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王室的末日,群雄並起的明天。
西周武公的太子共死了,沒有嫡子,可庶子有5個,誰也想繼承武公的位置。已經沒有什麼希望了,還在窩裏鬥。別的諸侯也在惦記著王室的事情。這不,楚國就有人有想法。楚國的司馬,一個叫翦的人對楚王說,公子咎是我們應該支持的,不如將一塊土地給周,讓周把公子咎立為太子。另一個叫左成的持不同意見,認為這樣不成,如果周不答應,計謀落空,不能幫助公子咎,反而在外交上與周疏遠。最好是先問問西周君想立誰,讓他暗地裏告訴司馬翦,司馬翦再請求楚國給予土地的資助。這樣周有麵子,我們有裏子。這個事情告訴我們,一是什麼事情都貴在事前謀劃,事情一旦實施就無法收回影響,好壞你都得接受。二是要別人留路就是讓自己一路暢通。換位思考很重要,考慮別人的感受,在不損害自己的利益的情況下和對方尋求共贏的解決辦法。隻考慮自己,別人就不考慮你。三是不要搶功勞,是自己的永遠跑不掉。是非皆在人心,誰也清楚。別人的建議自己否決了,不是為了顯示自己的高明,而是為了大局,那麼剩下來的建議功勞還是要給首倡者,別搶,搶了一次,禍害永遠。
左成是個聰明人。
果然,事情的進展完全按照預想的方案實現了。
公元前307年,周赧王八年,秦國終於不甘寂寞,開始攻打宜陽。宜陽是現在的河南宜陽,當時屬於韓國。楚國一看,這不行,派兵幫助韓國。同時,認為周偏向秦國,索性想直接攻打周。
楚國從來不服王教,不知道是不是蚩尤留下來的傳統,反而楚國不相信周王朝那一套。或許是因為牧野之戰。周王朝利用分封製的弊端,在商王朝國都空虛,兵力不在,其它諸侯又距離較遠來不及勤王的空檔和一群沒有信仰、沒有組織的奴隸開戰,打敗了商紂王。不信,回頭看一下周王朝分封功臣的做法。連最大功勞的薑太公都被封到了山東。那時候的山東是偏遠地區,守在山西的是周王室的人。明顯是為了避免商王朝的缺陷,讓自己人守中心,鞏固核心部位。這個舉措保證了周王朝初期的迅速安定,但從長遠看限製了周王朝的發展壯大。楚國呢,估計是舊朝遺留下來的老牌諸候。作為原來老板的合夥人,相處的不錯,可突然風雲變幻,突然改製換了老板,雖說不高興,但新老板鑒於楚國的勢力和急於求安的迫切需求,給了楚國很大的優惠條件。老板不管是誰,都對自己不錯,也就這樣啦,反正日子還得過。不過,心裏楚國可是一直認為自己和周國原來的資格還老,不服勁。
還有一個問題,周王朝為啥自從進入東周,沒有一個王是有能力的,那麼多年都是仰諸侯鼻息生存,沒有一點中興的跡象。這說明肯定在西周和東周的轉折點上發生了大事,一件足以改變曆史進程和諸侯心理的大事。那個時候是誰主政呢?周幽王。周幽王時代最著名的是什麼大事呀?烽火戲諸候。這個千古流傳的大笑話仔細分析一下就是一個笑話。一是誰給周幽王出的這個主意,明顯包藏禍心,這樣的事,傻子也知道不是開玩笑的。二是周幽王的目的是啥,愛美人不愛江山,愛美人的方式很多,有的是方法,不會想這樣的損招。三是誰這麼有心,別的不紀錄,偏偏把一大堆不可能的恰合+不可思議串聯在一起的,就是為了證明褒姒是專門來禍害周幽王的,作用還大的厲害,一個人抵得上千軍萬馬。四是烽火戲諸侯中火好點,諸侯難來。那個時候的諸侯交通能力能那麼快來嗎?怎麼那麼恰,一點火立馬到了,早就準備好了,就等信號了。演戲演得真好。哪幾路諸侯來的?山東、湖廣來不了吧?估計就是申候那幾個小夥伴。否則等他們來了,褒姒在城牆上早沒興趣了,點幾處篝火,派幾路自己的兵馬玩玩就已經足夠了。玩那麼大,城牆上也看不到邊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