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章 坐看紛爭(1 / 2)

周簡王活得更是憋屈,本人沒有什麼可以記錄的,曆史僅僅給了一個繼位的時間,在位十四年,最後病死,死後無跡可尋。估計心灰意冷,堂堂祖宗留下的基業,如今卻是連個三流諸侯國都不如。大家也都知道,周王室隻剩下一座城池和名義,實實在在的東西都在各大諸侯手裏,所以周簡王享受了難得的安靜時光,沒有人打擾他,在歲月裏思考人生,作為一名吃瓜群眾,觀諸侯大戰。

晉國依舊是強有實力的老牌諸侯國,雖然內部演繹了趙氏孤兒的紛爭,但在晉景公時期阻止了楚國悲傷的不發,遏製了秦國的發展,連齊國都無可奈何。被屠岸賈幾乎滅門的趙氏,鯰魚翻身,晉景公(趙氏孤兒趙武的舅舅)為趙武平反,繼承父輩職務,重新進入權力中樞,也為以後的趙國鋪好了路。

原來不成氣候的吳國,也就是姬昌的兩位伯父,在周朝建立後,也獲得了封地,卻不參與王室的一切活動,自成一派,暗暗發展,曆經500多年,漸漸強大起來。這個時候的晉國和楚國爭霸已經白刃化,拚軍事、拚經濟,還拚外交。夾在兩個強國中間的鄭國、宋國左右為難,站隊都無法選擇,好事沒自己的,壞事總能有份,已經沒有了牽製力量,晉國的戰略眼光盯上了吳國。經過利用和吳國同宗同源的關係,晉國在楚國旁邊釘上了釘子。針對吳國善於水戰,不善於陸戰的特點,專門提供援助,派人教授戰車戰法,大大提升了吳國軍隊的作戰能力。也應該是楚國國運如此,其實是認為因素,一個強有力的人物伍子胥被迫叛離楚國,投身吳國,差點將楚國滅國。晉國和楚國打得不可開交,秦國這隻老狐狸在旁邊偷偷樂。

公元前580年,周簡王六年,晉厲公繼位,想和各位諸侯們搞好關係,就約定和秦桓公在令狐(山西臨猗)聚會。晉厲公早早到了,秦穆公在王城(陝西大荔縣)待著,遲遲不動身,商量事情的使者隻好來回兩地跑,好不容易簽訂了盟約,晉厲公剛返回晉國,秦國就約了小夥伴攻打晉國,撕毀了墨跡未幹的盟約。諸侯們之間的信譽已經廉價到一文不值,剩下的隻是赤裸裸的利益。第二年,晉厲公在宋國的調停下和楚國暫時議和,準備力量,準備再次爭霸。公元前578年,晉國趁秦國和楚國反目的時候,與齊、宋、衛、魯、鄭、曹、邾、滕八國國君所率軍隊會師,在周王城的門口集合,準備揍搗亂的秦國,周簡王一看有便宜可以賺,派了兩名大夫率軍助戰,聯軍數量多一倍,以多勝少,坑了老狐狸秦國一把,暫時解除了晉國側背威脅,從此和吳國對楚國形成半杯夾擊之勢。

這是周簡王在位期間難得的一次軍事勝利。同時值得大書特書的是,周簡王很無奈,但這個時期誕生了兩位影響後世深遠的人物。公元前581年,老子出生,公元前577年孔子出生。亂世出人才,麵對紛雜的社會,逼得人們不得不思考未來。

別的諸侯國暫時無力爭霸,晉楚雙方的較量已經不可避免。悲哀的是鄭國和宋國又成了雙方較量的焦點,保宋圖鄭或保鄭圖宋是晉楚的選擇,不是鄭、宋的選擇。公元前575年,周簡王十一年,晉國率軍伐鄭救宋,聯絡齊國、魯國、衛國等會集在鄭國的鄢陵(河南鄢陵縣),楚國也不甘示弱,楚共王親自率軍北上,雙方以爭奪鄭國為導火索拉開了鄢陵之戰的序幕。當時,晉國內部分歧很大,麵對強楚,是戰是和,拿不定主意。楚共王想趁齊國、魯國、衛國的軍隊來臨以前打響戰鬥,大軍直接在晉軍營前擺陣,這個時候晉國內部還在分歧中討論。但是又是忌諱用兵的日子,楚共王不避諱,決定當日開戰,所以楚軍贏得了戰爭初始的主動權。晉厲公當機立斷,就在軍中設陣,直接開戰。巧不巧的,激戰中,射傷了楚共王的一隻眼睛,晉軍趁機猛衝,楚軍邊戰邊退,雙方廝殺至天黑。手柄回應,準備明天再戰,可楚國的率軍將領飲酒誤事,不能議事,楚共王怕晉軍的援軍到來,無奈退兵。這個時候,晉國的聯軍有的剛出發,有的還沒有出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