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回 親情融融耿家人(1 / 3)

(鎮南整潔四合院,親情融融耿家人;夫才妻賢兒女聰,安居樂業人人羨。)

耿氏家族是大戶,“三六九鎮”上有半數以上的人家都姓“耿”。當然,雖然說一筆寫不出來兩個“耿”,但也並非所有姓“耿”的人家全部都源自於一個祖宗,當地人自古以來就有本地“耿”和外來“耿”之說。至於外來“耿”是什麼時候,從什麼地方遷來本鎮的,人們已經不再關心了。因此,鎮上人家耿姓之間聯姻的事情並不鮮見。

耿老爹家住在鄉鎮南部的大路邊上。這是一個座西向東的四合院兒,門樓雖然相當簡潔,但開在院子東南角上的院門兒卻略顯寬大一些,而且帶有房頂的門道裏很是寬敞。進的門來一眼就看到,院落裏非常整潔。正麵三節石板台階之上是寬寬的磚砌簷台,沿著簷台是一溜兒八間通瓦正房。正房正中的一大間是堂屋,當地人稱其為廳房,兩邊各是兩間臥房,也稱廂房;主屋外的兩邊各是一間半的耳房,也稱小房。主屋的房頂略高於耳房,且裝有屋脊和龍形獸頭。所有的正房都裝有頗為講究的雕刻式木欞窗戶。東、西廂房和兩邊的耳房內都盤有火炕。耿家全家人住這些正房可謂綽綽有餘。

在院落的東、西兩邊,各有五間相同結構的板瓦房。這些板瓦房都裝有一般的百眼兒窗戶,在所有窗戶的裏邊,都糊著厚實雪白的麻紙。除了西房最北邊的兩間砌有鍋灶之外,其餘的房子都是耿老爹家收貯糧食等重要生活用品的地方,或可稱作庫房。最北邊的兩間西房是耿老爹家的第二廚房兼餐廳;每年天氣最熱的時候,耿家人的午飯和晚飯就在這裏做,這裏吃了。至於第一廚房兼餐廳就是正房主屋的堂屋了。雖然正房的東、西廂房和兩邊的耳房裏也都砌有鍋灶,不過通常情況下並不做飯,隻是在需要燒火炕的時候,順便燒一些熱水,以供家人洗洗涮涮的使用而已。

院落的南麵是幾間簡易平房。其中,靠院門兒的一間是驢圈,最西頭的一間是茅房。其餘部分則分割為一小一大兩個房間。在小間裏收存有各種大小農具,以及不常用的桌椅板凳等家夥什兒。大間則是柴火間。在這個房間裏除了整齊碼放著大量幹透了的柴火之外,靠近門口的一個角落裏,還堆放著一些上好的塊兒炭,一個搗炭錘子黑頭黑腦地擱在那兒;在另一個角落裏則摞著一些冬日裏取暖火爐裏燒的大塊兒焦炭,以及三個用淡紅色膠泥捏製的,帶有木頭框架的火爐子。在火爐子的旁邊,斜立著三條粗長的捅火棍,還擱著火鏟、火剪,以及鐵皮小簸箕,等等。

由於有這個大大的柴火間,即使在暴雨傾盆的夏日和陰雨連綿的秋日裏,耿老爹家也可以確保有幹透的柴火燒;否則就隻能是在上頓飯做好之後,再抓幾把濕柴火塞到已經滅火了的灶膛裏讓其慢慢烤幹,以備下一次做飯時作為引燃煤炭的打火底柴使用了。

在耿家院落裏,其主屋的東、西耳房與東、西房之間都留有很大的空間。在東邊的空間內裝有一盤石磨,青瓦色的石磨和茶褐色的磨盤相當整潔漂亮。而在其西邊的空間內則挖了一個地窖,是耿老爹家冬日裏儲存蘿卜、土豆、山芋、白菜等各種蔬菜的地方。夏日裏天氣太熱的時候,把多蒸的窩頭、吃剩的飯菜放在竹籃子裏用一塊兒幹淨的籠布蓋好了,再用一根結實的繩子將竹籃子吊起來懸掛在窖口上搭的一根粗木棍兒上,地窖就成了一個天然的冷藏室。

在耿家東、西房的南邊兒也留有很大的空間。東房與門道之間的空間內,一棵高大的紫穗槐鬱鬱蔥蔥,濃密的樹影幾乎籠罩了南半邊的院子。每逢炎熱的暑天,左鄰右舍的女人們經常搬個板凳坐在樹影裏,一邊做著針線活兒,一邊拉家常。

在西房與茅房之間,則長著一棵高大的白楊樹,在夏秋季節裏,樹葉非常繁茂,風一吹來就嘩嘩作響。每逢早春,樹上就會結出許多茶褐色的毛穗穗。當這些毛穗穗落下來的時候,左鄰右舍的娃娃們都喜歡揀起來了塞在鼻孔裏和耳朵裏裝扮老頭子互相打鬧著玩兒。晚秋時節,特別闊大的樹葉逐漸變黃了,每逢秋風吹過,樹葉就會飄飄蕩蕩地落下來。當這些漂亮的大黃葉子飄落落下來的時候,撿起來編一個忽閃忽閃會飛的“老鷹”,也往往能給小娃娃們帶來很大的樂趣。

耿老爹家的門前是一條南北大約一裏多長的寬闊大道。順著這條大道往北走百餘步再往西一拐,就上了“三六九鎮”十字大街的東街;而要往南走的話,三四百多步開外就到了一個丁字路口上。丁字路口正對這條南北大道的是一個五道廟,五道廟前是一條更寬闊的東西大道。該東西大道是一條通向鎮外東、西、南各地的主道。順著這條大道往東走大約一裏左右之後往南拐,即可通往縣城和省城;若再往前走,在途徑幾個縣郡境界之後,就到了黃河邊上。而要順著這條大道往西走,大約一裏半左右往南拐,也可以在途徑幾個縣郡境界之後,直至黃河邊上。