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章 周人種地(1 / 2)

後稷生在冬季,寒冬臘月,北風呼嘯,孩子扔到外麵一會兒就凍死啦,哪裏還有人去撿,這種幾率很小。作為私生子,扔了也屬於正常現象。扔不出去就太奇怪了,抱回去怎麼交代。薑原能夠一個人偷偷溜出去扔孩子,還有時間在旁邊看著,還有人專門記錄這件事,難得。我們分析一下扔孩子的地點。小巷子是城鄉結合部,說明薑原走了很遠的路,即便起碼也需要時間,路上遇到人送給別人不就成了,或者尋找一個農戶送給他,總比扔到巷子裏對孩子好。這種可能性極小。樹林就更偏僻了,說明更遠,能找到樹林,就能找到人家,何況還有好多人,悄悄放到一邊,孩子一哭不就有人抱走了,不扔不是因為人多,而是要給後麵的奇跡創造條件。冰麵是寒冷的,是荒無人煙的,小鳥去哪幹啥?候鳥已經在冬天飛走,留下的小鳥也在貓冬,即便去覓食,也是找有食物的地方,冰麵上有啥?扔到寒冷的冰麵,人跡罕至的地方,就是想讓孩子死。殺死一個小孩有的是辦法。這個可能沒有。分析證明,故事絕對是假的。

用一種不平凡來反襯後稷的神奇。

莊稼應該遇到後稷,還是後稷應該遇到莊稼。

後人在任何地方都不忘記種菜的基因,是不是從那個時候就開始塑造?我估計不是喜歡,而是饑餓。饑餓是最好的原動力。在饑餓的年代,人們追求著更美好的東西,為了改變饑餓的狀態,竭盡全力去奮鬥,一旦吃飽了,就有了欲望,總想分個三六九等,想做人上人,喝五吆六的。

後稷小的時候,長得高高大大的,很有一把子力氣,是個四有好青年。最喜歡做的事情就是種莊稼,而且種的麻、豆長得很好。等他長大了,就更喜歡種莊稼,把種地作為自己一生的追求。現在看來,種莊稼不過是平常的事情,在後稷時代,還是農耕文明剛剛起步的階段,沒有現成的種植經驗,需要自己去鑽研。後稷積累了豐富的種植知識,能夠根據土地的特點,選擇適合的穀物種植,因此收成很可觀,大家都很敬佩他,都向他學習。

帝堯時期,就被舉薦為農師,專門負責農業生產,天下人都受到了他的恩惠。在吃不飽飯的年代,這是多麼大的功勞。不知道按照儒家的學說,這個功勞能不能成為帝,那麼久沒有帝舜的事啦!

帝舜時期,帝舜親自讚揚後稷的功勞,認為老百姓能吃飽飯,全靠後稷的功勞。結果後稷還是沒有稱帝。不過,被封了一塊地。這塊地還是他母親薑原娘家的地。估計,娘家也已經破落。不過,這塊地成了周的原始發展根據地。

功成名就的人都有不凡的傳說,不為過。功成名就的人還多有被棄的經曆,很奇怪。

種地是一件偉大的事情,用很少的種子收獲豐厚的糧食。

後稷把自己一生的事業定在種地上,是自己的愛好,也是時代的需要,最主要的是餓。

沒有比餓更加令人恐懼的事情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