,把蚩尤作為反麵教材,你們看看,誰認真做事,造福於民,誰就能獲得福報,誰造反誰倒黴。曆史告訴我們,做好事有好報。成湯扭臉忘了自己也是造反出身的。不過時過境遷,現在需要安定。或者說,成湯把自己定位為為民造福的,因為是被逼的,也是為民的一種形式。

光說好的還不行,還需要警告。誰不聽話,不老實,不好好做事,就換人。

人心安定了,天下就安定了。

人心不安定,是因為不滿足。

告訴他界限在哪,知足常樂,知足就止步了。

人死如燈滅,別人照樣幹。

王湯死了,還有後來人。

死了就是死了,什麼都沒有了,僅僅剩下生前身後的一點名聲。後來者的日子還要過。

成湯死後,又傳了十六代二十九位王。

從成湯上溯五代,名字都很奇怪。不知道迷信什麼,就和天幹幹起來了,名字中總有天幹的影子。懷疑在這個時候,人們更加迷信,什麼都是上天的決定。愚民思想盛行,看看出土的甲骨文就知道,出門前不翻黃曆,要占卜。

幸虧那個時候河水多,生產烏龜,有的是龜甲可用,否則占卜沒有道具也不行呀!

遷哥不會公元紀年,我也不懂曆史,不知道過了多少年。估計很長時間,殷商的天下還是比較長久的。但是,相比較夏朝,王位更亂,經常是誰有能力誰上,哥哥、弟弟、兒子、侄子之間輪流坐莊。個人認為,兄終弟及的做法,往往麵對一種無奈的現實,就是父親坐在寶座上的時間太短,兒子還沒有成長起來,不是弟弟,就是侄子年長,勢力大,就不得不易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