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當時,還沒有紀年的出現,曆史不能準確的表達出時間。作為一個外行,也不考究年份,這不像酒,號稱時間越久,香味越濃,我們看我們的故事,如果能夠留下一點思考,就已經心滿意足了。
周王朝的開國元勳大部分都已經故去,曆史的風雲慢慢平緩,子孫的日子還是要過,平淡中年複一年。曆史的怪圈總是存在,叱吒風雲的諸多元勳功績顯赫,後世的子孫卻往往無法保持已有的榮光。人們很奇怪,好像英雄人物都是在一塊出現的。因為,時勢造英雄,機會來了,隻能拚一把的時候就會建功立業,太平盛世誰會破釜沉舟去拚?人與人的差距就是一個拚字。顯然,周王朝後世的子孫也逃離不了這種命運的安排。
周康王去世,成康之治盛世結束,周昭王即位。昭王的工作業績就一句話王道略有缺損。剩下的不說了,略有,恐怕是為了掩飾什麼,應該是很不好,為尊者諱,略去不言。看來,周昭王沒做什麼好事,不能說天怨人怒吧,起碼是鬧得雞飛狗跳的,天下不得安寧。王道缺損,就是點明大家都不太認可周王當天下共主,各位諸侯大佬們不服氣,因為你沒幹好,應該引咎辭職。不過,沒有引咎辭職的說法,隻能是湊活著幹,或者幹不下去的時候造反,重新選擇。
不到迫不得已的時候,沒有人造反。因為,造反的成本太高。也好在,先輩曾經的努力還在發揮著作用,雖然孩子比較貪玩,不至於一下子把家底敗光,大家隻好暫時眼不見心不煩,忍著。
有一天,周昭王離開鎬京(西安)到南方遊玩,不,是巡狩,再也沒有能夠回來,死在江上。
句子很短,信息很多。
周昭王不在京城,沒有好好履職盡責,拋下工作出門去了。時間有多長,沒有說,應該是不斷,否則,其他的工作什麼也不說,單獨說他出門的事,應該是很長。同時,這是周昭王的日常活動,應該很頻繁,史書不記載吧,畢竟是一個王,不能缺少一個環節,記載吧,壞話不能多說,好事確實還沒有,隻有一筆略過。但終究要代價他的結局,他死了,怎麼死的總要有個交代,於是沒辦法隻好說他出門去了。不交代不行呀!
似乎,這哥們除了玩,沒幹過別的。實在沒有什麼可以用來誇獎的,春秋筆法也不行。
不信,後麵還有一個證據。
別人都是出門去巡視,就是到處視察,是為了工作。他是巡狩,是到處打獵,是個人享受。周昭王也是一朵奇葩。老子有錢,自己應該享受,富二代的心思不是的你永遠搞不懂。
他的死,很微末,也很蹊蹺。死在江上了,地點奇怪。他是打獵去了,不是打魚去了,怎麼和江扯上關係啦!可能有幾種原因,一是順便想吃點江魚,自己親手操作,感受一下野釣趣味,不小心掉下去,over了。但是護衛幹什麼的,總有人會水吧,打撈上來不就行啦!應該是江水湍急,因為沒說在那條江,比如長江,當時打撈條件不具備,估計連屍首都喂了魚。二是敵對派謀殺。趁機幹掉了,你不是在江上嗎,有高手刺殺。把船鑿個洞,一船人全完了。護衛都是北方人,估計玩不過南方的水鬼。三是突發疾病。在船上死掉了。這種可能性幾乎沒有,如果是正常死亡,會在史書上記載的,起碼說明死亡原因。四是幹了壞事,死掉了,沒法對外說,隻能以此托詞。大家可以去猜。
據其他史料記載,一是說周昭王去和荊楚打仗,在渡河時廝殺,受傷死亡。二是有造船的把一艘膠船獻給了周昭王,周昭王坐船到江心的時候,膠化了,船散架了,於是就淹死了。不管怎麼說,還是美化了,總是和敵人在鬥爭或者上了敵人的當,算是因公殉職。可惜,遷哥不買賬,不能說瞎話,隻好什麼都不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