烽火戲諸侯,千古一聲歎。
果然,禍端來了。
周幽王不愛江山愛美人。天天看著漂亮的褒姒自己很開心,可褒姒就是一幅神經末梢損壞或者中風後遺症的表現,不愛笑。美人不開心,周幽王就跟著不開心,整天想著怎麼博得美人一笑,大家都開心。周幽王想盡了一切辦法,褒姒就像專門作對一樣,就是不笑。
做不到的事情最有吸引力。
那時候,周幽王的統治的中心地帶周邊都設置了烽火台,是用來傳信的。周王朝和各位諸侯們有一個約定,一旦烽火台狼煙四起,諸侯們就要派兵勤王,幫助周王朝解決生死危機的大問題。這是大家的一個約定,也是大家和平相處的一個準則。
周幽王不管那麼多,自己是最大的頭,想怎麼辦就怎麼辦。不是褒姒不笑嗎,我們來玩一場遊戲。點燃烽火,各路諸侯風塵仆仆趕來勤王。褒姒不喜歡別的,偏偏喜歡大軍調動,就笑了,很開心。周幽王一見美人笑了,也很開心。但是諸侯們都很不開心,這不是折騰大家玩嗎?軍國大事,成了一場遊戲。
玩一次,就玩一次,雖然浪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大家官小,也就算啦!可偏偏周幽王上癮了,經常玩,每次玩,褒姒每次都笑。倒黴催的。
你們開心吧,我們不開心,惹不起,躲得起,不陪你玩了。烽火再點,我們也不來。
諸侯們很生氣,後果很嚴重。
虢石父這個人很能說會道,喜歡阿諛奉承,很會拍周幽王的馬屁。別人低三下四拍馬屁肯定是有所圖的,否則為啥拍你的馬屁,誰也不是天生下賤的人。可惜好多人不理解這一點,或者說不願意理解這一點,畢竟,被拍的感覺還是不錯的。周幽王也是這麼認為的,重用了虢石父。
重用小人,賢臣就會離心。
公元前774年,周幽王八年,大家正一肚子不高興的時候,周幽王的妻子申後被廢了,連兒子姬宜臼的太子位置也沒了。大家知道,申後是申侯的女兒,那也是有大背景的人。欺負一下別人也就算啦,動了別人的奶酪,性質就嚴重了。
在周幽王他爹周宣王的時候就閑著沒事,想欺負一下薑戎,結果吃了敗仗。西戎的人很生氣,卻沒有敢趁機作亂,肚子裏生悶氣是一定的。
這次機會來了,申侯很生氣,就找了生悶氣的犬戎,合夥揍周幽王。
周幽王一看,大事不妙,趕緊點烽火,讓諸侯們都來幫忙。
他不知道,他的作為不僅讓大家很生氣,而且很不信任。大家都沒有來。
申侯他們合夥殺死周幽王,還分了贓。犬戎掠走褒姒和財物,申侯成為了實際的發言人。王沒了,不行呀,還得立一個。申侯和各位諸侯一商量,還是立原來的太子姬宜臼最好。
周王朝的一切恢複了原有的軌跡,太子姬宜臼即位,諸侯們該幹啥幹啥,隻有周幽王死了。不過,西戎的勢力進一步增強,最終成為周王朝的心腹之患。
這個故事流傳的很廣,但是事情說多了,反而更感覺此事人為的因素太多,令人覺得烽火戲諸侯的戲碼好像存在造假的嫌疑。應該一切歸咎於曆史原因,有因必有果,不僅僅是周幽王的原因,是曆史的選擇。周幽王有沒有做這些事,是不是硬要按到頭上,都不好說。好像和周幽王的做事風格不一致,隻能再找一個理由。是非曲直已經說不清,結果最重要。
第一,周幽王的素質真得那麼差?周幽王的母親就是著名的薑後。薑後脫簪,可見是一位識大體、顧大局的人,自己養得兒子,不應該不進行教育,本性再差,也應該有度。不應該為了享樂,連國家大事都輕易開玩笑。
第二,誰有權利點燃烽火?答案顯然是邊疆守軍的首領,不是周王。烽火台既然是通報敵情的,自然是設立在邊疆要塞。通常是以狼煙為號傳遞信息,同時要輔助聲音傳遞敵人大致數量,是一套複雜的傳遞係統。烽火台不會設在都城,也不會由周王下令點燃。如果是周王到邊疆遊玩時下令點燃的,那麼有可能會實現,但是真的敵人來的時候也是邊疆戰事吃緊,不會一下子戰火燒到京城。再者,鬧著玩點燃烽火,敵人數量是怎麼確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