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5章 夷吾無信(1 / 2)

丕鄭死了,他的兒子跑了。丕豹跑到了秦國,繼續丕鄭的事業,說明父子倆對原來的事情都心知肚明,做好了勝敗兩方麵的準備。丕豹沒有了政治資本,剩下的僅是複仇。想複仇,隻有借助秦王的力量。他分析晉國不堪一擊,可以攻打。理由有兩條,一是君主無道,二是老百姓不擁護。秦穆公沒有被忽悠住,想向晉國報仇,心情是可以理解的,條件是不夠成熟的。攻打一個國家,必須等他上下關係惡化,矛盾突出,各有各的想法的時候才可以。現在,夷吾能輕易殺死幾位重要大臣,一點阻礙也沒有,說明上下之間的關係維護的不錯,王的命令能傳達下去,不是攻打的最好時機。沒有采納丕豹的建議,但暗地裏重用丕豹,作為閑棋冷子,等待時機。

一段故事結束了。對旁人都是故事,對當事人有可能是生命。人生總是在不斷的選擇,誰也不知道哪有一條岐路把你引向絕路。為了大家的人大家認可你、幫助你、信服你、成就你,因為大家依靠你。沒有人依靠你,你一無所有。

公元前648年,秦穆公12年,幫助齊桓公稱霸的管仲等人死了。這些人的死很重要,在世時成就霸業,死了,一切都隨之而去,把控局勢的力量是影響力。

夷吾很無賴,賴了諾言,不給原來許諾的河西之地,現在,輪到他有難了,晉國遇上大旱的時候,居然開口向秦借糧食。有此君主,晉國的生命也不應該長久了。投奔秦國的丕豹對母國一點好感也沒有,滿滿的都是負能量,建議不僅不借糧,反而要趁其鬧饑荒攻打它。秦穆公沒有偏聽,而是兼聽,多聽聽大家的意見。公孫支的意見是豐収和歉收交替出現,誰也會難免遇到災荒,幫忙是應該的,必須借糧。百裏奚的意見是夷吾借糧不給,但糧是晉國老百姓吃的,他們又沒得罪咱,應該借。蹇叔三策,的確老道。

百裏奚和公孫支是有遠見的人,秦國在天下人眼裏是付責任的大國,並沒有因為某個人甚至是國君的過錯就影響國與國的關係,始終扮演了一個信得過的大國的角色。大國不一定是因為體量大,而是因為責任,讓大家信服,願意和你一塊兒玩。

於是,盛況出現了。從秦到晉,水陸兩線,運糧的船車絡繹不絕,秦國給諸侯各國上演了一個很好的廣告。秦國是一個負責任的大國,相比之下,晉國不夠意思,大家都和我一塊玩,少搭理曾經強大的晉國,國家大但不符責任。

公元前646年事過兩年,秦穆公14年,風水輪流轉,這次秦國遇到了饑荒。饑荒歸饑荒,秦國不一定缺糧,但糧多好辦事,不用東拚西湊過日子,就向晉國借糧。奇葩的事情出現了。按道理,夷吾應該感恩秦,畢竟是秦幫助自己繼承王位的,既便不感恩,前年人家借給自己糧食,今年人家借糧也應該借。不,無賴是沒底線的,白眼狼永遠是白眼狼。晉國也召開了會議,商量是否借給秦國糧食。虢射的意見是乘人之危攻打秦,以便贏得大勝利,獲得大便宜。夷吾居然同意了。這個時候攻秦,勝利或許有,便宜一定沒有,既便獲得了大利益,也因失去道義在國際上失分。隻有經濟考量,沒有政治考量的戰爭,從一開始就是失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