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回 鄉民祈雨天不助(1 / 2)

(大清盛世康乾間,鄉民衣食唯靠天;天旱無收枉祈雨,激起耿老爹辦學念。)

經過明末清初年間連年的戰亂之後,清朝廷先後鎮壓了各地的農民軍殘餘勢力和南明朝的抗清武裝力量,逐步統一了全國。隨後,到了清朝前期的康乾盛世時期,全國各地終於6續展進入到了封建清王朝統治下的繁盛社會期。在此階段,我國中原地帶以北的廣大農村地區,習慣於日出而做,日落而息的老百姓們,已經可以安居樂業地過日子了。

然而,即使是當時封建王朝統治下的太平盛世時期,在十年九旱的黃土高原地區,那些隻能靠天吃飯的樸實鄉民們,依然還是擺脫不了大自然條件的製約和束縛。這不,在“三六九鎮”周圍數百裏範圍內,那一年就遭遇了一場非常罕見的大旱災。

除了受製於十年九旱自然條件的製約和束縛之外,有神論這一流傳已久的信念還深深地植根在幾乎所有鄉民們的心靈裏。所以,每逢生特大旱災的時候,這些淳樸而又愚昧的鄉民們就會組織起龐大的祈雨隊伍,虔誠而又非常莊嚴地舉行隆重的祈雨儀式。盡管在整個祈雨儀式中,鄉民們對上天的敬畏和對神祗的祈願竟相彰顯,但這樣的祈雨活動十之**,或者說根本就起不了一丁點兒作用。然而,盼雨盼得望眼欲穿的鄉民們頭頂炙熱的陽婆爺,手搭涼棚一次次抬眼翹望沒有一絲絲雲彩的無邊藍天,再無奈地望著逐漸幹枯掉的禾苗,真正是束手無策啊!因此間,他們還是會一次又一次地做著這種可憐的徒勞。

耿老爹家祖祖輩輩都居住在這個“三六九鎮”上,所以在他很小的時候,就曾經親眼目睹過好多次悲壯而無果的祈雨儀式。因此間,長大成人之後的他,對這種徒勞的祈雨活動並不認同,也從來不參與其中。

那一年也不例外,在一個烈日熏烤的暑天午後,祈雨儀式又像往常年間一樣隆重而悲壯地舉行了。

在祈雨儀式開始之前,由上百號人組成的祈雨隊伍先在鎮西北方向小河邊的龍王廟前聚集。聚齊之後,負責組織的幾位鄉民就走進龍王廟裏祭祀,包括擺放牛豬羊肉等各種供品、燃香、燒黃表紙、磕頭等;在龍王廟外,還有專人負責在這個時候燃放鞭炮。祭祀完後,這支浩浩蕩蕩的祈雨隊伍就在龍王廟前排起長隊,無比莊嚴地出巡遊去了。

所有參與祈雨的人,都在烈日下頭戴用細柳條編成的涼帽,光著上身,赤著雙腳。走在隊伍最前麵的兩個人,各自左手提著一麵很大的銅鑼,右手拿一個銅錘子有節奏地用力敲打著開道。緊隨其後的是四名壯漢,他們用專門定製的轎子,莊嚴地抬著龍王爺的塑像。這種所謂的轎子,實際上隻是一個既沒有轎頂,而且四周圍也全無遮擋的空框子而已。所以,龍王爺的塑像坐在裏麵,是完全暴露在烈日之下的,寓意曬龍王。再後麵的人們,右手臂下麵都懸掛著各種各樣象征性的農具,比如縮小了尺寸的鍘刀片、鐵鍬頭、钁頭等。懸掛這些鐵器的是一些細鐵鏈,鐵鏈子的頂端帶有一個細鐵鉤。根據所懸掛鐵器的重量不同,可以用最少兩條,甚至多條鐵鏈子頂端的細鐵鉤穿透祈雨者手臂下麵的一部分皮膚,將鐵器懸掛在他們的手臂下。然後,他們就一直抬著負重的手臂巡遊。

這支祈雨隊伍先在村鎮周圍的田間道路上走一遍,然後再在鎮上的各條大街小巷轉一圈。他們一邊走著,一邊跟著開道者有節奏的銅鑼敲擊聲,齊聲呼喊著,“龍王爺啊,下點兒雨啊,救萬民啊!”。

遊行完畢之後,祈雨的鄉民們再將龍王爺的神龕塑像放回龍王廟內,並且再次燃香、燒黃表紙、磕頭和祈禱。如此,整個祈雨儀式就圓滿結束了。

在這樣的祈雨活動中,最讓人不敢正眼兒瞧的,是那些抬著負重手臂忍痛巡遊的祈雨者們。由於一個個的細鐵鉤穿透了他們手臂下麵的一部分皮膚,鮮血就順著鐵鏈子流下來,流淌到了他們手臂下方懸掛著的象征性農具上!剛開始遊行的時候,鮮血甚至還會滴落到他們走過的道路上。走得時間久了,鮮血就慢慢地凝固了不再繼續流淌,已經流淌出來的,也逐漸變成了黑紅色的斑塊兒。而在這個時候,懸掛鐵器的那個手臂上麵的皮膚,也由於長時間地被懸掛在下方的鐵器緊緊地拽著,從而生了局部淤血,慢慢地變成了紫黑色的一大片!

那天,當這支祈雨的隊伍經過鎮子南邊時,站在門口默默觀看的人們心情都非常沉重。當女人們看到上百號筋疲力盡的鄉親們,尤其是那些右手臂下懸掛鐵器的鄉親們經過時,都扭過頭去不斷地擦眼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