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說起秦朝的猛將,秦惠文王時期的司馬錯、秦武王時期的魏冉、秦昭襄王時期的白起、秦莊襄王時的蒙驁、秦始皇時期的王翦、蒙恬,都是大家所熟悉的。秦昭襄王時期,不拘一格用人才,也出現了很多赫赫有名的武將。白起、司馬錯、胡傷、贏摎、王齕、呂禮、蒙武等。
最著名的就是白起。號稱殺神,本來是丞相魏冉推薦的一員名將。說是楚國人,其祖先是楚平王孫白公勝。也有人說其先祖也是秦國人,秦武公的後嗣。我個人認為應該是楚國人,魏冉的重視就可以看出來。從軍事家角度上看,白起是繼孫武、吳起之後最偉大的軍事家,和廉頗、李牧、王翦並稱為戰國四大名將,並且是四大名將之首,一生指揮大小戰役70餘次,無一敗績。厲害呀厲害,大勝仗不難,難的是總打勝仗,讓同時代的人怎麼活?從四大名將也可以看出一點端倪,兩位是秦國的,兩位是趙國的,基本上是這兩個國家決定了曆史的走向。白起終止了趙國雄起的道路,王翦則徹底掃平了六國。
白起出生的時候,秦國已經很強大了。當時的秦昭襄王已經打造了鞏固的後方基地,製定了東進打敗三晉的戰略計劃,急需人才來執行。不得不說秦昭襄王的雄心壯誌,一路推行商鞅變法的政策,獲得了巨大的改革紅利,擁有雄厚實力的他選擇了拓展,推行軍功爵位製,大力選拔平民出身的人才,就是重用一切可以發揮實力的人來達到自己的目的。白起應運而起,在曆史舞台上展現了自己的才華和風采。
初露鋒芒。公元前294年(秦昭襄王13年),趁魏襄王、韓襄王同年去世,政局動蕩,白起攻打韓國新城(今河南伊川縣西)。這一戰,是白起在曆史上的初次亮相,固然戰績不錯,也是牛刀小試。白起軍事生涯數十載,為秦國掃六合、平八荒,戰績顯赫,彪炳千秋,幾百年來無出其右者。敗韓魏、挫強楚、毀勁趙,殺戮六國軍士將近百萬之眾。那時候,中國總人口才有多少?百萬軍士死於白起之手,落下個人屠之名,隻能說白起就是白起。可是奇不奇怪,白起的前半生卻是無史可考,隻字全無。從曆史角度看,秦國的文化實在是很低級的,百家爭鳴的年代,各國思想領域都在風生雲起,隻有秦國這個在別人眼裏的三流國家,整天和西戎等打交道,坐著小板凳看熱鬧,沒有一點走在隊伍前列的跡象。白起的前半生估計是每人關注,一個底層青少年的成長史,大家不關注。
公元前293年(秦昭襄王14年),分家後的韓魏不得不聯合起來,扼守崤山函穀關,堵住秦軍東進的道路。他們知道,秦軍是虎狼之師,東進的第一道門坎就是自己,為了自己也得努力。此舉誘發了著名的伊闕之戰。伊闕是河南洛陽龍門鎮一帶,地勢險要是秦國東出中原的必經之路,秦國不能放棄。雙方的焦點都集中到了這個小鎮。以魏將公孫喜為首的韓、魏、東周聯軍25萬,秦軍不及對方一半。韓魏並不是一條心,韓國希望魏國打頭陣,魏國希望韓國打頭陣,都想保存自己的實力。結果行軍布陣成為魏國軍隊稍微錯後,給了白起避實就虛、各個擊破的機會。白起以少數疑兵在正麵牽製韓軍,精銳部隊穿插至敵後,突襲魏軍,魏軍不曾防備,迅速崩潰。韓軍聽聞魏軍潰敗,軍心大亂,無心再戰。加上韓軍的側翼被趕上來的秦軍主力麵前,頓時潰散。秦軍乘勝追求,殺主將公孫喜,占領伊闕及附近五座城池。伊闕之戰後,韓魏被迫割地賠償,從此秦軍東進的道路被徹底打開。
白起東拚西殺,為秦國打下了一個新局麵。
其中上黨之爭成為關鍵。上黨是個關鍵位置,秦軍多次拿下,多次失守,但是有不得不占據。上黨位於太行山西側,隻要占據,自此太行山以西的地盤都早晚會成為秦國的囊中之物。秦軍打韓國,韓國很快撐不住了,就命令上黨給秦國,不要了。惹不起,躲得起。可這一次,上黨的郡守封亭不幹了,反正已經不是韓國的地盤了,歸順秦國,也是被人看輕,幹脆歸降趙國,引起秦國和趙國的矛盾,兩槍爭鋒,自己的祖國韓國還有機會。於是上黨決心歸了趙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